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1+1

2016-05-14 15:37房欲飞
亲子 2016年5期
关键词:黏人发音年龄

房欲飞

0~1岁

喜欢黏着妈妈又哭又闹的宝贝怎么引导

宝宝马上1岁了,我没上班,和我妈一起带孩子。最近几个月宝宝一直很黏我,但和我在一起他会很不安分、很闹,和姥姥、爸爸单独相处就不会这样。我很苦恼,为什么孩子黏我还会闹呢?和妈妈在一起不是会更乖的吗?

桐妈解析:

孩子3岁之前,黏人通常都是正常的行为表现,但在一些妈妈那里,却成为让人焦虑的源头,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妈妈没有意识到黏人的积极意义,只顾焦虑黏人给自己带来的不便或者为孩子“不乖”发愁,没有从正面对孩子的黏人行为做出回应。殊不知,这样往往会把事情搞得更糟,孩子更黏人,妈妈更不耐烦,孩子更无法确认妈妈的爱,进而变得更加黏人,造成恶性循环。那么,面对孩子黏人的行为,怎样的反应才科学呢?

妈妈首先应该意识到,黏人虽然会弄得自己没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却是有积极意义的:一方面,这表明孩子的判断力和选择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他能够判断自己单独做事与跟妈妈在一起的不同,也有能力做出让自己更快乐的选择——跟妈妈在一起。另一方面,这说明孩子已经同妈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依恋关系,而且这种关系能够给他安全感,他才放任地跟妈妈闹腾的。如果妈妈能够接纳孩子的这一点,任凭他这样闹腾,那么对于发展孩子与妈妈之间的安全型依恋会有很大的帮助。不要担心现在黏人的孩子以后会不够独立,孩子只有在得到充分的情感满足后,才会自然地走向独立,黏人往往是独立前必经的一个阶段,也不要嫌孩子烦,现在的宽容与接纳,是有报偿的,孩子会从妈妈的怀抱里走向独立。再说,孩子黏人的年龄,不过就早期这几年,过了三岁,你让他黏他可能也懒得黏了。

当然,把自己交给孩子去“黏”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对他的引导,在放手陪孩子的同时,不妨加强对他的安全感和独立性的培养,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办法:

日常生活中不要吝惜表达自己的爱。有时候一些看似无力的话,如 “你是妈妈的最爱”“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妈妈都爱你”等,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很珍贵的承诺,是他对我们爱之确认的重要基础。反之,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说“大灰狼来了”“警察叔叔来抓你了”“你再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话,否则孩子的安全感将受到伤害!

利用这个年龄对孩子喜欢藏猫猫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陪孩子做些“妈妈消失”的藏猫猫游戏,在孩子可以逐步接受的前提下,“消失”的时间从一分钟开始逐渐延长,让孩子渐渐习惯妈妈不在视野里的感觉。

试着让其他家人多接近孩子,以分散孩子的“恋母情结”。

1~2岁

宝宝只要抱,不愿走、不愿玩怎么办?

宝宝1岁4个月,就喜欢要人抱着,在小区里玩也要抱,不愿下来走,不和小朋友玩。偶然下来了,我只要离开他3步他就“妈妈妈妈”乱叫,然后紧抱着我。我该怎么办呢?

桐妈解析:

这个年龄的孩子,还是喜欢大人抱,一般都是正常的,这也是孩子的身心发育特点决定的。其一,这个年龄的孩子,身高都比较矮,独自在地面上走的时候,进入视野的东西是很无趣的,比如,成人看到的是大人的面部表情,他们看到的却是大人的腿,除非仰起头来才能看到大人的全貌,但这样很累,自然,这样的视觉体验不如被妈妈抱起来好得多,喜欢让妈妈抱着看更精彩的世界也就很自然了。其二,当孩子被妈妈抱着的时候,他跟妈妈是面对面的,无论是讲话还是拥抱撒娇,来的都自然亲密得多。此外,那种视线可以跟妈妈平行的感觉,也会让他少了许多弱小感,喜欢赖在妈妈怀抱里也是可以理解的。其三,这个年龄的孩子,由于骨骼和肌肉发育还没有特别充分,体力不足,容易感到疲惫,要求妈妈抱着走也是合情合理的。

当然,如果孩子特别喜欢让妈妈抱,一会儿也不想自己走,家长也可以有意识地矫正一下,通过排查原因,对症下药。一般来说,孩子喜欢妈妈抱,可能的原因主要有:

孩子身体不适,或者缺乏某种微量元素,体力不支。这个原因,如果家长自己没有专业经验,也可以让保健医生帮忙排查一下。如果是这个原因,家长就不要强求孩子一定要自己走,等身体养好了再说。

孩子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希望用这种方式寻求妈妈怀抱里的安全感。如果平时家长陪孩子的时间不多,陪的时候拥抱也不多,甚至吝惜跟孩子说“我爱你”,那么,孩子就可能无法确信妈妈的爱而更想黏妈妈,喜欢让妈妈抱。如果是这种情况,妈妈平时就要多给孩子拥抱,让孩子确认自己的爱,孩子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自然地走向独立。

孩子的成长环境太优越,或者成人太娇惯。平时不舍得让孩子走,出门就以车代步,致使孩子习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而不愿意独立行走。如果是这种情况,家长就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吃点苦”,别事事包办代替,让孩子有机会去经历他应该经历的东西,包括走路这样的大动作发展过程,这样孩子才会有更多走路锻炼的机会,习惯了,就不会动不动要抱了。

2~3岁

孩子发音不准确怎么办

孩子表达还可以,就是有些字的发音很不标准,比如“走”发成“抖”、“这”发成“的”的音,帮他矫正很多次了,但还是没效果。我该怎么办?

桐妈解析:

一般来说,这个年龄的孩子,说话绝对口齿清晰的比较少,总有点不清楚的地方,如果孩子只是有些字的发音不是很准,家长大可不必焦虑,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都会自然改善的,如果实在担心,也不妨排除一下是否存在如下原因,尽量针对性地改善一下,情况也会有希望好转。

孩子是否舌系带过短。如果孩子的舌系带过短,就容易限制舌头在口腔内的活动,影响吐字和发音,尤其影响卷舌音、腭音及舌音。如汉语拼音字母中的“L”英语字母的“R”及吃饭的“吃”字音困难。如果真是这种情况,可以到专业医院进行矫治,如果对交流影响不大,不矫治也无妨,我个人就有点舌系带过短,但基本不影响交流,所以不必太担心。

孩子吃的食物是否太精细。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平时的饮食太精细,不需太多咀嚼就可以顺利吞咽,则孩子讲话的清晰度也可能受到影响,因为孩子的发音是口腔器官运动的结果,而口腔运动能力是需要一定锻炼的,日常的咀嚼活动就是非常基本的需要之一,如果吃得太精细,咀嚼功能运用的机会少了,发音器官得不到足够的训练,就容易引起发音困难、模糊不清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的饮食,未必是越精细越好,从语言发展的角度来看,适当在饮食中让孩子动用一下咀嚼功能是十分必要的。

本体感是否发育不良。如果孩子的本体感发育不良,也容易造成发音不清的语言障碍。因为本体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感觉,本体感不足的孩子,大脑对舌头、嘴唇、声带的控制不灵活,容易造成语言障碍。但由于本体感的测查需要一定的专业性,必要时家长需要借助专业的机构,如果是本体感发育不良,可以在专业机构的指导下在家训练或进行专业矫治。

上面列举了可能造成发音不准的主要原因,但需要提醒的是,无论孩子的发音不清是否需要矫治,家长在孩子说话时都不要急于纠正,以免造成孩子对讲话的恐惧,孩子说得不清楚时,家长用清楚的词语回应即可。孩子都是偷学大师,正确的讲话方法重复得多了,孩子就自然偷学了去。

猜你喜欢
黏人发音年龄
I’m a Little Teapot
遇到“黏人”老妈怎么办?
黏人的操场
“黏人精”去除记
每个黏人的孩子都能学会独立玩耍
算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