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数字化的设想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图书数字化进程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多种各具特色的电子阅读文件格式,数字图书市场占比逐步增长,但是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在1971年7月4日的那一天,Michael S. Hart在计算机上输入完成《美国独立宣言》的全部文字,上传到伊利诺伊大学校园网,供师生免费下载,启动了他的古登堡(Gutenberg)工程,古登堡在15世纪发明了西方现代印刷术。就像当年有人把圣经免费传播给广大民众一样,古登堡工程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给民众免费提供电子书籍(超过了版权保护期限的书籍)。根据古登堡工程自己的网站(www.gutenberg. org)估计,网站已经能下载5万多本电子图书。古登堡工程在德国的分支(古登堡-德国)成立于1994年,现在,该分支已经拥有8000部电子图书,发展速度很快。Google的谷歌图书项目规模更大、目标更宏伟,但很快遭遇图书版权的法律限制,因此,Google的图书搜索服务常常只是提供图书的概要介绍,不再提供图书的全部内容,搜索结果提供收费服务商的链接。
电子图书的商业运作也在困难中坚守着。在数字阅读器硬件方面,一些早期上市的手持阅读器产品,如Sony Data Discman和Rocket eBook,因为价格太贵,份量太重,用起来不舒服,与同时代的掌上设备(Palm)和个人数字助理(PDAs)竞争不力,都以失败告终。然而,在2007年,亚马逊(Amazon)这个网上在线书商推出了Kindle 1阅读器,并且提供阅读内容,曾一度繁荣了电子书市场。2010年,由于苹果推出iPad,开启了平板电脑时代,阅读不必使用专门的阅读器,亚马逊电子书市场的繁荣景象逐渐褪色,风光难再。
软件方面,电子图书的先驱们也一直在不断修改完善适合的文件格式,上世纪90年代,Adobe的PDF成为业界实际标准。2000年,微软和法国MobiPocket推出特殊文件格式。2005年,亚马逊收购了MobiPocket,将文件格式发展成Kindle专用的Mobi格式,而后又进一步发展成AZQ格式。
为了继续践行古登堡工程、打破电子书商的格式垄断,致力于古登堡工程的人们发展了新的电子书文件格式,取名EPUB标准,这是一个与阅读设备无关的、公开的通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