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真金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课程。由于该课程内容的广博性、综合性和抽象性,单一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很难适应本课程的教学需要。实践表明,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4-0218-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该课程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独立地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学习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種教与学互动的教学模式。”[1]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力争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号召后,这种教学模式逐渐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的重视。
一、《原理》课教学运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2015年上学期,湖南省教育厅在全省高校开展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研究性学习竞赛,邵阳学院思政课部在此教学实践基础上,现已在《原理》课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实践表明,把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引入《原理》课教学过程中,对提高其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有其合理性,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主性难以调动,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甚至产生抵触的情绪。《原理》课引入研究性学习教学将使他们由以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大量资料,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思想实际,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由于他们亲身参与到整个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研究成果,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兴趣,从而也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功能。
第二,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湖南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改革完善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2]。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研究与创新密不可分,研究是创新的基础,没有研究就不可能有创新。学生在某个问题上要有所创新,就必须对这个问题进行大量的充分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习惯和研究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学会合作、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尤其是培养了创新能力。
第三,有助于教师教研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要运用研究性学习教学,也就必然要求教师首先要进行研究性学习,具备创新的素质和能力。否则,就不能真正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也就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研究性学习教学促使教师主动去研究教材、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由原来“讲授型教师”逐渐向“讲授科研型教师”转变,教师的授课水平也必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原理》课教学运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过程设计
在《原理》课中组织与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应依次采取以下步骤。
1.讲解说明。一方面,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之前,教师应就《原理》课程中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历史事件和问题进行精讲和泛讲,这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教师应就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主题、内容、任务、研究方式、时间安排、学习成果的撰写与展示、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说明。
2.确定选题。确立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是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关键。教师可以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确定一些选题,也可以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当前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自行提出具有启发性的课题。选题要兼顾教材、问题和学生三个方面。首先,选题不能脱离教材,所有知识点都通过研究性学习教学来传授既不现实也是违背教学规律的,而应从教材的难点和重点出发选择课题。可见,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并没有排斥传统教学方式。其次,选题要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针对性,把与《原理》内容对应的现实问题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必要部分。要用理论和事实告诉学生,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后,确立选题也需要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想实际和专业特点确定选题以及选题的深度和广度。教师从众多问题中挑选四至五个选题供学生研究,每个选题列出三至四个研究子课题供学生研究时参考。
3.自主研究。在学生进行自主研究之前,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知识储备组成课题研究小组,一般五人一组。课题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出课题研究方案,方案应包括成员分工、研究阶段、各阶段任务、时间安排等。分组并确立研究的课题和子课题后,课题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然后每个成员开始进行独立探索和研究。这一过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围绕选题收集资料是做好研究分析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图书馆、调查访问等方式收集资料。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使用一些网站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学术网站查阅资料,例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课题组每个成员搜集资料后进行阅读思考和独立研究,并撰写出文字稿。
4.討论交流。课题组成员进行成果汇总和讨论交流。如有疑问的地方,成员继续搜集资料和研究。学生有困惑或疑难问题如果课题组不能解决的可以向教师提出,教师应清楚讨论和研究的目的,应就研究任务和目的帮助课题组解决困惑或提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帮助课题组研究顺利进行并取得理想的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通过讨论交流,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研究课题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解决问题并实现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5.成果展示。为了考察研究性学习小组学习过程及成果,教师应要求各课题小组成员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小论文形式展示出来,论文要求三千字以上,论文分五部分:选择该主题的原因;该主题目前研究情况综述;该主题研究性学习成果;该主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研究设想;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体会收获。课题组成员中五个同学分工合作,每个同学负责撰写一部分。教师在审阅小论文基础上,可以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课题组进行PPT展示,由课题组成员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答辩,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质疑和看法。通过这种思想上的撞击和共鸣,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评价总结。研究性学习教学重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传统的考试模式则忽视了这些方面。所以,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应探索建立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即考试考核体系。就研究性学习而言,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就研究性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评并给出评价等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教师也可以组织课题组进行互评,教师最终通过审阅研究小论文及其PPT汇报情况给出每个课题组的具体成绩,该项成绩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最后,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就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和成果向全班学生进行规范性总结,对出现的认识偏差进行纠正,对其中的创新型研究成果给予肯定和表扬,并进行更为广泛的延伸阐述,讲解国内外以及自己对该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以帮助学生真正系统而深刻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原理》课教学运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有无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是研究性学习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研究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两方面努力:一是尽量选择紧扣教材内容和社会现实同时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是根据研究性学习过程和研究成果对每一个同学进行评价,并把评价结果计入每一个学生的总成绩,总成绩为100分,研究性学习分值计20分。通过这两方面措施,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研究的积极性。
其次,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不可或缺。进行研究性教学并不意味教师工作量减轻了,教师主导性作用进一步加强了。教师要确立一些研究选题供学生选择和参考,要向学生介绍相关参考书籍和论文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和文献,尤其要鼓励他们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师要在研究课题的选择、文献资料的搜集、研究计划的制定、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形成、论文撰写规范、PPT的制作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指导,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最后,教师要重视对研究成果即学生论文和PPT展示的评价。教师要对学生论文中分散的观点、见解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和评价,并就自己对这个课题的研究和思考在班上进行讲解,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学生在进行PPT展示过程中,对主讲学生以及参与辩论、提问学生的发言要进行恰当点评。对正确的认识以及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和亮点要进行肯定和表扬,对于模糊的认识要进行澄清,对于错误的认识要进行纠正,教师不能对学生严厉批评指责,而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禹宏.研究性教学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的实效性[J].佳木斯大学学报,2009(12):144.
[2]段迎晖.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学理论,2014(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