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美国驻华公使夫人眼中的中西关系

2016-05-16 15:24夏舒洋
大观 2016年4期
关键词:萨拉

摘要:本文以清末美国公使夫人萨拉·康格出版的书信集——《北京信札》为中心,考察这位在华七年,亲历庚子事变、觐见慈禧等重要历史事件的特殊西方女性,对晚近中西关系的独到见解。

关键词:萨拉·康格;《北京信札》;中西关系

1898年,萨拉·康格跟随丈夫——美国驻北京公使爱德温·赫德·康格来到中国,在华生活七年间,她给家人亲友寄回大量书信,后结集出版为《北京信札》。康格女士亲历戊戌维新、庚子事变全过程,并九次觐见慈禧太后,因此她的书信对这段时期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作了详尽记录,就像一幅晚清中国全景图,对我们今天从不同侧面解读历史不无裨益。①信札中诸多细节和评述涉及康格对当时中西关系的看法和态度,真实地反映了一位西方现代知识女性对中国时局与国际关系的解读,本文尝试对此问题整理分析。

一、初到中国的观感

传统印象中,面对积贫积弱的晚清中华,伴随坚船利炮而来的西方人不免傲慢与偏见,但阅读萨拉·康格初到中国时给家人的信件,就明显感觉到这位善良细腻的西方现代女性在观察中国时与众不同的视角。“经过一次又一次不懈的努力,外国人终于将这扇紧闭的大门敲开了一点。让我们通过那扇微微开启的大门往里窥视一番吧,眼前是一幅多么奇特的景象,多么奇妙的发现啊!”“一个存在了五千年,至少四千多年的国家,她绝不可能是一个幼稚的儿童,也不可能是一个低能儿。”(1898年12月20日,《致侄子》②)在华七年,康格始终坚持用耐心、专心、善心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仔细描绘所看到的一切和自己的印象,这种平等的观察视角与她此前以公使家属身份常年旅居海外,外交经历丰富不无关系。

面对一个与西方完全迥异的古老帝国,康格对中国有着精辟的见解。“我常常把这个帝国复杂的体制比作一座钟,它有大大小小的齿轮,齿轮上有各司其职的嵌齿。”面对晚近复杂不对等的中西关系,她从一开始就毫不掩饰自己对西方侵略干涉中国的排斥与反感。“外国人不了解这样的体制,走来就说:‘我不喜欢这个嵌齿,它不太好,我来换了它吧!于是他们强行干涉运作了几个世纪的体制,而这体制本可以让各个齿轮各尽其能,自行运作。齿轮停止工作后,整个系统一片混乱,却又找不到更好的替代品。”(1899年2月1日,《致侄子》)这与当时众多充斥着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的西方主流言论相比,无不彰显客观理智与清醒正义。

二、亲历庚子事变

1900年整个华北地区的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在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被围困的日子里,萨拉·康格写给亲友大量的书信,其中详细记录了使馆区内部外国人的处境和行动,也表露出无比复杂的心绪。“这些日子里充满了令人焦虑的等待,我无法记录下自己最真实、最深沉的心跳。所有人和我一样都希望尽快与眼前的一切告别。”“这里发生了奇怪的事情。令人鼓舞的事件和令人沮丧的事件一件紧接着一件,好像它们是相伴而行的。现在开始出现了可怕的战争后遗症。军队不仅带来了血腥,也带来了心灵上的耻辱。”(1900年9月13日,《致妹妹》)

但被解救后,面对八国联军对中国野蛮的侵略报复,康格也直言不讳对这种行为的不齿与指责。“可怜的中国!为什么外国人就不能不去打扰她呢?中国已经受了委屈,绝望中的她已经竭尽全力去阻拦外族的侵犯,想要忘记那些已经造成的伤害。我同情中国。这是个非常不受欢迎的想法,但却是个诚实的信念,并被诚实地说了出来。”(1900年9月30日,《致侄女》)“但事实仍未改变,中国属于中国人,她从来就不希望外国人站在她的土地上。外国人来华后会把他的生活强加给中国人,破坏让他们的政府有序运行的车轮上的嵌齿。尽管我们承认中国的状况已经因这些入侵而得以改变,但外国人有什么权利擅自闯进这片领土?外国人已经把他自己、他的国家、他的习惯和他的产物都强加给了中国,而同时也总是遭到强烈的抵抗。”(1900年12月12日,《致侄儿》)

三、辩证客观的中西观

庚子事变后,康格公使继续留任北京,随着观察了解的进一步深入,萨拉·康格对中国以及中西关系的认识更加全面透彻,这得益于她思考问题时辩证的态度。“我正处在一个所谓异教徒的国度里。我们受过的教育说异教徒是迷信、残忍和无知的化身。但我发现,这些品质在那些被称为文明的基督教国家里和那些构成这些国家的个人甚至我自己的身上也能或多或少地找到痕迹。我在远东所学到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尽力根除我所谴责的存在于他人身上也存在于我的品质中不好的方面,同时浇灌并精心培育我自己的生活中生长出来的小小藤蔓,这样的藤蔓也存在于别人的生活中,我欣赏并颂扬它。我把这一过程叫做根除恶习。”(1901年3月29日,《致侄女》)就像1902年康格在写给友人的信中提到的,“我在中国人中间生活了近四年,一直尝试着去了解他们,向他们学习。我发现有很多无法接受的事情,同时我也在他们的性格里发现很多值得尊崇的东西。”

在康格女士的中西观中,最难能可贵的是她能从过去的经历中吸取教训,采取较为友好的态度对待他国人民,以较为客观的角度审视发生在身边的一切。“实际上,我们嘲弄、藐视他们,令人遗憾地低估了中国的一切。……中国四千多年以来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民族。她不时地遭受狂风暴雨的洗礼,但她经受住了激流巨浪,她坚如磐石,屹立东方而不倒。”“如果我们能了解他们的思想,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让我们不妨公正地、宽容地看一看能否发现他们的一些优点吧!”(1904年2月18日,《致友人》)

往事如烟,尽管《北京信札》所述年代距今不过一百多年,这段多事之秋在今人的脑海里却早已变得模糊不清。通过萨拉·康格的独特视角,让我们百年后依然能看到一幅真实的清末中国从传统迈向现代的生动景象。《北京信札》是康格女士写给家人的信集,所述见闻生动具体,尽管不免个人偏见,但总体来说,她比较同情当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中国。“萨拉·康格不是一位思想家,也不是一位政治家。我们无法要求她对当时中国的政局及世界的格局做出完全理性的、准确的评判——正因如此,我们对书中不少观点及其对某些人物的评价自然有所保留。但从她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位西方女性的善良、坦率与真诚,从这一点来说,她值得人们尊敬。”③

【注释】

①郑永福.美国公使夫人眼中的那拉氏——萨拉·康格九次觐见慈禧太后记[J].寻根,2009(03)《不寻常的西方女性 不一样的慈禧太后——萨拉·康格和她的<北京信札>》[J],载《文史知识》2011年03期。

②[美]萨拉·康格.北京信札——特别是关于慈禧太后和中国妇女[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③郑永福,郑丹群.一位近代西方来华女性的中国观——萨拉·康格和她的《北京信札》[J].寻根,2009(02)

作者简介:夏舒洋(1986.08—)女,汉族,河南新乡人,新乡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中国近现代史方向。endprint

猜你喜欢
萨拉
信猫萨拉的小纸条
傲娇猫萨拉的字条
那个怪女生
萨拉的烦恼
那个怪女生
那个怪女生
英国:农田种“字”求婚
种“字”求婚
Vikor methods basic in risk management of petroleum enterprise in Ye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