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映雪
提及“行走”二字,我自觉“心向往之”。
很久以前我认识了这么个人,他游历名山大川、访山河水、寻己之乐,好不快活。虽是一生无缘仕途,但并非因才学,而是因心性。在十五岁那年童子试未中之后,便不再学习八股之文和陈腔滥调的经典,而偏爱“奇异”之书。奇山异水、奇景异地,在他心中一点点堆积成山河,渐次扩大、扩大,最终勾勒出整个大明的疆土。
他平生未有什么流传的诗词,而大明文化的八股之风也并未对他做出局限,他的一手好文章于是流传了许多年。即使未曾悉心拜读过其文之人,听到其名,也必有一两句由衷赞叹。所以这次就破个例,以文评代词评,写一写我心中的“行者”——徐霞客。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历史上称他为“千古奇人”。的确,他一生仅有的五十五年,其中三十多年致力于行走四方,在山水中放逐心灵,在探索中收获快乐。
许是因了家居江阴(今江苏江阴)的缘故吧,他成日面对着家门口一条日夜奔涌的大江,心中尽是崇敬与好奇:大江之源,何以究之?这个问号从年少时植根于脑海,一直伴了他一生,到五十四岁为其《溯江纪源》定稿时,他才算最终使心中之疑得解。
弘祖一生得有此般旷达,我想是离不开其父母支持的。
其父徐有勉一生傲视权贵,未入仕途,见儿子无心科举,自那次童子试之后便未再强求儿子考取功名。徐家先辈所修藏书的“万卷楼”,奇异之书颇多,且让弘祖由着喜好去读。做不做官又有什么,做个有学问的人,才不枉此生。
我对弘祖其父,心中满是敬佩。中国千百年来科举的传统风尚,儒家的入世之义,徐父却傲然将其置于身外。这种“不为功名,只为学术”的教子观念,怕是到现在放在中国的高考体制之下,都是少见之开明吧。弘祖其学问,其放达、其溯源之毅力,终究离不开其父的鼓励和支持。
溯源路上,种种坎坷艰辛,一一经历,弘祖从不畏惧的心性,也使他的行走更添了开拓求实中的韧劲儿。
在游历途中,他常为了一探奥秘而徒手攀高峰、下悬崖。几次险因系绳断裂而丧命,也未能让他探索之心有丝毫动摇。由此可见,他对于自然科学的热忱之心和那种实践的果毅。
我犹记得地理老师讲喀斯特地貌时特别提到了弘祖对它的文字记载早于西方多少多少年。而弘祖的数本游记,在详述自己对山脉、河流、地质地貌等自然地理研究成果的同时,对于人文地理风情也有颇多记载。
《禹贡》一书中认为“岷山导江”,弘祖在实地探访观察后却认为江源溯金沙江而上,至昆仑南麓。
这也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地理课上老师讲起关于河流袭夺的猜想:藏南三江并流,唯金沙江转折。许是岷山为岭,大江袭夺,而终其南路。
我于是也在心里发了问:前人寻江,谓其源在岷山耳。独弘祖谓其源自金沙江溯上。其问出入,是否真真为误察?亦或以“袭夺”二字可解?不论事实本为如何,至少弘祖一文让我对山河变迁、自然变幻又多了分猜问和遥想。
也许有一天,我也可学他那样,溯源而上,知其根本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