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法人》特约撰稿 高峰
民间投资僵局
文 《法人》特约撰稿 高峰
民间投资增速大幅下降,意味着传统的增长方式和投资逻辑已经难以为继,一场深刻变革必不可少
国家统计局8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尽管未有下降,但与去年同期相比,降幅超过六成。与此同时,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61.5%,比去年同期下降3.6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对此表态称,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放缓显示经济动力不足,原因之一是产能过剩挤压利润,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大幅下滑。
前不久,国务院派出9个督查组赴18个省(区、市),对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各部委亦密集发声,频频释放稳定民间投资的政策信号。相关举措显示出中国政府正努力加快改革,刺激私人投资,但改革的步伐并没有快到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促进民间投资,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
民间投资是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支撑力量。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5年,民间投资年均同比增速为30.3%,而到今年一季度,民间投资增速同比增速已跌落至5.7%,前6个月均速更是下降至2.8%。用“断崖式”下滑来形容当前民间投资的增速变化,可能并不为过。
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来自各个方面,最主要有四个:市场预期、行政审批、融资困难和产权保护。其中,当前宏观经济的整体下滑,导致企业家投资预期与信心不足,应是民间投资下滑的最主要原因。
“不愿投”的原因是整体市场预期与信心低迷。按照凯恩斯的理论,企业家是否做出投资的决策来自投资预期,而投资预期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决定。这里的“资本边际效率”指的是投资的预期收益。
凯恩斯认为,如果我们预期会有大的变动,但又对变动的具体形式感到很不肯定,那么,投资信心必然是微弱的。
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市场需求不振。加之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整体需求同样萎靡,导致企业家投资信心明显不足。
虽然我国政府已实行了稳健加适度灵活的货币政策,当前的投资贷款利息率已经处于历史较低水平,由于“流动性陷阱”的存在及整体经济形势的不乐观,大部分企业家对未来投资的收益率持悲观态度,大多数处于“持币观望”状态,新的投资增量就难以出现。
“不准投”的原因在于行政审批事项牵绊依然严重。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大力推行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但行政审批在制约民间投资方面,依然有很强的负面影响,“消评”“环评”等审批事项依然不少。
一些企业家反映,现在很多地方推行“一站式窗口”审批服务模式,的确省去了企业人员分头跑路的成本,但实际上,原来关于投资的审批事项依然没有质的减少,企业将申报材料交给“一站式窗口”之后,就要开始漫长的等待,往往不知道审批究竟到了哪个环节,常常因时间延误而耽误宝贵的投资机会。
此外,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鼓励民间投资新36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提出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交通运输、水利工程、石油天然气建设、市政公用事业建设、国防科工等国有资本垄断性行业。但从实际情况看,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无处不在。
“没钱投”是因为融资难与频繁抽贷导致资金供给短缺。近些年,国家针对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出台了为数众多的政策措施,但从整体上看,民间资本在融资难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从统计学意义讲,民间投资指的是“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够增强企业的后续生产能力,但也会耗费企业大量的资金要素。而在现有金融体系下,国有商业银行因风险控制和降低成本的需要,往往对民间资本“惜贷”,而上市融资之路对一般的民间资本而言,又“高不可攀”,难怪乎众多民间资本对资金嗷嗷待哺,很多企业手中没有资金从事新的投资项目。
越是在经济形势不景气的态势下,银行越是收紧银根,抽贷、断贷等现象严重。尤其是银行频繁抽贷让民营企业“举步维艰”,很多优质企业因高息贷取过桥资金或其他原因,导致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困境甚至破产。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不敢投”在于产权保护问题导致的“不安全感”。“无恒产者无恒心”,资本天然具有逐利性,民间资本最关心的是辛苦投资和积累的财产或产权,能否保值增值和完整安全,能否确保不会被各种人为因素“强制剥夺”,在行政权力与法的面前,究竟如何理清,等等。
事实上,围绕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之间的财产产权、债务纠纷等问题,行政权力往往容易超越法律规范,对民间资本极为不利,而且利益驱动下的政府信用和不公平的司法执法,使得民营企业家们往往“求告无门”“自吞苦果”。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的前提下,很多企业家缺乏“安全感”。试想,一个企业家缺乏“安全感”,又怎会有信心和积极性去增加新的投资呢?
不少民间投资企业主都流露出对资本安全的担忧,很多企业专利发明得不到保护、诉讼费用成本不划算等等,都严重影响了企业家的投资预期。
或许是上述因素的日积月累,最终导致今日民间投资的艰难困境。当然,也有学者提出,“营改增”扩围以及与之相关的数据虚报,可能是导致民间投资加速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小企业主们普遍反映,“营改增”改革之后,其企业的税负一般增加了三到四个点。这是由于当前很多私营、个体、中小企业等经营不规范造成的,导致很多企业难以拿到“进项税”的抵扣发票,使税负在短期内有所增加。从长期来看,随着国家税收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纳税的不断增强,民营企业的税负问题一定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最核心的关键词莫过于“减负”。国家最近已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但整体来看,相关政策尽管制定得很好,但执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中小企业普遍反映,将政策真正付诸实施才是关键。
要恢复民营经济信心,不仅需要战略性的结构调整,特别是赶超和颠覆性的创新,更需要排除各方面干扰和阻碍,大力度地改革,破除思维定式,来一场深刻革命。
目前,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过去一段时间依靠房地产和铁、公、基项目支撑的局面今后将很难起到作用。在未来,扶持民营企业真正的增长,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当前,我国民间投资“失速”的困境,从根本上讲,“市场预期与信心低迷”源自宏观经济有效需求不足,而行政审批、融资困难和产权保护问题的根源在于体制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