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新闻发展史话

2016-05-16 06:30刘柳
互联网经济 2016年7期
关键词:门户网站

□文/刘柳

中国互联网新闻发展史话

□文/刘柳

每一次媒介技术的突破,都会带来信息传播方式变革,对人们的思考方式、行为方式、认知能力,以及社会结构、文化形态发生深刻的影响。互联网出现以后的二十多年里,在新闻领域传播渠道、传播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变。

传统媒体成为互联网新闻主体(1994-1998年)

第四媒介、电子报刊技术发展:我国互联网开始商用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国际专线,随后中国公用互联网、中国教育和科研网、中国科技网、中国金桥信息网四大骨干网先后建成。1995年邮电部电信总局(今中国电信)分别在北京及上海开通64K网络信道,通过电话、DDN专线等方式,网络服务商ISP开始面向社会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中国互联网进入商业化使用阶段,短短几年之后,互联网一跃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传播新闻的第四媒介。

政策监管:新闻媒体可自建网站

中国互联网新闻相关政策在这一阶段开始制定,1997年发布的《关于利用国际互联网络开展对外新闻宣传暂行规定》,要求所有机构必须“在中央对外宣传信息平台统一入网”。但要求“统一入网”的做法并不现实,1998年因互联网“统一入网”造成信息拥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有关出版物管理的通知》,允许新闻宣传单位在将信息链接到中央外宣信息平台的同时,可以申请独立的域名建立自己的网站。

刘柳

赛迪智库互联网所

市场概况:传统媒体“触网”

1995年以《神州学人》、《中国贸易报》、《中国日报》为代表的纸媒旨在拓宽发行范围、提高海外影响力,成为首批走上互联网发布“电子报”或“电子版”的报刊。紧接着部分中央和地方媒体也开始“触网”,1996年《广州日报•电子版》和《中国证券报•电子版》在网上正式发行,同时《人民日报》综合数据库国际平台开始正常运行。到1996年底,全国共有30多家报纸、20多家杂志在互联网上发行了电子版。

图1 1997-2003年中国网民规模

随后,报纸、广播、电视以及通讯社开始尝试自建网站。1996年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先后建立了网站,同时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也接入互联网。1997年,《人民日报》和中国新闻社的《华声月报》社和新华社分别正式开通了网站。据中国记协报纸电子网络版调研会统计,到1998年底,全国电子报刊的总数已经达到127家。

1993年到1998年是中国互联网媒体发展中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中国互联网新闻事业整体上发展较为迟缓,运作水准也较低。从运营方面来看,这一阶段互联网新闻媒体仍以搬运传统媒体的内容、沿袭母媒体盈利方式为主,大部分互联网新闻媒体既无内容采编权和经营决定权,也基本无法实现自给自足,其经营资金来源基本是由传统媒体提供或是由政府进行事业拨款。

商业新闻门户网站兴起(1999-2002年)

关键词:门户网站技术发展:web 1.0技术模式成熟

本阶段中国互联网发展进入活跃期,网民数量翻番式增长,1998到2000年三年间增长率分别高达238.7%、323.8%和152.8%。另外随着独立域名、独立网站的开放以及Web 1.0技术模式的成熟,出现了强调内容聚合的“门户网站”概念,综合性商业门户网站随之迅速崛起。

市场概况:三大商业新闻门户出现

图2 2004-2009年中国网民规模、手机网民规模及互联网普及率

在1999年政府上网工程的带动下,重点新闻网站建设快速推进,同时一大批综合性网站建立并进入新闻传播领域,以搜索起家的搜狐、雅虎中国、百度,平台起家的新浪、阿里巴巴,游戏起家的网易、盛大等开始全面涉足新闻传播业务,互联网媒体的新闻传播地位急速上升。其中网易与搜狐于1998年开通了新闻频道,新浪则是在1999年4月改版成功并推出了大型的新闻中心。2000年由新闻媒体和商业公司联合创建的千龙新闻网和东方网先后成立,同年底全国一万多家传播媒体中共有2000多家媒体接入互联网。

网易、搜狐和新浪三大商业门户网站于2000年左右先后获得政府授权的登载新闻资格,到2003年全国获得批准具有新闻登载权的网站有150余家,形成了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为龙头,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为骨干,辅以门户网站的互联网新闻传播格局。

2000年三大门户网站先后赴美上市,其中新浪作为国内第一家海外上市的门户网站,首发募集股本总额7820万美元。但是随着全球互联网经济泡沫破灭,资本市场对门户网站以在线广告作为单一收入来源的商业模式产生质疑,门户网站陷入危机。

政策监管: 规范门户网站新闻业务

本阶段互联网新闻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互联网新闻发展被纳入国家战略。一方面我国互联网新闻政策开始着重于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新闻与舆论内容管控、新闻发布与登载业务规范。多次印发文件,规范了广播电视类新闻节目互联网传播的核准机关、实体资质与节目来源,明确了九条禁载规定作为互联网新闻与舆论不得触碰的“底线”。另外《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对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的互联网站作出资质和运营规定,综合性网站只能转载具有新闻发布权的境内媒体的新闻,制约了综合性网站开展新闻业务和发挥传播功能。

另一方面我国加快互联网新闻行业自律体系的建设。2001年中国互联网协会经民政部批准成立,各地也纷纷成立省级互联网协会,2003年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成立。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新浪、搜狐、网易等30多家网络媒体共同签署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

新型内容生产技术开始普及(2004-2009年)

关键词:博客、手机门户、音视频技术发展:用户成内容生产者

在这一阶段,首先,Web 2.0技术实现了网站与用户双向的交流与互动,带来了开放平台、聚合信息、受众分享理念,促使用户逐渐转变成内容生产者,博客、播客、SNS、百科、视频、微博等强调联系性和工具性的用户参与型应用因此飞速发展。其次,网络带宽和音频技术快速演进,为互联网提供了一种更为真实生动的新闻报道方式。最后,智能手机从无到有,促使三大运营商纷纷开通WAP业务,接着2007年苹果公司推出了具有简洁外观、触摸屏幕和流畅操作系统的第一代iPhone,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智能手机的普及速度加速,手机网民规模快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用户。

市场概况:互联网新闻媒体更加多元

新浪于2000年推出新浪 WAP站,2005年新浪和搜狐先后推出3G时代的WAP门户网站——手机新浪网和手机搜狐网站,手机门户网站成为互联网新闻又一传播媒介。同时门户网站也纷纷自建搜索引擎,以交互方式为用户提供所查询的信息。2004年以后,谷歌和百度基于搜索技术和页面自动生成技术形成了新闻频道,在一定程度上自动化了新闻采编过程。

2005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各大综合性网站都在线直播了“神州六号”飞船发射过程,此次观看发射直播的观众达到5亿人。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1次发展统计报告,到2007年底我国2.1亿网民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网民经常使用网络影视娱乐服务。

2004年爆发的“木子美事件”、上海社保案等,让博客进入中国民众的视野,随后博客迅速大众化,互联网舆论场域和形态快速多元、多样化发展。自2005年始,我国的互联网舆论事件实际上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到2008年国内相关互联网舆论事件已经达到58起,约为2007年的三倍多。

互联网新闻媒体开始逐步独立于过去所依附的传统媒体,注重网站的专业化、个性化建设,并积极开展资本化运作,寻找符合互联网的新盈利模式。这一阶段,互联网新闻媒体除了继续以传统的信息出售和网络广告作为盈利模式外,部分还增加了电子商务、无线增值业务以及手机报业务。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用户逐渐转变成内容生产者,互联网新闻媒体更加多元,新闻表现形式更为丰富。

政策监管:监管趋严

面对网络舆论影响广度和深度的增大,政策管理力度也在增强。一是进一步限制了综合性网站的新闻采编权。2005年发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严格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分为新闻单位和非新闻单位,明确新闻单位具有新闻发布权,而非新闻单位只有新闻“转载”权。二是实行许可证制度规范网络时政类视听节目。2007年发布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对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资质作出了明确要求,以应对自媒体影响力快速发展的局面。但是监管政策采取的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建设,限制综合性网站采编权的策略,并未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媒体加速融合(2010-2015年)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社交工具、个性化服务

技术发展:个人移动互联网应用激增

这一阶段,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个人互联网应用呈现整体上升态势,截至到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经增长到6.19亿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提升至90.1%,手机终端逐渐成为第一大上网工具。各类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需求逐渐被激发,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APP等应用层出不穷,新闻传播形式也更加丰富。另外,随着搜索引擎作为互联网入口地位的确立,门户的概念也从传统的新闻门户向搜索门户转变,互联网新闻对搜索引擎的依存度愈加明显。

图3 2009-2015年中国网民规模和手机网民规模

市场概况:新闻媒体布局移动端

2009年左右,新浪、网易、搜狐、腾讯相继推出了微博服务,从2010年开始,微博作为用户和新闻媒体重要的线索源头,成为新的舆论场域。之后微信又成为新闻流转的新通道和舆论形成的新平台。由于微信中的用户关系黏性较强,提升了用户对信息的可信度,因此公共性内容可在短时间内由点及面扩展,如在北方雾霾、马航MH370客机失联等新闻传播过程中,以微信为首的社交工具曾迅速集结和发布信息。因此政务微博、微信也成为了与政府新闻发言人、政府网站并列的政府信息公开途径。

各路媒体积极布局新闻客户端。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新闻客户端、手机浏览器、微博、微信成为手机网民首选获取资讯的最主要渠道,其中手机新闻客户端、手机浏览器分别占比37.6%和22.7%,微信和微博作为社交渠道分别占20.1%和15.0%。传统媒体方面,2013年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与文汇新民报业集团合并而成“上海报业集团”,并斥巨资打造新媒体平台——澎湃新闻。互联网媒体方面,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日均阅读时长方面,腾讯新闻阅读时长最高,网易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UC头条分列二三四位。

另外,基于搜索的个性化的服务占市场份额明显提升。比如今日头条属于聚合类资讯APP,主要通过搜集用户各方面的信息,进而实现精准化的当日最新资讯推荐。

政策监管:积极应用互联网媒体开展政务服务

这一阶段互联网内容管控更加困难,互联网新闻政策开始进行相应的变革。一方面政府转变以往一味限制的态度,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探索利用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发布各类权威政务信息,以及时、便捷的方式与公众展开沟通。另一方面新媒体法治逐步常态化和精细化。2014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取得法律法规规定的相关资质,并鼓励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人民团体开设公众账号,不过《暂行规定》依然沿用新闻传播资质限制的办法,以维护传统新闻单位、新闻网站和党政机关等利用即时通信工具发布时政新闻的优势。2015年4月出台“约谈十条”(《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约谈工作规定》)。

中国互联网新闻发展趋势

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将颠覆信息传播和媒体呈现。媒体的传统边界正在消失,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作为人的延伸,其生态体系日渐成熟。一是为新闻提供了传播短平快内容的新屏幕;二是结合物联网为新闻采集个人和场景数据提供了工具;三是承载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有望让用户成为新闻当事者;四是为针对个体及其关联场景提供定制信息服务,奠定了基础支持。

新闻内容生产方式加剧变化。一是从内容到跨屏智能设备的传播,同时需要无缝衔接和差异化,而新的设备交互方式,可能倒逼媒体内容的生产变革。二是新闻从业者的渠道控制能力将会变得越来越弱,应该更加专注于付费内容,例如具备优质、稀有性质内容的新闻评论和分析等。自媒体等小微媒体也将加快提升专业度、通过差异化定位和社群运营,打造交易链条。三是数据已成新闻生产的新思维、新资源,智能硬件等所采集的大量实时信息,将快速推进机器编辑、机器写作的发展,催生结合数据处理能力与人工智能的新闻报道体系。未来的媒体竞争,将会越来越多的是数据平台与数据采集、处理能力的竞争。

图4 2014-2015年互联网新闻/手机互联网新闻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社交网络和社交产品开始衍生成媒体平台。社交获取新闻已渐成常态。根据企鹅智酷调研,47%的用户认为社交平台在个人获取新闻渠道中扮演重要角色,国内57.1%的用户通过微信获取新闻。Facebook、Google、苹果、Twitter等非媒体科技公司,基于强大的社交网络、平台优势和产品生态影响力,已经开始提供基于社交核心的媒体入口,从新闻聚合逐步延伸到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不仅给媒体人提供着新工具,也在改变着新闻传播的渠道、思维与模式。Apple和Facebook分别推出了新闻应用和交互式媒体内容创建工具,后者还向记者推出视频直播应用Mentions。Google则推出了集合式的新闻报道工具“新闻实验室”,为专业媒体人及业余自媒体人提供完整的新闻生产方案。

政策监管常态化发展。为进一步打击和防范网络虚假新闻,2016年国家网信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管理制止虚假新闻的通知》,要求各网站要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规范包括移动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在内的各类网络平台采编发稿流程,建立健全内部管理监督机制,预计未来对各类网络平台的监管将会进一步常态化发展。

付费阅读可能成为未来盈利模式之一。

一直以来,广告一直是互联网新闻媒体的一大盈利模式,目前大多数新闻客户端仍然主要是以将流量卖给广告主来创造营收。但随着新闻类APP内容差异化竞争的加剧,一方面新闻客户端可以尝试将付费阅读也做得更加差异化,另一方面新闻客户端还可以尝试将付费版和免费版独立,付费版专注于内容深度,而免费版更注重个性社交。付费阅读的读者环境会慢慢建立起来,新的付费阅读模式也将成为新闻类APP的一大趋势。

表1 2014-2015年中国网民互联网应用前三的使用率

表2 2014-2015年中国网民手机互联网应用前三的使用率

总而言之,移动互联网是一张由终端、内容、人、服务四要素连接、交织而成的大网,每个用户都是这张大网上的动态节点,具有多重价值属性,而未来新旧从业者将从这四大方面切入挖掘互联网新闻新增长点。

责任编辑:卫丽红

weilihong@ccidmedia.com

猜你喜欢
门户网站
YouTube
中国省级教育门户网站排行榜等
中国省级教育门户网站排行榜等
中国省级教育门户网站排行榜等
中国省级教育门户网站排行榜等
中国省级教育门户网站排行榜等
中国省级教育门户网站排行榜
中国省级教育门户网站排行榜等
中国省级教育门户网站排行榜
中国省级教育门户网站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