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茫
2016年2月,故宫收到画家崔如琢1亿元的个人捐款,用来保护故宫。这是故宫迄今为止收到的最大一笔捐款。其实历史上,尽力保护故宫的还有两位,一位是军阀吴佩孚,另一位是周恩来总理。
1912年年初,民国国会参、众两院从南京迁到北京,在宣武门资政院旧址办公。因国会场地狭小,渐渐不敷使用。1923年,政府遂秘密计划将参、众两院迁往紫禁城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并将三大殿改造成日常办公及召开会议的场所。
这之后,北京政府即委派瑞典建筑师司达克进行三大殿改造的设计。1923年4月1日,司达克提交了两个方案供选择。其主要原则是:移开原来占据太和殿中心的皇帝宝座,然后沿房屋轴线扇形布置议院的席位。同时,设计方案还计划在大殿东、西两端的北侧,增建议院附属用房。
此时,在第一次直奉大战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吴佩孚正如日中天,权倾朝野。1923年4月22日,是吴佩孚五十大寿。虽然偏安洛阳的吴佩孚早已在报纸上刊登了“谢入洛宾客启”,但依然阻挡不住前来贺寿的人群。杯觥交错间,关于故宫改造的计划不经意间传入他的耳朵。
经过调查,吴佩孚掌握了北京政府改造故宫三殿的详情。5月20日,他致电总统黎元洪、内阁总理张绍曾、内务总长高凌爵、财政总长张弧:
“……据云,百国宫殿,精美则有之,无有能比三殿之雄壮者。此不止中国之奇迹,实大地百国之瑰宝……若果拆毁,则中国永丧此巨工古物,重为万国所笑,即亦不计,亦何忍以数百年故宫,供数人中饱之资乎?务希毅力维一大地百国之瑰宝……盼祷之至。”
各报刊争相登载吴氏通电,举国上下坚决拥护。北京政府迫于吴佩孚的压力,也由于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三大殿改造计划最终胎死腹中,故宫三大殿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
周恩来也曾为保护故宫呕心沥血。1966年8月18日,就在毛泽东、林彪在天安门广场第一次接见红卫兵后,当晚周恩来得知一伙红卫兵准备第二天冲入故宫去造反,立即做出了关闭故宫的决定。当天深夜,故宫的几扇大门紧急封闭,周恩来通知北京卫戍区派一个营的部队前去守护。
第二天一早,一队队红卫兵齐集神武门下,大叫“破除四旧”,“开门!开门!”故宫工作人员按照周恩来的指示,一方面拒不开门,一方面加以劝说。门外的“小将”见没有冲入的可能,便向城门扔砖头。周恩来亲自赶来劝说“小将”,故宫及其他古建筑是不能毁坏的。“小将”最后只好呼喊了一阵口号离去。
此后,周恩来派出专人保护故宫直至“文革”结束,并且无论多忙,也要询问文物的保护情况。他对保护文物的工作人员说:“你们的担子很重,文物是国家文明的象征,失去就不会再有,我们无论如何都要保留下来。”
在周恩来的保护下,故宫得以保存,但是当时并没有人知道这些。直到1980年审判“四人帮”的时候,人们才知道了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