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安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越来越成为所有中国人民共同的愿望。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梦的践行者,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中国梦内涵的认识,使大学生的理想与中国梦的构想紧密结合在一起,对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与推动民族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梦;传播实践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053-02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教育对国家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崇高的理想。未来的国家是由每一个大学生所组成的,个体的理想观念对所在组织的价值追求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高等院校作为人才的培育基地,立德树人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职责,只有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用正确的思想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和中国梦相切合的个人理想,最终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中国梦”内涵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体现
“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伟大构想。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的精华,所以传播中国梦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与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首先,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只有从思想上树立起正确的认知,才能让大学生投身到祖国未来的事业中去。其次,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都是我国的优秀经典文化,从中国梦的本身来说,中华民族的优秀经典文化本身就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结合既丰富了中国梦的内涵,同时也为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新的视角。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中国梦走进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走进每一名大学生的心中。但是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走进课堂只是中国梦传播的方式之一,而不是传播的唯一渠道,因此我们必须创新中国梦的传输渠道,积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等大学生习惯的方式进行宣传,这样更容易让大学生接受中国梦,树立与中国梦一致的理想。中国梦是中国未来的梦,而大学生是未来的主人,通过中国梦的教育让大学生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锻炼大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二、“中国梦”内涵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时代的必然
十八大以来,“中国梦”这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构想被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多次阐释。“中国梦”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因此,“中国梦”内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是对大学生的国情教育也是理想信念教育,这是每个高校所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必然要求。
对于中国梦思想的传播,是高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在需求。高校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基地,其教育发展模式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同时也需要调整一些不科学的教育方式。目前,我国高校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两方面没有紧密相关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提高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需要教育思想和教育文化的引导,同时也需要大学生自身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他们身上所肩负的责任重大,他们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力量,从各方面加强对大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重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同时也可以从各方面权衡出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理想二者统一结合,在实际生活中为实现“中国梦”目标而努力,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在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同时,更好地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播“中国梦”的实践与反思
1.课堂教学中诠释“中国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师在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着眼于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发展动态,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使命感与正能量,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的发展必然与国家的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充分了解“中国梦的核心是实现集体或整体的价值”,自觉地将个人的成长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
2.课外活动中传播“中国梦”。当代,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其各种类型的新媒体都得以发展,主要以移动媒体、数字媒体、网络媒体等等为主。教师要重视展开网上传播教育活动,以“中国梦”精神传播主要信息内容,针对当代大学生所普遍关心的热点新闻、社会现象、生活趣事等等,引用一些典型的例子制作成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络上,在网络上大力宣传,指导学生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共践“中国梦”精神。高校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网络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基地,需要加强网络交流互动,建设官方微博、红色网站等等,这是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也是加强“中国梦”传播的有效途径。在运用现代媒介进行有效传播信息的同时,还需要提高纸质媒体传播的效果,运用校园报刊、报纸等,宣传“中国梦”思想,以增强学生对于“中国梦”的了解。
3.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中国梦”。校园文化建设在形式上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体现出来,在内容上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贯穿在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具体以开展一系列的党建活动、书香校园读书活动、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等文化活动为载体,在演讲、阅读、话剧表演、书画创作等过程中,在将自身的才艺和特长充分展示的同时,张扬中国梦的内涵,体现胸怀祖国的理想与情怀。作为高校学生管理与宣传部门,应该运用学生所喜欢的新媒体媒介进行宣传和传播,多层次多角度建设文化平台,营造校园文化艺术氛围;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观看励志电影、电视剧、MV等等;鼓励学生动手创作作品,既能展示学生的创作才华,又能使“中国梦”构想的内涵在高校学生中入脑入心。
4.实践活动中践行“中国梦”。作为在校大学生需要从现代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小事中感悟和体会一些精神。从养成良好习惯到健康成长,从先学会做事再学会做人,从被动接受学习再到主动接受学习,树立起大学生践行“中国梦”精神的理念。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充分运用各种类型实践基地以及一些校外活动场所,积极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活动,同时大学生还应该利用暑期开展社区服务、挂职训练、三下乡等实践活动,走出课堂在社会现实中了解我国社会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农村发展状况,使大学生能够在无形之中了解到农村地区的变化状况,真正感受到时代发展的力量,
5.网络舆情教育中渗透“中国梦”。大学生所处于的时期是人生比较关键的阶段,是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重要时期,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所以进一步增强舆情教育以及引导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念,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在舆情教育方面,引导大学生对一些负面舆情展开分析和研究,引导他们彻底分析每一个负面舆情所带来的影响,使他们具备独立辨别的能力,从根本上能够自觉抵制一些不良信息的诱惑和侵蚀。
总之,以中国梦的精神内涵教育和激励年轻的一代,增强他们抵御西方不良思想侵蚀,构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理想信念和精神境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最终实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云山.推动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N].中国教育报,2013,(04).
[2]陈晓静.中国梦视域下的公民意识教育[J].教育探索,2014,(08).
[3]朱春奎.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人民论坛,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