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高校扩招,到2003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7%,进入了大众化阶段。随后十余年,高校入学人数保持稳定增长,到2014年毛入学率已达37.5%[1]。马丁·特罗曾指出:“量的增进必然要引起质的变化……其中包括教育观念、教育功能、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等诸方面。”[2]在所有这些变化中,人们争论最激烈的就是高等教育质量。在许多人看来,当今高等教育质量在不断下降,同时也有利益相关者认为,现今大学毕业生到工作岗位后不能进行合理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不能进行合适的交流,也不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回报。事实真的如此吗?判断本科生的教育质量是否下降,不仅跟高等教育质量本身有关,起影响作用的还有评判者的质量观。下文将通过对高等教育质量与质量观的分析,探析关于多元化高等教育质量体系的构建。
一、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概念
谈论高等教育的质量观,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概念。质量本身是一个管理学的上的概念,用来表征事物满足特定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质量概念既可以用来描述产品和活动,也可以用来对过程、人员甚至组织进行描述。[3]高等教育质量观,就是采用一定的质量标准,对一个(或者同一类型)学校或一个时期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和衡量,得出相应的认识和看法。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具有着评判、引导和保障的功能。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评判功能,这是高等教育质量观最直接的功能。质量观一般认为有下列几种:合规定性质量观、合需要性质量观和合发展性质量观。
合规定性质量观是一种客观性的质量观,是指高校的教学等工作按照利益相关者设定的标准进行。合需要性质量观则是更多的从满足个人及社会需求的角度来定义高等教育质量的。合发展性质量观是对合需要性质量观的一种发展,主要是指高等教育不仅要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且要引导社会需求并通过自身的改革与创新增强学生适应发展需要的能力。这三种质量观本身并无高低之分。
二、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变
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不同的质量理解及不同的质量观主要是由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引起的。因此下面将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具体阶段来看与其对应的质量观。
1.精英教育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高等教育在精英阶段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为学生在政府和学术专业中充当精英角色做好准备。这个时候的高等学校的入学者主要也是一些家庭出身好或一些具有天赋的人,高等学校的规模也比较小,课程倾向于高度结构化,反映学位课程的学术概念或专业要求的专业概念。[4]
精英教育下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也比较简单。因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了发现和传授知识,对学生的学术标准要求较高,且各高校之间的标准大致保持了统一。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质量本身就比较高,所以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也是比较简单和一致的,只要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人达到了所谓“绅士”的标准,具备了作为社会统治阶层的相关要求,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个高校的教育质量是较高的。此时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主要是一种合规定性的质量观,这种规定就是当时的统治阶级或者是上层人士设立的相关的标准,且更多表现出其单一的特性。
2.大众化时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到了20世纪中叶,始于美国遍及欧洲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最开始是量的增长,随后带来质的变化。首先高等教育的功能与精英阶段相比就有较大的不同,在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各职业的人才。入学人群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很多普通家庭出身的学生也进入大学学习,接受高等教育逐渐成为具备一定资格的人的一种权力。由于入学人数的增加,部分高等学校规模也在不断地增大,成为具有几万人规模的综合性大学,而且很多新大学和学院在不断出现。教育更加模块化,课程更加灵活,更加容易接受,并且在主要领域或高校之间更加容易流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学术评价标准趋向多样化,在不同的机构和系统中其标准的严密性和特点均各不相同。[5]
由于高等教育的功能和其组织形式在这一时期已经发生了转变,特别是“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两个问题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就必须发展和建立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观。首先,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已经从培养统治阶级转变为培养社会各职业人才,所以人才培养的标准要进行转变,应当重点考虑综合考虑其社会适应能力,考量其培养的学生是否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并且在相关的岗位上是否能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推动作用。其次,随着大众化以及随后的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实现,高校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在一个国家庞大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可能同时存在着不同等级和层次的高校,各个学校的学术标准已经开始趋向多样化,所以这个时候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应当是一个多元的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等报告中曾经提到,“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6]因而,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更多是体现合需要性这个特征,不同层次的学校,只要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应相应的工作岗位并能做出优异的成绩,就可以认定它的教育质量是比较高的。
三、构建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体系
1.多元化高等教育质量体系的标准
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发展到大众化阶段,质量观也从合规定性的逐渐演变到合需要性。因此,高校必须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即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当适合于社会生产中的哪一个环节。
对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机构进行细分的话一般可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及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7]因而可以针对每一类型的高校的特点,制定其与社会生产相适应的教育质量标准。
2.多样化高等教育质量体系的构建
①研究型大学的教育质量
研究性大学学生的培养应树立与构思环节相适应这样一个质量要求。研究型大学一般是一个国家最好的一类大学,承担着大众化下精英教育的功能。这类学校在整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占极少数,但是却担负着培养国家各方面领袖人物,开展科学研究,创造和发现高深知识的任务。因此,此类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达到以下要求:能够综合考虑客户需求、企业战略和技术,进行卓越的构思,并能形成合理的技术和商业计划。因此,对学生的培养应以开展研究为导向,重视理论基础的掌握,并注意从模拟或实际的情景中发展学生的相关能力,让他们在相应的实践中成长和进步。
②教学科研型大学的教育质量
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生的培养应提出与设计环节相适应这样一个质量要求。教学研究型大学一般是省部属的重点大学,这类大学的教学层次以本科生、硕士生为主,个别行业性较强的专业可招收部分博士生,但不培养专科生。[8]这类学校以培养各类精英人才为目的,因此,此类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能达到下列要求:能进行优秀的设计,能很好把相关的构思细节化和操作化,即能胜任完美的开发出相关的计划、创意以及描述产品、过程和系统实施的方法,即能完整将企业生产链推至设计这一层面。因此,此类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设计及构思转化能力培养,保证他们能达到相关的要求。
③教学型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
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培养应提出与实施环节相适应这样一个质量要求。教学型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大众化培养的本科生仍然是未来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技术骨干,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仍然居于突出重要的地位。[9]此类大学学生应到如下要求:能很好实现设计到产品或服务的转化,这其中包括硬件制造、软件编程、服务设计、测试和验证等环节的工作。因此,此类学校应注重对学生转化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实践环节的训练,使他们能熟练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④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
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培养应树立与运行环节相适应这样一个质量要求。此类学校为数众多,在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中占据着半壁江山。此类高校在学校设置和专业设置上最为灵活,而且一般具有自己鲜明的优势和特色。此类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满足下列要求,即能进行完善的操作,包括对产品、系统和服务的维护、改造等环节。此类高校最应注重应当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大量的实践教学来训练他们的这种能力。
高等教育大众化作为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是每个国家必须面对的,只有用适恰的质量观去衡量、引导和保障高等教育的发展,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如何保障大众化下的学生的培养质量,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于教育部2003年及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
[3]陈佳贵.企业管理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423-424.
[4]张洪亚.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2:11-14.
[5]张洪亚.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研究[D]. 厦门:厦门大学,2002:11-14.
[6]王瑞.论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质量观[J].教学研究,2007(5):378.
[7]曹赛先.高校分类的理论和实践[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80.
[8]曹赛先.高校分类的理论和实践[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80.
[9]董晓惠,宋清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5):97.
熊沂,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