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这个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既是学生初识社会和人生的百花园,又是一块充满生机活力的芳草地。这里隐藏着不少红蜻蜓般的题材,只是学生缺少发现,不善于捕捉而已。从事作文教学,教师普遍面临着这样一个难题:学生生活面狭窄,阅历浅,难以写出有广度有深度的作文。那么,如何送给学生一双慧眼,把校园生活看个清楚明白,从中捕捉写作题材呢?
一、在平凡的校园生活中挖掘题材
从表象看,校园生活是平凡而程式化的,“三点一线”的奔忙,几堵高墙围起一个似乎有些封闭的社会。但从实质看,校园生活又是不平凡不平静的,许多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老师在这里执教,许多多梦多思的少男少女在这里学习生活,许多的故事在这里诞生。
写作需要一种创造性的发现。如果学生的目光只停留在校园的晨雾、朝霞、花朵、灯火、小路、书声这些表象上面,就很难有深层次的发现。但,如果把目光投向校园中的主人——这其实是校园中最复杂最美丽的风景,那情景就会大不一样。平凡的生活通过独特的观察和思考,就能折射出迷人的色彩。例如教室,在一般人眼中,就是一个上课的地方,“上课”二字似乎就概括了它的所有内容。有位学生则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感受:教室,是天天都坐满了人的地方,是老师防止谈恋爱而把座位男女分开的地方,是上面讲课下面偷画老师形象的地方,是偷看杂志被老师发现而吓得腿肚子朝前的地方,同时也是英才伟人成长的摇篮,扬帆人生的港湾。同样看教室,在作者的眼中,远比一般人生动开阔得多。
二、要善于把校园生活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取材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校园生活也不是孤立的,社会中新旧矛盾的冲突,观念的更新,各种思潮的影响,都会反映到校园生活中来。比如金钱意识对幼小心灵的腐蚀,权力意识给校园生活带来的阴影,开放的思维与封闭传统的教育方法的抵牾,还有诸如友谊与爱情的萌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生成长的困惑,个性独立的呼唤,这些横贯于社会——家庭——校园三个领域的问题,为学生写作取材提供了更多的契机。教师应该研究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向,抓住主流,予以指导点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把它们紧紧抓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河南一名叫郝红梅的中学生,写了一篇题为《名声》的散文,反映农村中学里封建思想对学生的严重摧残,读后催人泪下。《作文》月刊发表后,立即在河南全省引起轰动,《河南日报》专题讨论半月。这是一篇把校园生活置于社会大背景的佳作,它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社会问题——如何正确对待男女中学生的正常交往,因而也使作品变得有分量有力度,这远远胜于许多单纯着眼于校园生活的内容肤浅之作。
三、要善于从多种角度甚至从反面捕捉题材
文似看山不喜平。生活呈现于我们面前,犹如一座山峰,如果总是从一个角度看,常常会因观察角度的固定而形成思维定势,不能全面生动地反映特征。而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思考角度的不同。因此要教会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从反面观察捕捉题材,往往会别有洞天。
例如《我最尊敬的人》之类的作文题,比较陈旧难写,很难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除一些有感触的学生可能写得生动外,多数人就是在生硬编造。基于这种情况,我让题目脱掉苍老陈旧的容颜,出了一个与之相反的题目《我最讨厌的人》,没想到这个题目竟使学生喊出了“太棒了”的赞语,而且表现出异常盎然的兴趣。是的,人生在世,谁能没有个喜怒好恶?谁心目中没有自认为是“最讨厌的人”?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得以调动,文章也写得自然流畅、真实感人。其中一篇文章给我印象极深。这篇文章只选取了上晚自习的一个小镜头:大家都在紧张地复习迎考,教室里格外安静,可是安静的环境被来自教室一个角落里有节奏的皮鞋叩地声破坏。开始,他以为是别人解出了一道难题或捕捉了某个灵感火花之故,便竭力在心里叨念:“可以理解,可以理解。”但声音越响越脆,越响越持久时,便顿生厌恶,认为这是世界上最讨厌的声音,那人也是世间第一讨厌的人。而自己又不肯去提醒他,只得怀着一腔怒气忍受着。文章在细腻地描绘了情景和心绪后写道:“现在想起这事,又觉好笑幼稚,仅仅因为人家浑然不觉的举动,就这么诅咒人家太不近情理。假若当时提醒那位同学一下,也不至于让他戴上那顶讨厌的人的帽子。是呀,人人都免不了出错,也都免不了不知道自己的举动是否会妨碍别人,而需要提醒,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吗?”俗语说,“喇叭不响掉头吹”,即是要求我们要善于调整变换写作角度,达到最佳效果。
贾玉光,教师,现居山东平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