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于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其核心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包括质量和数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作为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专业机构,在新的历史时期更肩负着定向培养职业农民的历史重任,应紧跟供给侧改革的步伐,着力从“调结构、稳增长、强体系、转观念”方面入手,大力培养农业农村人才,为持续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调结构
“调结构”就是调整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优化专业布局和课程体系,对接产业升级与新兴职业需求。中职教育依然是农广校体系办学的一大特色,开办了涵盖种植业、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24个涉农专业,建立了“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能力拓展课”的课程体系,实行了弹性学制,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等办学形式,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和好评,但也存在专业设置不紧密、课程内容相对过时等问题,因此,在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要紧密结合实际,进一步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促进中职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经济社会,全方位培养农业领域的专业农民队伍;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适应农业行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相应地规划、优化专业布局,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促进人才供给链与经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及时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职业的要求。
稳增长
“稳增长”就是稳步增加中职教育的办学规模、稳步增加新型职业农民的数量、稳步增加农业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为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一是拓宽招生办学渠道,增加中职教育的吸引力,稳步增加中职教育的招生办学规模。二是扩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覆盖范围,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从业农民的培育力度,稳步增加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类新型职业农民的数量。三是推进农业农村人才的培养,稳步增加农业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依托各类培训基地,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性培训;依托互联网、卫星小站等,加大对农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积极引导农业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强体系
“强体系”就是进一步健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完善从中央到省、市、县、乡的五级办学网络,充分发挥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有效地整合农业教育资源,为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提供基础支撑。一是加强条件建设,提升改造现有的教育培训设施,特别是加大对基层体系教学培训设施设备投入,改善基层教学培训条件,为体系提供更好的教育培训支持服务。二是建立健全师资选聘、使用管理、评价考核、培养激励等制度,加快推进师资库建设,着力打造了解农民教育培训特点和农民需求、掌握现代知识技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提高农民教育培训质量。三是围绕课程体系,加强培训教材开发;开发各类多媒体教育培训资源,丰富和完善多媒体资源库,促进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依托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APP等将教育培训资源推动到农民手中,满足农民教育培训的需求。
转观念
“转观念”就是更新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打造一支素质高、作风硬、业务精、奋发有为的管理人员队伍,积极投身于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紧紧围绕转变观念理念、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业务建设,以开拓视野、提升理念、增强能力为核心,加强基层校校长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打造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新农广管理团队。
天津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张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