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光明的眼睛

2016-05-14 20:04韩秉宸
党建文汇·下 2016年4期
关键词:艾柯中世纪祖父

韩秉宸

“那是孕育了文艺复兴的土壤,虽混乱无序却又生机勃勃!”在翁贝托·艾柯眼中,被普遍认为是西方文明“黑暗时期”的中世纪,却也是一段再度走向“光明”的过渡时期,“现代城市、银行体系、大学,关于现代欧洲及其语言、国家和文化的理念等都从中诞生而出。”2016年2月19日,艾柯在米蘭走完了自己84年的人生旅程,让这个世界又失去了一双“发现光明的眼睛”。

1932年1月5日,艾柯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皮业蒙特大区塔纳罗河畔的亚历山德里亚,父亲是一名会计师,祖父是一名印刷工。作为印刷工的后裔,艾柯能继承的并不是广袤的土地和金山银海的物质遗产,而是父亲和祖父留下的更为宝贵的财富——对书本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

在艾柯眼中,祖父对这个世界有着异常充沛的好奇心,而印刷工这一职业也为其阅读大量书籍提供了便利条件。艾柯的父亲在年轻时也曾如饥似渴地读书——“因为买不起书,他常常到街边的书报摊蹭书看,如果发现报摊主因此面露愠色,他就到下一个报摊,拿起同一本书继续阅读。”对于艾柯而言,祖父在退休后选择帮别人装订书本是一件更了不起的事情,“那些老版的、带有精美插图的19世纪流行小说,就是我最早碰触到的书籍。”

其实,能够继承这样的“财富”,也正源于艾柯拥有一双能够在黑暗中发现光明的眼睛。“一幅我所看到的图片,往往会成就我的小说,而后才是我的学术思想。脑海中的影像会一直驱使我产生创作的欲望。”艾柯曾经这样对自己的创作过程进行总结。而子女众多让祖父和父亲饱尝生活的艰辛并没有成为艾柯童年回忆的主线,恰恰是如饥似渴读书的闪光片段,成了他“视若珍宝的画面”,这也让艾柯一步一步成为“意大利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知识分子之一”。而这双“发现光明的眼睛”,也在他的著作中凝视着对面的读者。

1980年,48岁的博洛尼亚大学符号学教授艾柯出版首部小说《玫瑰之名》,而他也如幼时曾倾心戈蒂耶和大仲马等人一样,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了世界文学的殿堂之中。迄今,《玫瑰之名》已经拥有超过40种语言的译本,并取得了千万级的发行量成绩。可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并非艾柯具有创造雅俗共赏的非凡能力,而源自小说作者及读者都提出将“阳春白雪”做到极致的要求。

艾柯自己曾回忆称,在他一生之中有无数沉浸在中世纪之中的经历,《玫瑰之名》表现出了他对那段人们眼中“黑暗时代”的思考。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世纪意大利修道院的神秘故事,以福尔摩斯探案的手法展现了中世纪世俗与宗教权力之争、天主教关于清贫的论战等历史。而想要读懂这本书,读者需要的恰如艾柯一样,具有一双“发现光明的眼睛”。其实,他以“玫瑰之名”为书名,就已经向我们说明了这一深意。“好的书名应该把读者的思路搅乱而非理清。”艾柯在谈及《玫瑰之名》一书的起源时曾如是说。有评论称,虽然《玫瑰之名》是一本通俗小说,但如果没有对天主教和中世纪的丰富背景知识的储备,就很容易迷失在小说的连环谜题之中。而直到最后一本小说《洛阿娜女王的神秘火焰》,这种对“发现光明眼睛”的要求仍然贯穿始终。

2016年2月23日,艾柯的葬礼在米兰斯福尔扎城堡举行,成千上万的米兰民众自发到场向这位他们心中的教授、大师和朋友挥别。意大利文化部长弗朗切斯基尼表示,“艾柯的离去让世界文化界失去了一位伟人”。小说家、哲学家、历史学家、符号学家、文学评论家、专栏作家……人们毫不吝惜地将各种头衔加在艾柯的名字前,而他生前却更喜欢强调自己是博洛尼亚大学的教授。人们会说艾柯的小说充满了学术性,他自己却将其定义为“学术做得充满文学性”。其实,不管人们如何定义他,艾柯希望看到的仍然是能从众多头衔中发现他本质的“眼睛”。

艾柯曾表示,当我们谈论自己的时候,实际在谈论的是记忆,“记忆就是灵魂,如果人们丧失了记忆,那就与植物无异,而灵魂缺失。”即便我们不能拥有他那般轻松游走于不同时空和领域的能力,但我们却并非不能在记忆的选择中,用一双“发现光明的眼睛”,留住那个徘徊在报摊间,如饥似渴阅读书籍的年轻人,而非因生活困窘,不能把书买回家的无奈。

猜你喜欢
艾柯中世纪祖父
祖父瓷
中世纪欧洲艺术
征战在中世纪的骑士
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农民写作
生日快乐
祖父的一封信
鸡犬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