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爱
笔者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已有二十五年,工作中发现许多学生都能将数学概念、公式等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写下来,可是在应用时却大打折扣。究其缘由,有学生自身理解力不足的原因,更多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对一些数学概念、定义照本宣科,没有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深入的阐释。
笔者认为:教学有三种语言,即:数学术语(教材呈现的文本语言)、教学语言、生活化的意境语言。教学中我们不能过分强调学科语言表述的精确性、严密性,不敢越“雷池”半步,而应走出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适合儿童的语言来描述数学概念和原理。其次从课堂教学目的达成度上看,教学语言的表达具有瞬时流动性,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反复推敲、领会,这也要求我们的教学语言务必做到让人“即听即懂”。
一、 “玩笑”式的意境语言
笔者最初在教学“元角分”时,许多学生总是记不住进率,造成错误。订正时笔者故作生气的样子说:谁再出错,老师就送你“1”元压岁钱!学生听后有些疑惑不解,后来又开心地笑了。因为我在说完这句话后,在黑板上写了大大的一行字:1元=10“脚”(角)!学生们被逗乐了,再让他们做题,这时的他们兴趣高昂,错误也少了许多。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教学应用题时,为了防止学生不分青红皂白地“见多就加,见少就减”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见到男的就叫爸,见到女的就喊妈?日常生活中的一句“玩笑”话巧妙地转化到教学语言之中,引起了学生的高度“警惕”。
二、 “谐音歧义”式的意境语言
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容易混淆的信息,比如双月缴纳“电费”、单月上缴“水费”这两个信息,就总是让人混淆。在数学学习中同样也会遇到诸如此类的数据,比如闰年的2月份有29天,平年的2月份有28天;又如确定位置的“数对”(规定要先写“竖排”的数据,再写“横排”的数据)。这类知识在学习当时,学生们都会,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就总是会把相应的数据张冠李戴了。用“谐音歧义”的方法设计生活化意境语言:“闰”字笔划有七笔,“平”字笔划有五笔,“闰”字笔划比“平”字多,所以多的天数是闰年的,少的则是平年的;“数对”即“竖对”——竖着先写必定对!
再如关于利息的问题,因为利率都是类似于3.87%、5.22%这样的百分数,计算时学生常常把它改成小数的形式算,错误率极高,所以教学中笔者设计了“改头换面”与“改‘斜归正”这样的生活化教学语言。当学生把“3.87%”“改‘斜归正”为■这种形式后,再同时划去分母100与本金中末尾出现的两个0,计算就简单多了。
虽然这种“生活化的意境语言”相比“数学语言”,不够严密,可是却非常有效。为什么这样的一句玩笑话,一句生活事例的谐音类比,就能让学生的错误大面积减少呢?究其原因还是数学语言的特点所致,这种意境化的教学语言就像沟通的桥梁,它使抽象的数学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借鉴。
三、 “顺口溜”式的意境语言
按照《相似论》的观点,某一个事物总可以找到另外的一个或几个与之相似的事物。我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儿歌、顺口溜也不例外,同样可以借鉴转化为意境语言。
在教学分数除法时,笔者引导学生把“甲数除以乙数等于乘以乙数的倒数”这个计算法则归纳为“一抄、二改、三颠倒,式中约分是王道”这样的顺口溜,计算的正确率大大提高。
再如,笔者针对“0”,编写了这样的一个顺口溜,在教学中加以运用:零蛋,零蛋,是笨蛋,和谁加减都滚蛋;零蛋,零蛋,是炸弹,和谁乘除都完蛋;零蛋,零蛋,是坏蛋,选择判断最捣蛋;零蛋,零蛋,是金蛋,写数“占位”不中弹。
儿歌、顺口溜以其内容浅显、语言活泼的特点倍受小学生喜爱。教学中依据教材的不同特征,灵活多变地选取一些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儿歌顺口溜转化为教学语言,能达到由浅入深,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的目的,这对于降低知识难度,促使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很有必要。
四、 “简笔画”式的意境语言
教学中若能把“简笔画”融于教学语言之中,可以让一些难以言喻的抽象知识形象化、简单化,这样有助于数学问题的理解与表达,从而让学生记牢重点知识,提高运用能力,逐步提高成绩,从而增强学习情感。
纵观各种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乘法分配律具有极其重要位置,其难学易错已成共识,对于后进生更是可想而知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采用了“简笔画”式的意境语言,“画”出了乘法分配率。(如图1)
上图中寥寥几笔的“圈圈画画”,让呆板的算式变得具有“鲜活”的生命了:25×48-8×25变成了48个苹果减去8个苹果。这样沟通了算式形与义之间的联系,从“外形”中透视出算式的“内涵”,从而走出了机械模仿,生搬硬套的误区,难点知识迎刃而解。
五、 “体态语”式的意境语言
现实生活中,体态语极其广泛,能无声胜有声地巧妙表达信息。美国心理学家艾德华·霍尔曾十分肯定地说:“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借助肢体语言,使之化为“意境语言”,让学生“玩数学”。
例如,在认识平方厘米与平方分米这两个面积单位时,通过大拇指和手掌这样的“活教具”,学生理解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又如,学习“圆柱、圆锥”单元,本来涉及的公式就多,如果再配上一些反向公式、间接条件的公式就更混乱了。理清这些基本公式是学好本单元的关键。为了突破这个难点,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五个手指头,圆柱公式不用愁”这样的体态语进行教学语言意境化的转化。(见图2)
例解如下:一个圆柱形状的钢坯,侧面积是6.28分米,高是1分米,这个钢坯的半径是( )分米。简要分析可知,已知侧面积和高求半径。从“五指山”游览图中可见,从“侧面积”(小指)位置始发,最终到“半径”,需要逆时针方向行走,跨越三个“山谷”,由此确定需要三步除法计算,借用学生打游戏的“行话”:侧面积下山“解决掉”高,升级为周长;周长下山“解决掉”圆周率3.14,升级为直径,直径下山“解决掉”2,最终升级为半径。
从以上的案例不难看出通俗化的风趣语、儿歌顺口溜、简笔画、体态语等生活化的意境语言,能使静态的过程动态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思维,收到了良好效果。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