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欣玥
摘 要:儒家伦理在家庭关系维系中秉持“爱人”的“孝文化”,其内在的精神实质对于当前中国传承、践行传统美德,实现道德教育的中国化具有独特的价值。立足于此,本文主要从儒家伦理之“孝文化”出发,详细阐述了关涉“孝文化”的实践路径以及价值意义。
关键词:孝文化;价值内涵;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093-02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不断壮大,同时大学生主体意识越来也强烈。为此,加强大学生的孝文化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儒家伦理之孝文化的价值内涵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之精髓。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和优良传统道德中,“孝”占有特殊的地位。《孝经》则把孝视为“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德之本”。孝文化对我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起了提纲契领的作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不竭动力。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分为爱亲和爱众,爱亲是爱众的前提和基础。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文化是关于孝的观念、规范及孝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孝文化体现了家族社会的思想认同和责任认同,它确立了古代子女对待父母的思想基础。孝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但是孝文化具有超越时代的特性,在任何时代背景下都具有适用性,父母永远在为孩子无私的奉献,孝敬父母是每一个人的必要品质。孝是人伦道德的核心理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孝本意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是老字省去右下的形体与子组合而成,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所谓百善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体现了对孝的认同与遵循,孝对大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二、儒家伦理之“孝文化”的“三位一体”实践路径
(一)家庭孝文化教育。孝文化是家庭伦理的范畴,与社会相互联系之后扩及到社会中去,所以家庭对孝文化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孝文化教育,家长不可掉以轻心,过度溺爱孩子是不会收的效果的。现在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在高压力的生活节奏下大学生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孝文化教育让大学生懂得感恩和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真爱自己,回报父母和社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孩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成为孩子学习孝文化的榜样。孝顺自己的父母,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告诉孩子如何孝敬父母,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孝文化教育看似简单,内涵却是很丰富,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是父母的命根子,都是娇生惯养的,可是现实社会是残酷的,娇生惯养不应定适合这个社会。但是培养孩子孝道意识会让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因此父母要理智地爱孩子,培养他们的孝道意识和孝道行为,让他们学会感恩和担当。
(二)学校孝文化教育。充分发挥大学课堂作为孝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孝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容和表达形式是不一样的,中国孝文化形成于小农时期,其内容难免有些不合时宜,大学教育要教会大学生辩证地看待孝文化,抓住孝文化的精髓。大学课堂教育的内容要加入孝文化的元素,培养健全的大学生人格。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孝文化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环境对人具有感染作用,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充溢在校园之内,可以使大学生的心灵从中获得启发和感染,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通过这种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的心理,使大学生对于感恩和责任有所感悟,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社会实践是锤炼个性和塑造人格最为有效的途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的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实践可以加深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孝文化也是一样,重要的是要去践行,这样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学校因此应多组织活动去关爱一些需要关爱的人,教会大学生学会感恩。
(三)社会孝文化教育。充分利用先进的典型事例激励大学生。典型事例是真实可信的,大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激励。榜样示范作用巨大。社会可以通过表彰先进来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定位,把先进典型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内化为自己的人生信念和前进的动力,从而增强自己感恩尽孝的意识。大众传媒具有及时性和受众面大等特点,所以在大学生的孝道文化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大学生孝文化教育可以利用媒体进行,一方面宣传正面的孝道思想,比如宣传片、文化讲坛、感人事迹等,让大学生从中受到鼓舞。另一方面对于不孝敬的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让大学生对于不正确的行为有所认识。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让大学生以孝文化准则来要求自己,自觉践行孝道,将来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儒家伦理之孝文化的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人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了严重影响。传统社会是小农经济,父母的生产和生活经验让子女对父母崇拜和敬畏,对父母的尊敬和敬佩是内心油然而生的。现在是网络发达的社会,父母的知识不足以适应这个社会,对父母的崇拜以及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家庭关系甚至越来越疏远。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强调自己的独立性,同时功利性思想倾向严重,利益至上,家庭观念淡漠。这些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孝意识的培养。如果在大学生教育中能够融入孝文化教育的内容,增强学生对家庭和父母的责任和爱,将会对个人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黑格尔对中国文化曾作过这样的论述:“中国纯粹建筑在这样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孝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大学生也是知识的传承者,对于孝文化的弘扬和践行应当发挥正能量。
(一)“健全人格”的培养。任何个体的发展都要以人格的培育和完善为基础,传统的孝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培育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文化支撑作用。孝敬父母在整个道德体系中具有主体作用。《论语·学而》中讲:“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可见仁的根本在于孝悌,爱父母之后才会爱及其他人。不少企业在招聘人才已经把是否讲究孝道作为一个考核标准,这说明高校校园应该把孝道教育纳入大学生的人格培育和完善的过程中。孝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健康。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快节奏生活的社会,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成熟和完善时期,面对压力和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偏弱,加之父母的娇生惯养和溺爱,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便失去信心,极端一点甚至结束自己的生命。《孝经》告诉人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对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让他们懂得孝敬父母就是珍爱自己的生命,迎接困难和挫折,拥有积极和健康的心理,用自己的努力奋斗来回报父母。
孝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孝敬父母就是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以及无私的奉献,对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就是要培养感恩意识,推己及人,不仅感恩父母还要感恩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同时孝敬父母也要承担起对于父母的责任,赡养父母,这也也是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二)“传统美德”的实践继承。孝文化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和国民品性也起了巨大的作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超越性,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它的精神是永恒的,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大学生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对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可以使我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可以说,中国社会是一个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百事孝为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这些古训,至今仍为人们所熟知,甚至作为人生的哲理,孝文化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这也是当代大学生所应承担的职责。
(三)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和谐文化。从孝的起源与本义看,中华孝文化是构建中华社会人伦和谐的产物。中华孝文化的社会稳定作用首先表现在个体具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上,以此来维护家庭的稳定和和睦。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孝文化是其根基。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孝道。尊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社会越发展,物质财富越充足,孝道的践行就越困难。人们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努力工作,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陪伴自己的父母,这是社会环境使然,给予父母的大多只有物质上的,然而父母真正需要的是精神方面的关怀。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孝顺父母还要尊敬父母,犬马也能养,父母也可以养,但两者的区别之一就是“敬”字。大学生要学会孝敬父母,身体力行,也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去感染身边的人去孝敬父母,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总之,加强大学生的孝文化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协力合作,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孝道观念和意识。加强孝文化教育也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热爱社会和他人的良好品质,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孝文化,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历史历史哲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232.
〔2〕〔4〕黄友珍.感恩教育: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J].教育学术月刊,2009,(6).
〔3〕翟惠根.当代大学生感恩缺失及矫治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2008,(7).
(责任编辑 赛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