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针对应试教育环境下学生思维的限制,应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而加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更新和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创新丰富的教学模式,积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积极引导学生对阅读教材的分析和探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一位老师在教授《清平乐·村居》时,在讲述课文的主旨之后,将其书中的插图展示在课件中,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话:“村居图”到底是什么样的?学生因其生活经历不同,对“村居图”的感受也就不同,同学们脑中有形式各样、风格迥异的乡野村居、山水村居、南方村居和北方村居等画面。学生通过自由发挥想象力,描绘出各种各样的村居图,对此联系辛弃疾笔下的村居设问,然后自己自主探索,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就会更深刻,并且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情境化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更加主动进行探究、解决问题。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 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生动的形象进行联想,从而进一步掌握知识。例如,在教授《背影》这篇文章时,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不同的细节描写来进行思考,而学生通过文中生动形象语句的思考带动了自身思维能力的发展。
有位教师在教学《伟大的友谊》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启发学生提问。在同学们的阅读过程中,有位学生向老师提问:老师,课文的插图里面哪一个是马克思?问完之后同学们都哈哈大笑,显然这个问题太没有价值。但是老师却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询问学生到底哪一个才是马克思,学生们通过课文中的依据纷纷举手回答。这位老师没有无视这个问题,而是抓住这个契机,鼓励并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了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出问题创造相应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单纯地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学会构建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交替、糅合,相互作用而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教师要教授学生完善学习方式,在尝试、探究、合作中发现问题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文章标题设疑。执教《鼎湖山听泉》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标题提出疑问:这篇游记散文写的是游览鼎湖山的经历,为什么不是“看泉”,而是“听泉”,通过这一疑问,学生进行文章阅读,学生在文中相关情景描写过程中会发现,是因为当时天色较晚,无法看泉,只能听泉,所以学生在标题设疑过程中体会到一个“听”字,就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对文章内容设疑。《故乡》一文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对闰土两次的肖像描写进行对比、分析和质疑,学生在思考“造成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鲜明差别的原因”后,通过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会得出更深刻的理解:封建社会下,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迫,导致闰土受尽折磨,从而人物前后形象产生了天壤之别。
对文中重点词句设疑。《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中的“闲”字如何理解?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作者“闲”的语句“月色入户”“念无与乐者”,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导和自我思考,不难从其语句中明白“闲”的多层含义:不仅反映了作者当时为官清闲的现实和闲适安逸的心境,还包含了作者对于世人因追求功名利禄而忽视良辰美景的感慨。因此,教师对文章重点词句进行设疑,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四、针对不同的文本,加强学生自学能力
记叙文阅读问题意识培养。如记叙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指导学生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人遇难?遇难之后有人营救吗?学生就会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从而解决问题。
说明文阅读问题意识培养。如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学生会了解到各种不同的石拱桥,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提出问题:石拱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就会更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
议论文阅读问题意识培养。如议论文《谈骨气》,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议论文三要素提出问题:本文论点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在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后发现,这三个问题层层相扣,对文章的基本把握非常清晰。
综上,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当今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重点。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东湾中学(73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