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中国共产党已走过95年的风雨征程。95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发扬艰苦奋斗,勇闯新路,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历经艰难曲折,取得辉煌成就。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江西这块红土地上,深深地印记着党成长的脚步,见证着党领导人民所走过的浴血历程。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那一幕幕生动的画面,令我们铭记于心,永难忘怀。
策源工运 红色安源
党领导发动了震惊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开启了中国现代工人运动的大幕。1921年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觉醒起来的部分安源路矿工人致信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请求派人到安源帮助并指导工运工作。同年底,书记部派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中共湖南支部书记毛泽东及李立三等来到安源指导工运。毛泽东等年轻的革命家,放下书生架子,深入矿井工棚,与工人促膝谈心,广交朋友,了解他们的疾苦和受压迫的境况。为提高安源路矿工人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李立三等人创办了工人补习学校,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支部。1922年2月,由李立三担任书记的江西境内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安源路矿支部成立,这也是我党最早建立的产业工人党支部。5月1日,安源路矿俱乐部成立,李立三任主任。到9月,俱乐部规模得到迅速扩大,达700余人。
1922年7月,汉阳铁厂工人罢工胜利的消息传至安源,更加激发了安源路矿工人们的斗志。9月初,毛泽东再次来到安源,做罢工部署,要求迅速将广大工人发动组织起来,同时争取各方面的同情与支持,准备进行义无反顾的斗争。同时,他还写信给李立三,请他立即赶回安源领导斗争。9月11日,刘少奇奉命到达安源,参与领导罢工。9月12日,罢工指挥部成立,李立三任总指挥,刘少奇为俱乐部全权代表。经过充分的酝酿和准备,9月14日,在“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口号下,安源路矿1.3万余名工人举行大罢工,提出了保障工人权利、增加工资等17项要求。罢工迅速得到了全国各地工会的声援和社会各界的同情和支持。罢工持续了4天,终于迫使路矿当局接受了工人的要求,于9月18日签订了承认俱乐部有代表工人之权等13条协议。安源大罢工的胜利,在中国工运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不久,安源工人俱乐部成员就迅速发展到1.7万余人。党团组织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团和党的地委分别于1922年12月和次年1月成立了。
安源路矿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是中国工运史上的一次壮举。由于策略正确,安源工运在后来的全国工运低潮中硕果仅存,并有所发展。因此安源被称为中国的“小莫斯科”,以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载入史册。
八一起义 英雄南昌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建立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1927年春夏之际,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正当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迅猛发展之际,国民党反动派竟然公开背叛孙中山所确立的革命政策,对过去的同盟者共产党人展开血腥屠杀。全国顿时陷入一片白色恐怖当中,为反击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发动所掌握和影响的部分国民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1927年7月27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成立由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领导南昌起义。贺龙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二十军,叶挺指挥的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朱德指挥的第五方面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部分学员,以及准备动员参加起义的蔡廷锴第十师和计划在起义后赶到南昌的第四军第二十五师,共2万余人,参加起义。8月1日凌晨2时,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的领导下,起义的枪声打响。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战,全歼守敌3000余人,占领了南昌城。聂荣臻等在马回岭将第二十五师的大部分部队也拉出来参加起义,并于8月2日赶到南昌。起义胜利后,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推举宋庆龄、邓演达、贺龙、周恩来等25人为委员,发表《中央委员宣言》等一系列重要文告。8月3日,起义军按照既定方针,开始撤离南昌,取道临川、宜黄、广昌,南下广东,以期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并占领出海口,取得国际援助,重新举行北伐。南下过程中,起义军在赣南、广东境内与敌激战后失败。一部分队伍转入海丰、陆丰地区,与当地农军会合,另有近800人的部队在朱德、陈毅等率领下,转战粤赣湘边界地区。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坚持革命的坚强决心,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革命武装斗争的旗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因而具有重大的意义。1933年6月26日,苏区中央局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决议,做出《中央局关于“八一”国际反战争斗争日及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的决定》。6月30日,中革军委发布《关于决定“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的命令,通知全军:“自1933年起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予以批准。从此,8月1日就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英雄城南昌,作为人民军队的摇篮而载入史册。
秋收起义 红色割据
毛泽东领导发动了秋收起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八七会议后,1927年8月9日,中共中央派毛泽东为特派员前往湖南,改组中共湖南省委,发动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9月初,毛泽东来到安源张家湾,主持召开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军事会议,决定将驻扎在江西修水、铜鼓、安源等地的武装,统一编成工农革命军第l军第1师,5000余人,由卢德铭任总指挥,余洒度任师长,下辖3个团;会议还确定了会攻长沙的起义部署。
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在各路起义武装进攻受挫的情况下,毛泽东当机立断,命令各团向浏阳城东南之文家市集中。19日晚,主持前委会议,放弃进攻长沙计划,沿罗霄山南移,寻求立足点。20日,工农革命军从文家市南进途中,遭国民党军的突然袭击,总指挥卢德铭牺牲。29日,部队在永新县的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10月3日抵达宁冈县的古城。毛泽东会见了当地党组织负责人,随后同袁文才、王佐两支农民武装建立了联系,引兵井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先后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与此同时,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转战湘粤赣边界,于1928年4月28日在宁冈砻市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会师。5月4日宣告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朱毛两军会师壮大了边界的革命武装力量,加速了根据地的发展。5月,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宁冈茅坪召开,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湘赣边界特委。特委统一领导边界的斗争,边界各县、区、乡党的组织普遍建立起来了。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恐慌,蒋介石先后于7月和8月调湘赣两省重兵“会剿”井冈山。在反“会剿”战斗中,毛泽东、朱德确定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作敌方针,连战皆捷,粉碎了敌军的“会剿”,边界斗争进入全盛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横跨“六县一山”,即江西的宁冈、永新、莲花和湖南的茶陵、酃县以及湘赣边界的井冈山,面积达7200余平方公里,人口50万。同期,成立了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统一领导各县政权,袁文才任主席。同时,各地土地革命如火如荼开展。各县成立了土地委员会,在红军指导员的协助下,领导农民群众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土地斗争。为巩固土地斗争的成果,还制定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
1928年10月4日,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宁冈茅坪召开,会议讨论并通过了由毛泽东起草的决议,分析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原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回答了“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1928年底,正当湘赣两省敌军策划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的危急时刻,彭德怀、滕代远率领平江起义后组建的红五军四、五纵队,冲破敌人重重阻截,于12月10日在宁冈新城与红四军主力会师。为粉碎敌人更大规模的“会剿”,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等率红四军主力3600余人出击赣南。彭德怀等率红五军和红四军的第三十二团留守井冈山。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经数日激战后,1月30日井冈山失守,根据地受到敌人严重摧残。同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敌军主力撤离。在湘赣边界特委领导下,恢复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30年2月以后,井冈山的斗争融入了创建湘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之中。
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引兵井冈,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始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到农村的转移,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从此鲜为人知的井冈山被载入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荣史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工农新政 伟大预演
党在江西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全国性工农民主专政新型政权,开始了党的第一次伟大的执政实践。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出发,转战赣南、闽西,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1930年3月,赣西南和闽西分别成立了苏维埃政府。10月,红军攻占了赣西重镇吉安,形成了稳固的赣西南赤色区域,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30年底至1931年9月,红一方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使赣西南和闽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包括江西和福建21个县城的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0年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筹建工作开始。同年5月20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决定召开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全国苏维埃政权,并成立了“中国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央准备委员会”(简称“苏准会”),负责准备工作。9月12日,“苏准会”在上海召开会议,通过了第一次全苏大会议事日程,并提议将“苏准会”领导机构移到党中央划定的全国苏维埃中心区域赣西南苏区,筹备召开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简称“一苏大”)。六届四中全会后,中共中央责成苏区中央局负责召开全国“一苏大”。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一苏大”在瑞金叶坪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各苏区、各地红军、各革命团体、部分白区及青年学生的代表共610多人。项英致开幕词,毛泽东、项英、朱德分别作报告。大会讨论通过了苏维埃宪法大纲、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草案以及红军问题、经济问题、民族问题等决议草案。大会决定将瑞金改为“瑞京”,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毛泽东、项英、张国焘、朱德等63人为委员,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了毛泽东为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兼人民委员会主席,项英、张国焘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兼人民委员会副主席,任命了由朱德为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为副主席并由15人为委员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任命了各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立外交、军事等14个工作部门,建立了各种制度,制定和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工农民主国家政权的初步尝试,对全国革命各根据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加强中枢指挥的作用,在政治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31年12月,爱国将领赵博生等率领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在宁都起义,组建红五军团。1933年3月,中央苏区取得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打通了中央苏区与闽浙赣苏区的联系。此后,中央苏区拥10余万兵力,5个省级苏维埃政权,成为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和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临时中央政府统辖全国苏区,在全盛时期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000万,红军28万多人。
中央苏区是毛泽东思想的发祥地。在中央苏区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而永载史册。瑞金因此被誉为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心脏和人民共和国的摇篮。
艰苦卓绝 三年游击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守红军游击队坚持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10月16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令各部队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17日开始,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8.6万余人离开中央苏区,踏上战略转移的征程,开始了著名的长征。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下的红二十四师和十多个独立团等1.6万余人及部分党政工作人员,在项英、陈毅等领导下,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国民党数十万军队和地方反动武装,采取“碉堡围困”“经济封锁”“保甲连坐”等手段,企图将我留守苏区的红军全部围歼。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中央军区率领留守红军与数十倍于己之敌展开了殊死搏战。中央军区政治部主任贺昌、赣南省委书记兼赣南军区政委阮啸仙英勇牺牲,赣南军区政治主任刘伯坚受伤被俘,不久被敌人杀害。何叔衡、瞿秋白等重要领导人先后牺牲。方志敏被俘后,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写下了《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清贫》等充满深厚爱国主义情怀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的革命文稿,感染、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
留守的各路红军部队突围以后,在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困苦,在深山密林中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牵制和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有力地支援了主力红军长征。同时保存了一批革命的骨干力量,成为党在南方的重要战略支点。
保家卫国 中流砥柱
为民族大义,共产党摒弃前嫌,积极开展国共再合作,组建新四军开赴抗日第一线。1937年7月7日,盧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为了早日实现国共合作抗日,7月中旬,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再上庐山与国民党谈判发表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10月2日,中共中央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将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统一整编成一个军,由叶挺领导。改编后的部队称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10月12日,国民党南京政府正式颁布改编命令。这样,散布于湘、赣、闽粤、浙、鄂、豫、皖八省的红军游击队,开始集中整编为新四军。新四军下辖4个支队,1个特务营,共计1.03万余人。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主任邓子恢。12月下旬,新四军军部在武汉组建后,1938年1月在南昌正式办公。为加强党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项英为分局书记兼军分会书记,曾山为分局副书记,陈毅为军分会副书记。在此前后,南方各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纷纷下山开赴指定地点,集中整训和改编。迅速组建后的新四军部队,从各地出发,投入抗日洪流。
在党的领导和影响下,江西社会各界的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江西省乡村抗战巡回宣传团、江西省抗敌后援会、江西青年服务团、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南昌文化界救国会、赣江木船工人救国会等抗日救亡团体纷纷成立。他们走上街头,深入工厂、农村,散传单、演话剧,宣传抗战,动员民众投身抗战。有的还深入抗敌前线,慰劳将士,护理伤病员,鼓舞士气。赣北游击大队、庐山游击队等敌后抗日武装不断出击日伪军据点。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省人民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据统计,抗战期间,江西输出兵员103万,位居全国第四。从1938年10月至1941年上半年,江西人民供应军粮6900多万斤,支援邻省军粮4700多万斤。从1941年起,全国征粮的19个省中,江西历年征收粮食平均占全国的12%。
1941年初,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遭“千古奇冤”的叶挺等700余名新四军抗日将士及爱国进步人士,在上饶集中营与国民党特务进行斗争的火焰从来没有熄灭过,他们用各种方式进行气节教育和坚贞不屈的斗争。廖承志、张文彬、谢育才等高级领导干部均与狱中秘密小组成员联系,并传递字条、文章、诗画进行指导和鼓励。廖承志的诗画(尤其是漫画),传播范围甚广。南委副书记张文彬因受长期折磨,迫害而死,临终时还戴着一副脚镣;丰城中心县委书记吴大可坚贞不屈,写下许多感人诗篇,鼓舞难友斗志,惨遭枪杀;江西省委书记谢育才抛下不满周岁的孩子越狱等等,都彰显了共产党人不畏强权、忠贞不渝、英勇顽强的浩然正气。
雄师过江 人民解放
全面内战爆发后,党积极迎接解放大军。1947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开展蒋管区农村游击战争的指示,要求各地趁国民党统治区后方兵力空虚、群众斗争情绪普遍增高的有利时机,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有步骤地发动与组织人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游击根据地。在中共地下组织领导下,江西城乡广泛开展了学生爱国民主运动以及抗粮、抗税、抗丁,开展保护粮仓、学校、桥梁、厂矿的斗争。与此同时,党领导的边区人民武装四面出击,配合解放大军追击残敌,解放江西。
1949年初,淮海战役胜利结束。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国共和谈破裂。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集结在长江北岸的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向江南挺进。第二野战军第四、第五兵团所属6个军18个师在陈赓、杨勇、苏振华的率领下,从安徽宿松、望江县境强渡长江进入江西,揭开了解放江西的序幕。21日晨,第四兵团第十三军第三十七师突破湖口至彭泽国民党军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攻占马当要塞。22日,解放彭泽。第二野战军渡江后,第四、第五兵团旋即多路进发,向赣东北腹地和沿浙赣边境挺进。5月22日,解放南昌。8月23日,解放瑞金。9月27日,解放广昌。30日,解放石城。至此,江西全境宣告解放。从此,党领导全省人民开启了历史的新纪元。
(作者简介:梁发明(1978-)男,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政研三处助理研究员,党史文苑杂志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