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艳玉
金刚台位于商城县东南部,距县城20多公里,呈东西走向,长约16公里,宽约10公里。整个山势逶迤蜿蜒,山峰巍峨峻拔,千米以上的高峰近10座,山峰海拔1584米,比五岳之首的泰山玉皇顶还高出60米,远远望去,宛若一堵连天接壤的的巨幅屏风,拔地而起,气势磅博。
金刚台山高洞多,这些大大小小自然形成的石洞,或藏身于深山老林,或藏身于悬崖峭壁,或隐身于乱石堆中,或隐身于山涧溪旁,而且形状怪异,深浅莫测。
读者朋友,你可曾知道,这些大大小小的山洞,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最艰苦的岁月里,这些山洞在保存革命有生力量,掩护红军伤病员,打击敌人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当地群众敬仰地称它为“红军洞”。
要说这些红军洞的来历,故事还得追溯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那是1934年的冬天,战斗在大别山地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长征北上,留下一些伤病员和地方武装继续坚持鄂豫皖根据地的斗争。这时,国民党反动派利用根据地主力北上的时机,纠集大批正规军和地方民团等反动武装,对鄂豫皖根据地进行疯狂“清剿”,提出“有民就有匪,民尽匪尽,鸡犬不留”的反动口号,到处移民并村,残酷屠杀红军留下来的伤病员和革命群众,妄图把根据地的红军和地方武装杀绝,以解心腹之恨,意思一时把根据地搞得乌烟瘴气,一片凄凉。
这时,中共皖西北特委,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坚持根据地斗争,便决定将皖西北各地方坚持斗争的机关人员转移到金刚台上,同敌人周旋,进行隐敝斗争。
1935年初春,在此坚持斗争的同志,他们组成了中共商南县委(商城南部地区),张泽礼任书记,陈华宏、徐其昌、史玉清等为委员,并成立了商南游击大队,余绪龙任大队长。为了机动灵活开展斗争,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游击大队化整为零,分为七个便衣队,秘密活动在方园百余里的金刚台上,开展游击战争。
当时,金刚台上的艰难困苦是难以想象的。敌人对金刚台进行经济封锁,强行移民并村,把金刚台一带搞成无人区,妄图困死革命者,断绝革命者与群众的联系。金刚台上的山果和野菜就是他们的最好食粮。这些大大小小的山洞、崖缝就成了他们住宿、开会、保存文件和隐藏食物的最好场所。
冬天,大雪纷飞,他们仍穿着破烂的单衣和草鞋。晚上他们就在这山洞里度过漫漫长夜。夜晚冻得实在受不了,他们就割把茅草点燃御寒。由于长期的歺风露宿,几乎所有人都染上了痢疾,身上长满了疥疮,但生活的磨难,并没有吓倒这些革命者。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高唱:
山林岩洞是我房,
青枝绿叶是我床,
野菜葛根是我粮,
共产党是我亲爹娘。
任凭白匪再猖狂,
坚持斗争不投降。
的豪迈战歌,同数倍的敌人周旋斗争,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保存了革命有生力量,使大别山的红旗高高飘扬在金刚台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金刚台上还有一个妇女洞。这是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妇女同志在金刚台上居住过的。整个山洞隐藏在大山的深处,口小洞大,非常隐蔽。
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中共商南县委专门给上山的妇女同志和县委的家属及小孩安排的,一共四十多人。为了便于领导,商南县委给她们编成一个排,俗称妇女排,排长袁崔明,女县委委员史玉清负责妇女排的工作。她们有严格的纪律,规定“若被敌人发现了,小孩不许哭,打伤不许叫,宁可牺牲自己,也不许出卖同志和组织”。一次,商南县委书记张泽礼的妻子下山购买东西时被敌人发现,敌人跟随她,他怕连累同志们,她把敌人引领到悬崖边,自己跳崖,英勇就义。还有一次,妇女排一个同志带着她的不满两岁的小孩去送情报,不幸被敌人发现,为了防止小孩哭闹,她用手巾塞住孩子的嘴,和敌人周旋,最终摆脱了敌人,将情报送到红军手中。像这样的事例还很多。
妇女排还担负着救护伤员的任务。每当有红军战士受伤,便衣队便把伤病员运到这里,妇女排的同志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为了伤病员,她们精心护理,她们吃野菜野果,把仅有的一点粮食让给伤员吃。当时由于敌人的封锁,药品非常困难,她们就用“开水冲伤口,被套当棉球,猪油涂伤口,破布当纱布”,就这样,她们把一个个伤员医治好,又投入到打击敌人的斗争中去。为了防止敌人的袭扰,她们不断变换住处,来迷惑敌人。在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妇女排成了红军和游击队的大后方,她们一直坚持到抗战爆发。
如今,昔日的金刚台己旧貌变新颜。为了牢记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壮举,激厉后人,商城县人民政府将金刚台红军洞群这处革命遗址,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最好阵地保护了起来。这处珍贵的革命文化遗产,2006年6月8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此树立了保护标志,永久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