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永恒的孤独之中,凡人皆有所寄托。因为不想成为可耻的人,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才不断地在寻找朋友。我们就是这样,常常为这个过程感到无限的疲惫。对于Mary and Max,我们都不完美,但我的世界因你而完美。
关键词:影评;孤独;相知
引言
我觉得每个人的各个人生阶段都会有一部标签式的电影,也许很多年之后翻过来看的时候是可笑而滑稽的,但那的确是当时的状态,等哪天想回忆什么的时候,就找出来看看,让电影里的演员上演自己的回忆。人生就好像一个碟包,有些好看,有些难看,有些印着世界名牌,价值不菲,有些可能就是几张塑料薄膜,这是天生所有的,改变不了的,而里面的碟片是自己往里面放的,能放多少张,放什么样的电影,那就是取决于后天的获取和拥有了。然后贴上标签,列个目录,一次次的增添,最后就是完整的人生。
一、相识
玛丽和马克思天生就没有一个好的碟包,尤其是玛丽还被难看的胎记所困扰,本来就普通,还多了一块污点,使得其比普通更差了一点。因为天生而无法改变,玛丽从就开始了自己的孤独生活压抑在心中的东西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交流的人,更没想到的是那个人也是这样的孤独,甚至比自己更孤独,自己好歹起码有个目标,而地球另一边的人连个目标都没有,两颗孤独的心碰到一起,好像有个共同测磁场,可以相互倾诉苦衷,可谓同病相怜,我以为孤独的人只有我一个,没想到还有孤独的人,孤独的人该与孤独的人在一起,然后我们因为有了对方就不孤独了。
玛丽可以问很多的问题,因为这个人是无防备的,甚至都不知道照片是不是真的,我们只是遥远的地方的陌生人,你再远的望远镜也看不到我南半球的孤单,只是我希望你知道我的孤单是什么样子,也希望你知道那种孤单的滋味,因为你也曾感受过,所以当我说起,你就能够分担,我也就真的可以倾诉了。而亲爱的马克思,他的孤独已经无可救药,玛丽只是不敢与人交流,而马克思已经是恐惧的状态,他的生活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规律,好像输入电脑里面的程式,若不是按照那个方式进行下来就是一次失败的人生,他的世界最后也只有他自己一个人了。他碟包里一直有这么一部戏,幻想一个人存在,好像《闪灵》,却其实是部独角戏。
其实每个人都会孤独,只能说马克思是玛丽无防备的对象而已。而他们孤独的又是这样相似,他们都爱吃巧克力,他们都没有朋友,他们曾被人欺负,他们爱同样的卡通片……从她或者他一下子已经可以成为是他们,因为他们是同类,命运终于开始转变,其实这样说不对,更应该说是命运终于可以按照他们希望的路线开始发展了。
二、相知
我觉得人生就像一张心电图,只有高低起伏才代表活着,而成了平线之后,就代表死亡了。所以只有起起伏伏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过于平静的人生,是没有生趣的。经过了一次顶峰之后,肯定会下落。谁都希望有了朋友的两个人都变好,可命运也总会开几次不怀好意的玩笑。
不过也都是有所获得,他们的人生之中又可以放进一些别的电影,玛丽与心爱之人牵手走进了教堂,每天都可以笑的开心,开始专攻于学习,享受性福,回到了真实而自我的生活里,出版了学术著作,成了畅销书作家,以及去掉了胎记,更重要的是她在母亲的葬礼上,扔掉了那枚戒指。
连天生的胎记都可以改变,还有什么无法改变的?
有些事情其实本没有那么坏,也就是因为看到了一些兆头,所以才会越想越坏,当然反之的话会越来越好,但大部分的人宁愿相信的是坏的,却不会去相信好的,认为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好的大多是偶然的事情。扔掉了戒指也终于算是扔掉了一枚枷锁,可以真正的开始自己的生活,可以不用在意外物所传递出来的东西。
而马克思实现了自己三个愿望中的两个,面对着吃一辈子的巧克力的时候,会发笑的想这些东西会过期,但反过来想,所有的东西都过期,感情在时间面前总会显得脆弱。就不想过期的事情了,马克思能拥有这些想要的东西,应该就是可以说是幸福的人。
在高潮之后,就开始伤感。玛丽和马克思一起又伤感了起来,甚至更糟,他们回到了孤独的状态,他们突然又觉得自己已经失去了对方。友情在电影里面被无限次的放大出来,什么都可以抛弃了,但友情是不可以的。在玛丽和马克思两人看来,那不仅仅是友情,是最想要得到的东西。若换成这样来看待,自然什么都可以抛弃了。在孤独中生活了很久的两人期待的自然就是朋友了,否则马克思也不可能当作自己的愿望。
玛丽的整个生活被彻底打翻,她像母亲一样醉生梦死,也许这是骨子里就有的性格,在某个生活没有了追求的时候,就会引出来。撕掉了著作不等于能焚毁从前的生活,在收到打印机的M按键的时候,等于掰掉了从前的幸福。马克思还执着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已经成为习惯,如同他依旧愤恨扔烟头这件事。他的活了几十年的性格,要改变很难。可玛丽也真的占据了马克思的生活很多年,这么多年若他所说向她知无不言,玛丽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伙伴,就好像打字的时候缺不了M键一样,他已经离不开玛丽。
在玛丽那里他实现了三个愿望,他有属于他的人生,他的需要也是她的给予。就好像恋人分手之后,难过的肯定不只有接受分手的人,提出分手的人也一样会难过。这么多年来,他们依旧没有见,关于玛丽所有的形象都是来自马克思自己的想象和拼凑。好像玛丽给他寄了很多的泥,他通过自己的想象把这些泥塑成一个人,可那个人可能并不是玛丽。
想的越好,可能跟现实的差距就更大,就好像飞的越高,同样摔的就越疼。 他始终沉浸在自己想象的生活里,当他想象的朋友从窗口跳出之后,他又想象出了一个另一个朋友那就是玛丽。
当现实终于不再按照他想的方式进行的时候,他就真的恐慌了。所以,马克思也开始又一次的孤独。
当玛丽给马克思发来“对不起”的时候,即使马克思想打个“没关系”回应,缺了M键,也打不出来了。再者,玛丽的形象已经被马克思撕毁,这么多年他相信的都是自己想的,这一刻都已经没法想象,若她之前的都是谎言,同样的字迹,就算换成“对不起”,也可能是同样的谎言,也只有真正的看到时,才可能去相信可能是真的。
自闭的马克思,原谅自己,也原谅了玛丽。
可玛丽没有原谅自己,她的原谅依然需要马克思来给予。她沉溺在过去之中无法自拔,酗酒沉睡,日复一日的消耗自己的生活,终于消耗的没有什么可以消耗的时候,她也无法面对不知道是什么样子的未来,只是一切都昏暗了,她失去了了不该失去的,失去到周围没有一个人可以留在身边,爸爸,妈妈,丈夫,以及马克思,所有曾经出现在电影里的人好像一个瞬间都离开了。她比从前更加的孤独。电影时时刻刻都充满着孤独,但也时时刻刻让一些美好存在着。自己要的生活就是最深刻的信仰,一直都知道,也一定要敢去做。
玛丽再收到马克思的来信的时候,振作了起来,这是大家都想看的结局。当玛丽的“对不起”让马克思无法去相信的时候,他找到了一个证明。而当他也想证明自己真的原谅了她的时候,他拿出了证明。因为马克思懂得玛丽,他知道这需要一个证明。原谅自己,玛丽也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朋友的梦想破灭,因为你很重要,因为你是我的朋友,因为你是我另一端的杯子,因为是“我们”,因为你我才有自己。
三、相容
“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暇而我也是,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很多人很想成为别人,除了自己,就好像玛丽脸上的胎记,他们天生就带着出来,天生就是一个并不太好的碟包,都希望自己没有这个,没有那个,那些缺点最好不存在,我们必须去适应它,有些可能会改变,也好像玛丽脸上的胎记,他们也会消失,一切并没有那么的可怕,躲避是永远无法改变的。而生活里更多的缺点需要别人的填补,每个人都像一块拼图,有自己凹陷的部分也有突起的部分,找到合适的人填补别人或者别人填补自己,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人,何必要求别人去做一些什么。最开心的是因为你进入了我的生命,填补了我的空缺,也许还会漏风,但至少有那么一个人在,它不是空虚的。
电影整体颜色一直是冷色,中间只有两点是红色,一只是那枚戒指偶尔变红,另外就是一直戴在马克思头上的红色线球,若按说明书来说,红色是代表开心的,所以玛丽给马克思送去的就是开心,而马克思一直都戴在头上,也因为有了玛丽,自己也很满足。
最后玛丽见到了马克思,也没见到马克思,虽然见到了真正的人,但马克思也依旧还是那个心中的马克思,那个信中的马克思。马克思最后仰着头,死在自己的家中。
这是最好的结局,也许若是马克思还会醒着,那才是真的是把梦给叫醒,一切都会打破,打回了现实的原型,甚至可能都无法面对,也甚至就再站到凳子上,又回到从前的恐慌之中。
四、结语
电影在中间有个伏笔,马克思说他会把每封信熨好,放在一个特别的地方。当玛丽扬起头的时候,她的眼泪就掉了出来,整个天花板都是她的字迹,所有的信都贴在上面。直到马克思闭上眼的那一刻看的都是她的信,整个的世界都是她。因为她是他最好的朋友,他唯一的朋友。在离去的时候,他终于不是孤独的。
看完电影之后,就想到了李志的《梵高先生》。他唱着不管你拥有什么,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梵高先生》唱完之后,电脑又跳到了一首《你离开了南京,从此没有人和我说话》,而马克思离开了玛丽,从此谁跟玛丽说话?
【参考文献】
[1](中)周鲒. 动画电影分析[M].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9
[2](美)丹·格斯基. 为电影创作:从构思到制作[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04)
作者简介:刘玮(1989—),女,汉,江苏扬州,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动画艺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