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渊
摘要:通过卷帙浩繁的古籍,我们可以知晓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通过浩如烟海的古籍,我们可以探究一个国家的前世今生。古籍,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用独特的文字方式,记载着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承载着中华人民的精神智慧。古籍的保护与开发,是当下开展古籍工作的两个重点,它们两者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只有切实做好古籍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才能让古籍承载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在新时代得以完美呈现。
关键词:古籍;保护;开发
古籍本身是一种非可再生的资源,与此同时古籍在流传的过程,遭受到许多不同因素的破坏,流传至今,已经处于一个百不一存的状态。如何在现阶段加强对古籍的保护,如何在古籍得到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挖掘古籍潜在的价值,让古籍能在新时期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依然是当下开展古籍工作亟须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古籍保护与开发工作的情况并不乐观,相关工作人员还没有把该项工作当作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来抓,致使古籍的散佚情况时有出现, 破损古籍的修复工作滞后,古籍价值的开发与利用失序,这一系列情况最终都造成了国有珍贵文化资源的无形流失。
一、古籍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和问题
(一)未建立重要性认识
只有对古籍的价值,建立科学合理的认知,才能让古籍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思路明确、措施得当、收获成效。古籍的价值内涵丰富,它不是单一的某一种文化价值的载体,它是学术研究,文学艺术和文物遗产三者皆具的价值硕果。然而在日常的古籍工作中,大多数相关工作人员,对古籍的价值缺乏有效的认识,在工作中缺乏价值指引,造成行动和目的相背离,让古籍的保护与开发工作陷入自我封闭、难以发展的境地。“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颁布和推行前,很多古籍的保存场所和相关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古籍的多重价值身份,忽略对古籍的保护,很多古籍的存放条件恶劣,部分破损古籍被当作废品处理,古籍资源遭受大量的人为破坏;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颁布和推行后,很多古籍的保存场所和相关工作人员,意识到了古籍的重要性,从各方面加强了对古籍的保护,但是这种保护没有与古籍开发有机结合,反而让保护变成了一种限制,最终古籍变成了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女子。同时因为古籍本身是历经岁月的物品,较为脆弱,接触使用时,需要借助专业的手法,减少二次伤害,而且古籍的内容相对晦涩难懂,对其受众群的要求较高,这就造成长时间以来,古籍都只是局限在给专业的科研人员和学术专家提供参考和帮助,社会大众在对古籍缺少了解的同时,也缺乏有效途径去进行古籍重要性的认知,因此古籍保护和开发能调动的力量只局限在特定的范围内,这使得古籍保护与开发工作的后劲不足。
(二)欠缺古籍人才队伍
据不完全统计,现今我国对大众开放的公共图书馆古籍藏书量已达到二千多万册,而与之相对的古籍编目和古籍修复从业人员的数目只有二百多人次。不难看出,我国古籍相关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庞大的编目和修复工作任务,无法得到有效完成,进而影响古籍保护与开发工作的进程。与此同时,为数不多的古籍从业人员中,有能力胜任古籍保护和开发工作的更是有限,相关古籍从业人员的发展和培养工作滞后,古籍工作行业面临着形势严峻的现实困境。古籍编目人员数量的不足、能力的不够,使得很多古籍藏书的编目整理工作,不能保质保量完成,造成古籍目录信息发布的迟缓,不利于古籍保存单位的古籍量统计工作的进行,也不利于古籍爱好者书籍借读活动的开展;古籍修复人员数量的不足、能力的不够,让很多亟待修复的古籍,没有得到及时的修复,也让古籍在修复过程中遭受二次损害的可能性增大。同时很多高校对古籍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滞后,师资力量投入不足,没有形成完备的古籍人才储备体系,造成在古籍的保护和开发中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大量缺乏,古籍人才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
(三)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古籍保护与开发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经费的投入。但是当前我用于古籍保护与开发的经费严重不足,仅依靠国家专项资金投入,远不能满足当下古籍保护和开发工作的需求。古籍保存环境的改善需要资金,古籍的编目修复需要资金,古籍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资金,只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实现古籍保护和开发工作的标准化、流程化、体系化。同时有的藏馆虽然有相应的资金,但是对于古籍的购买和引进力度不够,一方面是因为古籍大多都是孤本留存,除了拥有个人收藏家愿意捐赠外,藏馆较难实现古籍原本数量的扩充;另一方面是因为通过新科技手段进行恢复和得以重现的新版古籍,大都价位较高,但是其受众群有限,使得藏馆在进行新版古籍引进的过程中望而却步。当前大多古籍保存单位和从业人员只注目于古籍的保护把相关的资金投放到对古籍保存环境的整改,对古籍修复能力的提升,没有把古籍的保护和古籍的开发结合起来,让资金的投入没有实现产出的价值,让古籍的保护工作变成了难以填满的无底洞,无形中增加了古籍工作的压力和难度。
二、古籍保护和开发的策略和建议
(一)改变旧有认识
我们知道古籍工作对从业者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古籍中的文字大多是文言文,需要相关的古籍阅读者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这些都造成古籍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度不高,再加上社会上对古籍的重视程度不够,宣扬传播不足,缺少让大众接近古籍、了解古籍的途径。使得古籍的保护和开发工作的范围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古籍的保护和开发,首先我们要加大对古籍重要性的宣传力度,针对当下青年行为意识和古籍保护开发脱离的现实情况,积极利用新媒体、新渠道进行古籍知识的宣扬传播,通过更为青年人接受的互联网途径,让我国的新生代认识到古籍这一文化财富的可贵,认识到古籍保护工作的紧急和迫切,把古籍保护工作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其次针对古籍内容晦涩难懂的问题,相关的专业研究人员,要加快古籍内容现代化翻译的脚步,让古籍有一个现代化的参照本读物,让更多的人能读懂古籍、了解古籍,从而激发其对古籍的热爱,以兴趣和热爱为导向,来培养古籍的忠实爱好者,通过古籍爱好者的口耳相传,来加大古籍的保护和开发的普及力度。再次相关的古籍保存单位,可以定期开展古籍保护和开发的讲座,制作播放相关的古籍记录片,进行珍贵古籍善本的展览,通过更多元的方式让古籍走进人们的视野。让古籍从养在深闺人未识逐渐转变到撩开面纱惊人艳。
(二)加强队伍建设
建立高素质的古籍从业人才队伍,是古籍保护与开发工作的核心落脚点。只有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输送到古籍工作岗位,才能让古籍工作得到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才能让庞大的编目和修复工作任务得到有序完成,才能最终实现古籍的保护和开发。古籍从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针对现有从业人员,专业技术不高,学历背景复杂,动手能力不强的状况,有系统有目的开展职业培训,提高现有从业人员对岗位的认知,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鼓励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岗位知识的自学和继续教育,通过研读书籍和再深造,来主动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古籍单位内部开展评优比赛和学优活动,让工作能力强的人员得到相应的荣誉和奖励,鼓励大家争当先进模范,树立榜样的力量,让先进带动后进,注重技能的传承,在单位内部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风气。另一方面,针对古籍从业人员数量不多的问题,要从教育本身入手,加快各高校古籍编目和古籍修复专业的建设脚步,健全相关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让学生通过学校系统的学习能够掌握相关的古籍工作知识,具备古籍工作的专业能力,毕业后能更好的投入到古籍工作中。同时通过学校的学习教育,让未来的古籍从业人员,建立起古籍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古籍的保护和开发工作,能根植于每个古籍从业人员的内心深处。通过对现有从业人员的优化,让已有血管恢复供血功能,通过对未来从业人员的培养,加快外来新鲜血液的供给,让古籍保护和开发工作整体的血脉通畅、激发活力。
(三)拓宽资金渠道
经费投入是古籍保护与开发工作中不能绕开的一环,足够的资金是古籍保护和开发工作能够得到有效执行的基础。有经济基础的支持才能让进行古籍保存环境的改善,才能顺利开展古籍的编目和修复,才可以进行古籍相关软硬件设施的配备和管理。单一依靠国家的资金和补贴,不能满足古籍工作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开源节流的方式,来打通古籍行业的资金链条。开源方面,通过把古籍资源和文化产业相结合,来实现古籍资源从文化价值到财富价值的转化,也让古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并重。对古籍资源中蕴含的民俗习惯、风俗礼仪、民间活动等进行挖掘和数字化保护,建立专门的数据库平台,这样即有利于古籍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让国家的民族文化得到有效继承和传播,同时通过对人们使用相关数据,进行有偿收费,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其次对古籍的修复和文化符号的利用,开发相关周边产品,完成古籍文化价值的实物转化,从而收获经济价值,如进行书法拓本的复制版销售。节流方面,古籍保存单位健全和完善古籍保护和开发工作的运行机制,对古籍的开发和保护工作进行一个系统的规划,避免重复性投入和资源滥用的行为。进行现有古籍资源的调查摸底,完成古籍资源的普查工作,在对现有古籍数量,古籍破损程度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编目和修复的工作,把相关的工作要责任到人,落实到事,让工作人员之间加强交流,避免调查结果和古籍的实际工作脱节,造成人力和财力资源的浪费。把古籍保护和古籍开发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保护促进开发,以开发推进保护,让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古籍资源的自我良性循环。
三、结语
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因此留存下来的古籍数量众多,这给我们研究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类历史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很多珍贵的原始资料。古籍的存在,让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得以传承、延续和发展,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古籍的开发与保护,不是单依靠古籍保存单位和古籍从业人员就能做好的工作,它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把存在于古籍开发与保护工作中的拦路虎,各个击破,让能古籍保护和开发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让古籍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达拉夫.文献学视角下的蒙古文古籍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
[2]柳凯华.广西地区特色古籍资源数字化研究[D].广西大学.2015
[3]赵东.数字化生存下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14
[4]耿宁.中、西古籍修复的比较研究[D].安徽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