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育德
比干庙位于河南省卫辉市城北七公里处。卫辉,即过去的淇县,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就发生在这里,附近还有姜太公祠、姜太公故里、望京楼、潞王陵等历史文化遗存。
据史料记载,比干是沫邑人(今卫辉北),生于殷帝乙时(公元前1092年),曾官拜商朝帝辛(殷纣王)的太师,公元前1029年却被殷纣王剖心而死,终年63岁。比干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死谏君的忠臣,被誉为“天下第一仁”。传说比干死后,引起天怒人怨,平地突然风起,吹土掩埋尸体。周武王灭商后,即隆重封比干墓, 称其墓为“比干垄”,垄为国神,迄今已有三千余年,被称为“天下第一墓”;后来,周武王从山林中找到比干的儿子坚公,因坚公在逃难期间躲进山林,以寻食野果度日,周武王因赐坚公姓“林”,于是比干就成为林姓的太始祖。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拓跋宏因墓立庙,始有比干庙,现存比干庙是明代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重建的。
比干墓封土庞大,庙宇宏敞,占地达4.7万平方米,墓园四周朱墙环围,主体建筑有比干石雕像、神道、牌坊、照壁、山门、二门、木枋、碑廊、拜殿、大殿、石坊、墓碑亭等,庙内古柏交柯,碑碣林立,环境极为幽静,作为中国第一座庙墓合一的建筑群,又被称为“天下第一庙”,庙内保存着很多有着重要价值的文物古迹,其书法、雕刻、建筑风格都有很高的品位和历史价值。 1996年,国务院公布比干庙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构成集墓葬、庙宇、珍贵历史文物为一体的旅游风景区。
比干墓为中国第一座有记载的坟丘式墓葬,一树一碣,彰显了其历史悠久、布局完整、规模宏大、文化积淀丰富等特点。孔子周游列国时,曾亲自祭拜比干墓,并以剑刻“殷比干墓”碑,这是迄今发现的唯一孔子手书真迹,被誉为“天下第一碑”;北魏孝文帝建庙后亲撰《吊殷比干墓文》,让当时著名书法家崔浩书写刻碑,书法为魏碑中之精品;唐太宗曾誉比干为“忠烈公”,亲撰《封殷太师比干诏》和《祭殷太师比干文》,并刻碑树于庙中,亦为比干庙碑林中的精品;比干庙中还有元朝刘敏中的《敕修比干墓碑》、清乾隆皇帝御书的《过殷太师墓有感》碑、清刘希龙所写的行书“三代孤忠”碑等共64通,几乎涵盖了我国历史上所有朝代。这些举世名碑气势磅礴,端庄得体,是名副其实的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丰富宝库。尤其北魏孝文皇帝拓跋宏“吊殷比干墓文”碑,1963年列为省重点文物。这是一通集文学与书法价值很高的石刻珍品。文内颂扬了比干“千金岂其吾珍兮,皇与宝余所中”的爱国主义节操。历代金石集录多有收载,素与洛阳龙门二十品齐名。清乾隆碑为端正的楷书,笔韵严整雍容,华丽端庄,有帝王之气。
除碑碣外,比干庙有四绝,即墓冢及周围所长的“空心菜”和大殿祭台前的开心柏、板柏、无冠柏。“空心菜”是比干庙最有名的神话传说。据说比干惨遭纣王剖心以后,忠魂触动天庭,玉皇大帝差遣姜子牙前来搭救。当时比干面似土色,姜子牙让他立即骑马南行,只要做到一路缄口不语,到达心地(即新乡)后,就可长出新的心脏。于是比干掩袍不语,匆匆策马南行,不料行至牧野时却遇上妲己变成的老妇拦路叫卖空心菜。比干问:“菜没心能活,人没心如何?”老妇答曰:“菜没心能活,人没心该死。”比干听后,口吐鲜血,坠马身亡。至今,比干墓冢上和庙周围的田野里仍然生长着一丛丛没有菜心、只有三片叶子的空心菜,人们认为这是由比干的七窍丹心化成。大殿祭台前左侧长着一棵千年古柏,柏树主干一侧开裂,裂口直达树冠,不仅主干如此,树上枝桠也枝枝开裂。尤其主干分枝处,整个树体几乎全被撕裂,木心处凸起一瘤,色赤,大如拳,几如人心,由于经人们长期触摸,木瘤光滑滋润。人们传言,这是比干开胸显赤心,以示自己的忠贞,所以称为“开心柏”。祭台前右侧也长着一棵古柏,树干扁平如板,亦附有神奇传说,人称其为“板柏”。历经数千年的风风雨雨,庙区残存有十多株古柏,但棵棵无树冠,像被砍了一样,虬枝横斜,人称“无冠柏”,据说这些古柏也是在免冠朝拜比干。天下松柏皆有树冠,唯独这里古柏无冠而枝桠前倾,作拜谒状,也可谓一奇。历史的飞逝,抹去了人们对古代史实的记忆,渐渐演变成这神秘莫测的传说,人们以此来寄托对比干的崇敬与哀思。
由于比干庙地处华北平原平衍之地,尽管墓区平整,观瞻方便,但地处四战之地,历经三千多年的风雨、兵燹,地面建筑毁坏殆尽,墓冢暴露在荒野之中,成了孩童们戏耍之地,但孔子剑刻碑等能保存到现在,已是不幸中的大幸了。改革开放后,政府对比干庙进行了大的整修,珍贵的孔子剑刻碑、北魏孝文皇帝拓跋宏“吊殷比干墓文”碑等已加盖玻璃护罩,硕大的比干墓冢也被石墙围护,广场宽阔,墓园整洁,林则徐、妈祖等林姓名人的雕像也分列两旁。政府从1993年开始,每年举办比干诞辰纪念会,国内外林姓子女纷纷前来朝拜谒祖,比干庙已成为海内外比干后裔祭谒的圣地,也成为教育青少年爱家乡、爱国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