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慈善运行模式及监督机制研究

2016-05-14 19:04郑伟
关键词:监督体系运行模式

郑伟

摘 要:慈善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生命线,"郭美美事件""嫣然基金丑闻"成为引发慈善信用风暴蝴蝶效应的那只翅膀,慈善组织公信力受到了空前的质疑与考验,导致慈善组织公信力陷入危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媒体的普及,人们对慈善事业的参与度大大提高,对慈善组织的公开度、透明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慈善模式的出现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以电子技术平台为中介,将有关慈善的所有环节都置于阳光之下,不仅有助于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建设与维护,还能进一步提高慈善组织工作效率,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慈善;监督体系;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091-02

一、互联网慈善的运行模式

(一)互联网慈善运行模式分析

1.电子募捐模式可行性分析。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球华人积极捐款捐物,据统计,通过移动网络救灾短信平台的捐款总额达到1.09亿元;通过财付通、支付宝等电子捐款支付平台捐款总额达到6000万元。这表明通过移动网络、电子支付在我国已经成为重要的捐助手段,这为互联网慈善模式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民意基础。同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我国截止2010年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到12810万,手机平台支付用户也呈井喷式增长,通过电子支付网络系统捐赠资金技术上已经成熟。另外,我国的电子商务运行机制也已经较为成熟,从网络挑选、网络支付、网络沟通到网络评价这一完整的电子商务模式,为互联网慈善的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网络技术平台,利用已经形成的电子商务平台与物流环境,从资金的募集到善款物品的分配,都可以快速准确地安全完成。充分发展的硬件设施与软件实力都为互联网慈善模式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慈善公益项目运作模式。建立互联网慈善公益项目运作应做到如下几点:第一,慈善公益行为事先应由慈善组织线下进行项目前期的筹备与策划工作,经过缜密的内部论证之后可以在慈善网络信息平台上发布项目的相关信息,面向平台的用户进行项目的介绍与宣传,其中应当包括有关项目的背景、具体活动过程与方式、需要资助的金额以及项目完成之后的预期效果,这是常设性公益项目的要求。当遇到突发灾难与紧急事件的时候,应当由网络信息平台的管理委员会(由政府、公众和第三方评估机构共同组成,主要负责网络平台的管理、电子模式下慈善行为的监督以及权威信息的发布)统一发布捐助信息指南、对突发事件做出的说明、对募捐的要求与方式进行的统一规范。捐助者可以选择直接通过电子支付进行捐款,如果是物品就通过物流中心,在经过分类整理后发放到困难群众的手中。这样既可以做到集中力量应对突发灾难,也可以避免救灾过程中因盲目性、自发性所造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发挥慈善公益事业的力量。第二,作为捐助者,在为网络信息平台提交真实姓名、身份证明等有效信息之后便注册成为用户,这样其每一次捐助行为都会被记录保存,这有助于对捐助过程的管理,推动全民慈善事业的发展。只有进行实名化管理,才能保证互联网慈善模式成为最具监督性和追溯性的慈善模式。每个用户的捐助信息都会被后台程序有效记录,实时进行云端保存与备份,并通过系统进行资金动向动态关注。在可靠的数据支持有利用互联网的互动性,广泛性集结社会公众对资金与物品的关注,实现慈善透明化、公开化,从而达到有效的监督。

二、互联网慈善监督模式

对互联网慈善监督,应当由政府、社会公众和第三方评估机构共同组成的网络平台管理委员会负责。

首先由政府搭建全国性统一的电子网络平台,保证平台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再确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有关网络平台的资质认证,对电子支付、资金管理进行严格规范,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实现监督主体多元化。除政府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之外,需要进一步引入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制,三者相互补充从而构成系统完整的监督体系。第三方评估机构应是具有独立自主性、高度专业性和具有较高社会公信力的民间评估机构,“它与慈善组织不存在任何利益上的关联,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期或不定期的针对慈善组织的资质与合法性、运作绩效、财务状况、诚信度特别是信息透明度、专业化程度以及主体品格等进行测评,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具有说服力的、科学全面系统的评估报告”。不仅如此,在评估内容中,还应当包含有关慈善组织现状以及发展前景的分析与说明,为政府以及社会公众提供参考。

其次,社会公众应当在慈善项目运作当中对资金的使用和项目结果评估进行严格的监督,每一个参与慈善行为的用户均可在项目评估方面进行评价,如果某一慈善组织或某一公益项目在社会公众评估这一方面受到质疑,就要启动社会问责机制,由管理委员会对慈善机构的财务信息或项目有关资料进行公开审计,最终将结果向社会公示。如果存在问题,那么涉及到的项目就要被强行停止,资金与物品要强制追回;如果某一慈善组织多次受到项目终止的处理,将由相关的政府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取消其网络认证资格。

再次,慈善行为的受益人在得到慈善帮助之后,有义务及时通过网络等渠道反馈自己获得资金与物品的数量,以便于监督与评估。从“郭美美事件”到“嫣然基金丑闻”,网络力量都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证明了其在外部监督中的不可替代性。互联网技术丰富了慈善参与的内涵,广大公众可以做到“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但是在这个全民参与慈善事业的时代,广大民众不能仅仅无力的站在幕后,普通大众需要站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从善款的募集到公益活动的具体流程,公众可以随时随地参与慈善。重视媒体舆论,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慈善组织监管手段的多样化,才能更好的实现公众参与,达到监督的高效性与及时性。

最后,每一季度,在政府的授权下,以第三方的评估机构为主导,结合社会公众之中法律、会计等专业人士,对互联网慈善网络平台下的所有机构与项目进行评估,对涉及到慈善组织运行中的财务、人力资源等相关信息进行审计,形成的评估报告在经过政府和社会听证之后向全社会进行公示,确保慈善组织得到有效的监督,促进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建立与提升。

三、互联网慈善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基础设施缺乏

互联网慈善事业发展对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慈善模式对慈善信息处理与收集、慈善物流平台建设都缺乏足够的重视。慈善讯息传递的时效性与真实性没有保证,还经常出现慈善假新闻。而且慈善捐赠的物资因为依赖于第三方物流平台,既不能准确及时的反馈出物资配送情况,也不能保证物资运送效率。同时,传统的慈善从业人员技术水平较低,以志愿者为主,缺乏高端的精通互联网的慈善从业人员。

(二)慈善监管不完善

慈善监管不完善,体现在政策法律层面的就是缺乏专门的慈善立法,对慈善公益的实践过程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范,为慈善黑手留下了可乘之机。在慈善募捐过程中,对善款物资缺乏明确的监管,资金如何使用,物资发往何处,都不能及时有效的反馈。

(三)慈善文化观念落后

我国慈善事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慈善文化观念相对落后。传统慈善观念认为,慈善是少数人的事情,慈善就是施舍,认为慈善事业不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慈善从业人员也不应该有丰厚的薪资,等等。这种落后的慈善文化观念严重影响了慈善事业的发展。互联网慈善模式要求有新的慈善文化,互联网慈善不再是少数人的慈善,应该是平民慈善、全民慈善。在慈善事业主体已经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慈善观念也要与时俱进。要大力发展慈善文化,通过网络媒体宣传慈善新思想,向公众传播新的慈善理念。

慈善事业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手段,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第三次分配。新的慈善模式会带来了大众慈善文化与理念的变化,借此进一步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依靠高效便捷的电子技术平台,同时强化立法,完善监督机制,才能打造一个完整严密的新型慈善体系,最终实现其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的社会职能。

参考文献:

〔1〕张明.社会转型期我国慈善组织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王卡拉.中国8成受调查公益组织不够透明[N].大众网http://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301/t20130106_7879928.htm.

〔3〕http://hlj.sina.com.cn/news/ljyw/2013-04-23/072248606.html,新浪新闻.

〔4〕石国亮.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塑过程中第三方评估机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2,(9).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监督体系运行模式
论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
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探究
新常态背景下“互联网+零售业”时代运行模式
论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提高的有效策略
电力工程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方法分析
开放实验室的思考与实践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中小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分析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运行模式与市场结构
新会计准则下会计监督体系的创新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