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宁
摘 要:培养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通过实验法、情境创设法等教学方法来培养并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关键词: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史论结合法
1 兴趣的内含及与学习的关系
1.1 兴趣的作用
兴趣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对未来活动的准备性方面。一个人早年的兴趣对他未来的工作有积极作用。从小喜欢科学的人,成人后对科学抱有浓厚的兴趣,从小对动手操作显出兴趣的儿童,成人后对发明创造抱有兴趣。达尔文和爱迪生的生动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据达尔文父亲讲述,幼小的达尔文就对收集和制作标本有强烈的爱好,而且从小喜欢观察昆虫的活动、酷爱打猎、玩小动物等,自幼养成了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成人后,在这一兴趣的影响下,决心环球考察动植物,终于写成了不朽的名著《物种起源》,成为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可见,早年的兴趣对未来工作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据对上百名诺贝尔获奖者进行统计,发现他们大多数都在青少年时期就对其毕生研究的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2 兴趣与学习的关系
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是学习的内因,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启动、定向和动力作用。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使学生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学生的兴趣是学好课程的基本前提和内在动力,当然,也是学好物理课的前提和内在动力。
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教好物理课的必须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成败的关键。
2 培养与激发兴趣的方法
2.1 实验法
笔者曾问过一些学生,喜欢什么学科,回答是物理。再问为什么喜欢,答,有实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初中物理教学如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关键是要将物理实验与学生心理特征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现在初二、三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3、14岁左右,他们好奇、好动、求知欲强、思维敏捷、喜欢探索自然的奥秘。初中物理实验形象生动,容易做成,而且富有动手操作和探索因素,非常迎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初中学生吸收信息最有效的一种形式。
所以把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相互作用,使物理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好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 ]。为了上好初二物理的第一节课,让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感兴趣,教师除了给学生讲述课本上实验外,还可另设简单而有趣的实验。如用:小镜片(或三棱镜)放在水中,将白光变成美丽的七色彩虹,映在墙上,做“魔罐”实验,仅向罐内倒入少许水,即可以从里面流出一大烧杯水,用大针铜提起四块红砖和一摸就响的电铃等实验,来说明力学、热学、光学和电磁学研究的内容,让学生观察实验的同时,了解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及范围。这种直观性、趣味性很强的实验演示,能够很好地激发学习的兴趣。比如:讲授热传递,开始不是介绍热传递的方式有一、二、三,而是先给学生做一个“火烧鱼”的实验。当我们老师把实验的装置及要点讲解后,接下来要动手做实验了,这时,学生会集中他们全部的注意力。但当他们看到到现象:水已经烧沸腾且直冒白气,而金鱼还安然无恙。这时学生会感觉这个现象很神奇,达到了我们的目的——激发他们探索神奇现象的欲望。学生对出乎意料而又终身难忘的事实,自然会萌发出“我也要试一试”,要弄个“究竟”的强烈愿望,这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即把一般的兴趣提高到学习愿望和动力的地步。教师要因势利导地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完成学习任务。物理这门学科的实验性很强,初中物理大部分概念,规律都可以通过实验总结出来。如果我们的实验教学尽可能多地设置这种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经久不衰,学习情绪就会不断提高。
2.2 悬念式情境创设教学法
悬念式情景创设是说在课堂教学情景创设中我们教师故意问出一些具有悬念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激发其学习兴趣。有个例子:一美国教师在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在教室的天花板上悬挂一个大铁球,并拉动铁球让它偏离竖直位置,紧紧贴着这位老师的头部。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时,他才松开他的手,让球摆动。教室里的学生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就怕老师的头部被铁球砸到。但奇怪的是,老师一点紧张的表情都没有,球摆回时也砸到他的头部。这一情景吸引学生,从而引发了学生对该问题的思考,激发他们想去探索其中的奥妙,这就为后面一章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作了很好的铺垫。又如,在“大气压”的教学中,当老师叫学生演示完马德堡半球模拟实验并让学生了解整间教室内大气压力,让学生会感觉到大气压很大,这时教师可乘机质疑:大气压既然这么大,那我们身上这么没感觉到呢?大气压为啥没有把我们压扁?讲完“电流的磁场”后,可反过来问学生:“电既然能生磁,那么反过来磁是否能生电呢?”又如,在进行初中物理《压力和压强》一节教学时,引入新课可有多种悬疑提出:“为什么把鸡蛋握在手中,在使劲也不易破碎,而放在桌子上用一个手指去按,马上破碎?用两根手指夹住一支已削了一头的铅笔,手的感觉为什么不同呢?”因为教师创设了新颖、富有启发性的物理情境,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2 ],从而激发学生带着好奇心积极地去思考,去寻找答案。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3 史论结合教学法
史论结合教学法是将物理学史上的大量事例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内容进行相关介绍,使学生学习物理学史、了解物理学史,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来源和学习研究物理的方法,提高学生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比如说:在做“阿基米德定律实验”之前,老师们可以先爆料一些史实,比如引入“曹冲称象”,介绍“曹冲称象”中船的吃水深度、船与石头的重量、排水量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等下学习阿基米德实验就简单多了 。再如:讲到《杠杆原理》时,就可以先引入阿基米德撬动地球的说法。当时他从埃及农民提水用的吊杆以及奴隶们撬石头用的撬棍受到启发,想到可以借助一种杠杆来达到省力的目的,还发现:手握的地方到支点的这一段距离越长,就越省力气。他因此提出了这样一个定理:力臂和力关系成反比例。这就是杠杆原理。为此,他曾给当时的国王写信说:“我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随便移动任何重量的东西。只要给我一个支点,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连地球都可以推动。”物理教学中用这些有趣的例子,告诉学生许多科学家之所以能取得成就,其主要原因不在于他们的聪明,而在于他们对生活现象有浓厚的兴趣,兴趣一直引导他们有了对原因的追求,有了坚持不懈的探索的精神,最终才让他们在科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正如,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总之,这种史论结合的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江山.让物理实验回归物理探索的本义[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4(1).
[2]吴兆雄.浅议物理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