巴中:人佛共栖一新城

2016-05-17 01:47蒲江涛庞济韬
中国西部 2016年2期
关键词:碑林巴中石窟

文蒲江涛 庞济韬



巴中:人佛共栖一新城

文蒲江涛庞济韬

巴中回风特大桥 摄影/沈海滨

巴中,地处大巴山南麓,镶嵌在南北经纬分水岭,花开成都、重庆、西安三大黄金旅游区蕊心,古为巴国文化中心之核,久负“川东北氧吧”盛名。

古老的巴城,曾以斜街古巷的深幽,锁住唐太子李贤梦回长安无门的旧梦,只留时光长河一声长叹;仰望童年星空的孙思训,只因一念叶落归根,至今荒冢杂草丛林。让我们踏进四川东北大斜坡,流连巴城坝中央,触摸华夏版图的脐带,细细聆听四川历史文化名城巴中轻柔舒缓的呼吸。

正月十六巴城俱是登高人

正月十六登高,是巴中民俗文化一张大气的名片。

环巴中城皆山,山势平缓,都不甚高,为市民登高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这一天,数十万人走出家门,不需组织,不用动员,不必号召,人们扶老携幼,呼朋引伴,汇成流,聚成潮,响成河,向城郊的王望山、塔子山、南龛坡、西龛山等山头迤逦而行,欢度一年一度的登高佳节。

城里。空空荡荡,冷冷清清,街上难觅行人,商家多数关门。想买盒烟,运气差的话要跑几条街。找部门办事,只有零落的值班人员。当然,烟不能不抽,无非多走一脚杆路,至于办事,就算了吧,天大的事往后挪,想办事的人被裹挟在人流中,也兴高采烈地爬山去了。

路上。人潮涌动,声势浩大。这潮迥异于海潮、江潮。一是色彩斑斓。蓝、黑、灰、白、红、黄、紫……登山人的服饰本就多姿多彩,加上迎风招展的彩旗,高悬空中的横幅,飘飘忽忽的气球,色彩就更浓、更艳、更夸张了。二是声音热闹。欢声笑语是主旋律,腾跃而上的,是民间艺人吹唢呐的声音;起起落落的,是喊人声和应答声;旁逸斜出的,是做广告的音乐声、沿路商家的吆喝声、维持秩序的警察的高音喇叭声。这些声音,沐春风,浸春气,饱含生机与活力,闹成一曲喜气洋洋的《春之声》。三是步调从容。早饭后,潮水从巴城的各个出城口涌出,沿路还在不断变粗变稠,却并不急,从从容容、悠悠缓缓地向各个山头流动。到达山脚,人流分叉,走大道的是主流,另有一些细线,走了小路捷径。在高处看去,人流恰似城市向大山伸出的触手。款款伸出,深情拥抱,高楼和泥土、繁华和朴野、喧闹和宁静,没有什么时候能像登高节那样联系紧密、和谐统一。

山顶。人头攒动,笑语喧喧。池塘边、树林里、庙宇中、草坡上,凡能立足处,就有人影晃动。人们或礼佛求福,或观山望景,或下棋打牌,或团坐闲话,或欣赏演出,更有那逍遥一派的,高卧在网床上尽情享受山野之趣。孩子是最幸福的,嘴里不停地嚼各种零食小吃,攒三聚五,做游戏,耍风筝,放鞭炮,清脆的笑声珍珠似的洒落得满山都是。中午,野餐。不在山上吃饭,不算登高。有在家备好打开即食的,有在山上小吃摊挑选购买的,有自带炊具垒石支锅现做的,一时间准备停当,开饭咯!这里那里,人们幕天席地,大快朵颐。几十万人野餐,光想一下就激动,那得要多大的场面!春风徐来,白云出岫,山气袭人,这一切都让人心怀开阔,胃口大开。

为什么要在正月十六登高?由来已久。有两种说法比较有权威性。一种说法是走百病。古巴人有正月十六游山走百病的习俗。《巴州志·风俗篇》云:“走百病又叫游百病,各地习俗不一……古巴州以农历正月初九烧香王望山,十六登高南龛走百病。”至今还能见到的巴中人在寺院摸佛、摸福字寿字、摘柏枝插头的风俗,无不是祈福、免百病的意思。另一种说法是缅怀章怀太子。史载,唐永隆元年八月,武则天贬章怀太子李贤为庶人至巴州(今巴中)。此后年年正月十六,太子都要登山北望长安寄托思归之情。百姓感念太子重农耕,恤民情,相邀尾随登山,久之成俗,绵延至今。

①巴中正月十六登高 摄影/沈海滨

②鸟瞰巴中 摄影/沈海滨

③南龛石窟一角 摄影/冉玉杰

正月十六登高,全国独一无二,其群众普及性和规模已超过春节,鉴于此,2009年,“巴中正月十六登高”这一年俗活动被省政府批准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着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登高节,在地方政府的日益重视下,融入了文化、民俗、旅游等元素,在巴中市民心中生动着、鲜活着、芳香着,已经深深融入巴中人的血液,同时,也影响了周边市县,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慕名而来,融入登山的大潮之中。

南龛石窟全景图 摄影/冉玉杰

登一次高,可以求福去病,可以交流情感,可以游山玩水,可以野炊露餐。全城狂欢,官民同乐,欢欢喜喜,沸沸扬扬,潇潇洒洒,这样的节日,中国又有几城能成景?

南龛石窟万神供奉一佛城

走进巴中,不得不去拜访龛窟。因为这座初具现代风情的山水新城,四面青山环抱,一弯流水东去,城郊东龛、西龛、南龛、北龛及水宁寺摩崖造像四面护佑,是一座万物来朝的佛教之城。这些石窟,早在隋唐便已开凿,万尊石窟列嶂,悄然俯视巴城,以其大智化愚的智慧,捍卫巴城千年风雨,抚慰着当地数百万生灵,突兀着这座城市的尊严与荣光。

众多石窟中,南龛石窟最负盛名。该石窟位于巴城南郊化成山,掩映绿荫中,分列云屏石、山门石千佛岩、大佛洞、佛爷湾的半山壁。这些石窟自隋唐时代开凿,锤錾一千四百多年,至民国乃成,镶成了如今雕嵌玲珑、栉比相连、长三百余米的佛教圣卷。

光福寺 摄影/何东明

如今的南龛石窟,仍存龛窟一百七十多眼、造像两千七百多尊。整个南龛石窟造像,不论雕刻技法,还是艺术处理,都打破了隋唐以前神秘化和程式化的束缚,体现了盛唐时期的雕塑艺术风格,不仅雕刻精美、巧妙绝伦,而且造型独特、栩栩如生,实乃史所罕见。

众多石龛中,尤以唐代造像规模最宏大,分布最集中,造型最独特,保存最完好,是中国佛教流派造像、石刻艺术研究的杰出代表。

我们的车辆穿过高楼林立的闹市区,绕过川军抗战英雄纪念碑,甩开身后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在斜坡渐陡的盘山通途指引下,抵达朱墙红门的南龛坡。进得山门,踏上宽阔的石阶,夏日热浪悄然退居身后。沿着石阶而上,云屏石壁宛如一方巨画列嶂眼前,山脊两亭各置一头,半截廊坊虚掩丛林,几尊观音造像镶嵌石壁两侧,对面一丸孤石,高达丈余,嵌置一眼宋代观音造像,慈眉善眼、富态端庄,宛如邻家老大娘,这是佛像?还是前朝先辈的遗尊?

石阶尽头,便是南龛造型景观区主壁——大佛洞。整个石壁十余丈高,数百尺长,方正如削,列层分龛,龛佛密集。这里也是南龛石窟造像最集中、最核心的区域,佛教各个教派会聚的造像,在东西宽45米,南北长252米的山崖上,共有176龛,2700多躯。造像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大龛到小龛,从大身到小身,从造像到龛楣,均雕凿精湛,手法洗练。

石壁正中卢舍那大佛,当是南龛最大的单体佛像。站在南龛造像下,抬头仰望大佛,整个造像身高4.5米,头戴华玉花冠,身着袒右肩袈裟,面容饱满,身躯健美,表情庄严肃穆,有种情不自禁产生皈依莲下的向往。这尊开凿于盛唐时代的造像,当是唐太子李贤流放至此的杰作。遥想当年,太子李贤指挥工匠将大佛脸部赘肉加重,削弱盛唐骨肌壮美的表现手法,该不会是对母皇武则天的幽怨吧?还是为了移植东南亚造像的艺术风格呢?该像鼻梁左脸有块白斑,据当地文管所负责人介绍,这块白斑,是为文革时期猎枪击伤,据说当年持枪者在射击佛脸时,被反弹而回的弹片击中,也给当地人民留下了莫惹佛像的传奇与诡异。

南龛石窟造像开创了大江南北多项之最:这里有全国最独特的立体菩萨听法造像。陈列大江南北壁画中的菩萨听法,进入南龛石窟后,悄然几何成型,安坐莲台,而且小菩萨也能傲然升起,不仅形态各异,而且婀娜多变,独创了举世罕见的群佛图。最有范的草鞋天王造像,是巴中龛窟最有地域特色的造像。这尊造像不仅立体感强烈,形态逼真,画面生动,而且脚套草鞋。遥想巴中地域,置身南北经济、文化、交通交会地,背靠巴山南麓大斜坡,地处“蜀道难”要隘口,时常遭遇迎风面风霜雨雪,道路崎岖泥泞,天王大圣临此栖身,不得不脚套草鞋,随乡入俗,因此南龛石窟别出心裁开凿了全国独一无二的草鞋天王造像。看来菩萨进入巴中,还是逃脱不了接轨巴山百姓生活习俗的命运。最出名的双头瑞佛,早于唐宋时代开凿,是早期佛教的代表,座下两具石狮分明残留着北朝末期至隋唐时期特征。据说是当时一位工匠为节约两尊佛像工价开支,别出心裁开凿出了一身两头的造像。这种传说只在民间流传,应该与出资人的钱无关,不足为信,却道出了巴城儿女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南龛摩崖造像石窟,不仅性格神情丰满多变,而且五官配合、人物身姿、手势表达等彰显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或心灵之美。龛楣上的花草、动物、天神、飞天等形神兼具,且色彩鲜艳,充分展现了不同时代建筑科学的高超技术,是佛教不同时代造像的会聚地,成就了中国石窟艺术乃至世界石窟中的精品,赢得了“盛唐彩雕,全国第一”的美誉。

作为佛家胜地,南龛石窟曾是唐朝太子李贤遗骨埋葬地,也因此感召了历史上许多风流才子来此凭吊。

老君洞内一幅《水调歌头》诗作便是唐初大才子王勃流连巴城的明证,诗中的柳津桥就是他与友人的分别之桥,古桥遗址至今保留。站在山顶,回望669年的那个秋天,王勃站在巴州西门外的柳津桥头,看着友人策马远去,心怀长安京城,面对巴城四方山水,凝望冷月照耀回风亭,面对友人远去,南龛风亭关门上锁,自己独自一人滞留巴城,满怀凄凉心境,挥毫写下了传世佳作《江亭送别》。

洞内石刻《判府太中严公九日南山诗》,乃杜甫唯一石拓孤本。诗文当是杜甫落魄之际对当时官场的一种描绘。唐代诗人张先一首“巴子城头青草暮,巴山重叠相逢处。燕子占巢花脱树。杯且举,瞿堂水阔舟难渡”亦是诗人登顶化成山的抒怀,之后唐代李白、严武也曾到此吟诗赋文。

巴中,一个以四面青山供奉万尊神躯的佛教圣地,护佑着这座古城千百年来的淡泊与宁静。那些肃穆半山石壁、巍峨千年的龛窟,供奉历代智慧的佛僧,淡看巴河碧水一径东去,引领历代墨客骚人墨落生香,厚实着巴中佛教历史文化的页码,正在唱响巴中“中国石窟之乡”的美名。

将帅碑林将星辉映创奇迹

①川陕苏区将帅碑林摄影/沈海滨

①川陕苏区将帅碑林摄影/沈海滨

③刘伯坚纪念碑 摄影/沈海滨

④巴中将帅碑林 摄影/何东明

川陕苏区将帅碑林位于巴城南郊南龛山顶,碑林的建造旨在纪念和缅怀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将士的丰功伟绩,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帅碑林占地共计一百二十多亩,分别由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纪念像园、碑林长廊、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红军陵园、楹联长廊、标志碑、观景台、刘伯坚烈士纪念像园、吴瑞林将军纪念碑、将帅碑林纪念馆、红军纪念碑、思源湖等景点构成,共有十三万两千多名红军烈士英名嵌刻于此,由四千多位红军将士个人纪念碑组成,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红军碑林。

自巴城江北车站驱车前往,十分钟即可抵达将帅碑林。沿途红军标语“拥护红军”“红军万岁”“平分土地”镌刻路边山崖,字体四米见方,分别由不同红军后代捐款镌刻。当地红军石刻标语,作为红四方面军政治宣传的创举,曾感召几十万巴山儿女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也在川陕苏区的山山水水间留下三千余幅石刻标语。

进得碑林,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纪念像园便映入眼帘,那些安榻苍穹之下的历史人物,宛如金戈铁马的岁月,令人怦然突生敬意。这里有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副总指挥王树声、参谋长倪志亮、政治部主任张琴秋、三十军政委李先念,以及周纯全、傅钟和曾传六的半身塑像,塑像高2米,为红色花岗石塑成,底座为黑色花岗石。为尊重历史,在纪念像园平台边还设有一个略低一些的小平台,上面立有当时川陕苏区中央代表、红军总政委张国焘的塑像。

沿纪念像园东行,便是碑林长廊。整个长廊约长一公里,依山而建,蜿蜒曲折,顶盖全为金黄色琉璃瓦,阳光闪烁下,格外夺目。这里有个人纪念单碑4000余块,从徐向前、陈昌浩、王树声、李先念、许世友等红四方面军高级将领开始,排列下去。有的一家数口,碑碑相连,不禁让人遥想起当年打土豪、分田地、全家闹红的壮烈场面。

被碑林长廊环抱着的标志碑,位于整个碑林中心。标志碑高10米,顶部造型为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碑身似扬起的风帆,寓意革命航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碑体上嵌有红四方面军军旗,刻有行军路线,以及毛泽东的评价,江泽民、张爱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

碑林长廊北侧矗立着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环绕英名纪念碑有两道碑墙,上面分县(市)、乡(镇),鎸刻着13.2万红军将士、烈士的英名,其中牺牲于1932年至1933年间的红军师团职干部,就多达数百人,可见当年开辟川陕苏区斗争之艰苦卓绝。目睹勒铭碑碣的十三万红军烈士英名,遥想当年红军将士金戈铁马、浴血奋战的壮烈场面,不禁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沿着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下行,便是将帅碑林纪念馆。纪念馆占地四千余平方米,共分三个展厅。一展厅正面为毛泽东同志对川陕苏区的评价,下方为红四方面军战斗路线示意图。三个展厅共展出四千多件纪念物品,有王树声大将佩戴的领章和其解放初期任湖北省军区司令员时佩戴的胸章;有山东烟台海军基地顾问刘明金夫人袁必冽捐献出来的八一勋章、独立勋章、解放勋章;有冶金部原政治部主任、巴中老红军严尚林的七大党代表证……在这些纪念物品中,一颗曾在原空军副司令员王定烈将军腰间十六年的子弹头尤为引人注目。关于这颗子弹头,王定烈将军特意为碑林纪念馆写了一份说明:“1937年3月14日,在祁连山中弹于腰间,直到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才在广州军区医院取出。”

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园内除设有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像园、碑林长廊、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碑林纪念馆外,还辟有红军陵园、楹联长廊、标志碑、观景台、刘伯坚烈士纪念像园、红军纪念碑、纪红池、思源湖等十余处景观,勒铭纪念的红军将士有元帅2人,国家领导18人,大将3人,上将24人,中将71人,少将360人,省军职584人,地师职1063人,女红军1180人,夫妇红军108人。碑林沿南龛风景区山坡蜿蜒起伏,有如一幅历史长卷,铺展出红军当年浴血奋战、气壮河山的伟大精神。

更多在世老红军、红军后代和仰慕红军精神的各界人士,则依照中国传统做法,以植树寄托对红军将士的思念,祝愿红军精神像参天大树一样,永远郁郁青青。这里有老红军戴福九、彭云夫妇栽下的天竺桂,有石玉瑛栽下的广玉兰和黄桷树,有刘延东、刘延申、刘延宁兄妹和胡德平等栽下的黄桷树、银杏、铁树,还有四川省军区辖属的27个军分区和3个师职单位捐献栽植的国防林。

如今,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已经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中国碑林史上和红色旅游线上的一大景观。每年来此瞻仰者超过30万人次,他们在碑碣前脱帽肃立,缅怀先烈,举行入党、入团、入队、入伍宣誓仪式,清明节扫墓者络绎不绝。尽管时光已经流逝八十多年,但先烈们当年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已成亿万人们心间永恒的红色丰碑!(责任编辑/吕文锦设计/毛艳梅)

猜你喜欢
碑林巴中石窟
巴中:从一案之“改”到一域之“治”
The Changes of Chinese Painting Tool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Water
Famous people who love to read books
生态巴中的三张名片
郭峰:以画守持 自见清净
夜宿石窟
夜宿石窟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调研巴中扶贫
刘鄩:西安碑林最早的“守护者”
左宝珍倾尽家资建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