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麼教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困境及对策

2016-05-14 19:02樊道亮莫凯洋赵琦
智富时代 2016年5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壮族

樊道亮 莫凯洋 赵琦

【摘 要】麽教文化是指壮族及其先民自古至今传承的民间麽教信仰文化,是壮族人民智慧、劳动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多民族文化宝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流行地的壮民族成员具有指导、规范、熏陶、凝聚等作用,是该地区壮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根基。但由于传承过程中的种种原因,导致麽教文化面临严峻的生存困境,严重影响到麽教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本文试图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切实了解麽教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利用文化结构层次理论进行分析,提出解除麽教文化保护与传承困境的建议,为政府及学界在今后麽教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决策或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麽教文化;文化结构层次;壮族;文化传承

一、麽教文化与文化结构层次理论

(一)麽教文化

1.麽教文化及其起源

麽教文化也称为麽文化,是指壮族及其先民自古至今传承的民间麽教信仰文化。麽在壮语语境具有喃诵经诗、通神祈禳之意。有神职人员“布麽”(壮话),即麽公帮助做麽教法事仪式。麽公一般由成年男子充当,做法事时是麽公,平时从事农业生产是农民。壮族麽教起源于越巫,后在道教、佛教的影响下,“布麽”把壮族的创世神、始祖神布洛陀奉为教祖,主要以“麽”即喃诵经诗的形式,通过古事秘诀来宣规明理,启示训诫,禳灾祈福。壮族原生性的宗教文化开始与以佛教、道教为代表的汉族宗教文化交流、碰撞、融合,逐步完形成壮族麽教。[1]

2.麽教文化的当代价值

麽教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一样对流行地的壮民族成员具有指导、规范、熏陶、凝聚等作用,是该地区壮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根基。对壮族麽教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和认识壮族的传统文化,而且对壮族文化的传承扬弃和构建和谐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黄桂秋(2009)、何正廷(2005)、时国轻(2005)、贾乃昌(2003)等学者的研究表明麽教文化崇尚自然、和谐、团结的思想,包涵了理解自然、理解人生、明智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直接关系的许多有益的启迪,正确解读、积极思辨麽教文化的过程,也是开启研究者心智的过程。麽教文化是我国壮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麽教文化的研究、传承有利于保持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2]而且历史上壮族与国内的布依、傣、侗、水、仫老、毛南、黎等民族以及东南亚的泰、老、掸、侬、岱等民族语言相近,文化习俗相类,是“同根生”的民族,或说是“同源异流”的民族。[3]因此,研究壮族麽教文化,不仅有利于壮族文化的发展,也对发展其他民族的文化有借鉴作用。同时,利用壮族麽教文化打造一系列的旅游产业,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于增进国内外各民族文化的友好交流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对于吸引更多人士了解、认识民族文化,更好地处理民族宗教问题,培养恢复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化结构层次理论

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史家、哲学家庞朴提出了“一分为三”的理论,认为文化是一个具有完整的三个层次的结构系统。人们“可以把文化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物质的层面,第三个层面是心理的层面。第二个层面是二者的统一,即物化了的心理和意识化了的物质,包括理论、制度、行为等”[4]文化结构层次理论不仅为我们了解民族文化的结构特性也为我们进行民族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壮族麼教文化传承的现状

(一)概述:问卷数据总体情况

为了了解麽教文化的发展现状,调查小组采用了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问卷的内容依据文化层次结构理论分为三个方面:即精神心理层面、制度风俗层面和器物层面,从人们对麽教文化的总体态度、风俗和行为的现状、器物与传说的传承现状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等方面面进行了调查。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79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48份,回收率为93%,有效率为88.89%。其中女性有140份,男性有108份,基本持平。在年龄分布中,20岁(含)之30岁有136份占54.8%,20岁(不含)以下有40份,30岁(含)之40岁、40岁(含)之50岁、50岁(含)之60岁、60岁(含)以上分别有30、20、16、6份。在职业分布中,学生有79份占31,9%,农民有62份占25%,个体户、老师、建筑人员、其他分别有50、14、4、39份。另外本次有效问卷中当地人有206份,非当地人有42份。

从问卷总体数据上看,本次调查有效率较高,调查对象集中于田阳县当地人,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此外,在调查对象的职业分布方面,保证了多样性。

(二)总体态度:中立态度普遍,支持态度的比例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

在248份问卷中,持中立态度共有150人,占60.5%;支持的人有92份,占37.1%;反对的人有6人,占2.4%。可见,对于麽教文化的总体态度以持中立态度为普遍。

在相关性分析中,年龄与对麽教所持态度的简单相关性系数为-0.323,说明两者存在负的弱相关性。且由年龄与对麽教所持态度的交叉表中可以看到,样本数据对麽教持有支持态度的比例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40岁(含)之50岁在本年龄段的支持率达到55%,50岁(含)之60岁支持率达到87.5%,60岁(含)以上支持率为100%。可见,年龄在对于麽教文化的态度问题上为关键因素。

(三)风俗与行为:风俗依旧保留,但行为的传承呈现多样性

对于风俗方面的传承,调查小组选取了“是否请麽公做法事”这一因素进行调查。调查中,127人(51.2%)选择有,121人(48.8%)选择没有,双方基本持平,表明麽公在当地依旧有一定的地位。麽教风俗依旧保留。

而在关于麽教传承的行为方面,却呈现出多样性。在“哪些家人参加过敢壮山布洛陀祭典”的调查中,在248份样本中,154人表示自己参加过,选择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参加的人数分别为109、80人。而在“是否参加过布洛陀歌圩”的调查中,211人(85.1%)表示没有参加过,37人(14.9%)表示参加过。在“如何看待敢壮山布洛陀祭典”的调查中,145人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盛典,50人认为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知名度,45人认为是一种对神的敬畏,5人认为哗众取宠。

由此可见,与麽教文化相关的重大节日或是行为的传承程度与人们的态度有着密切关系。而影响人们态度的关键因素在于在传承过程中,这种节日或是行为在当下是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否能够吸引人们的重视。

(四)器物与传说:趋向消失与稳定传承并存

在248个样本中,85.5%(212人)表示家中没有关于麽教的书籍,71.8%(178人)表示家中没有悬挂麽教神像图,器物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器物所代表的文化的传承状况。由调查发现,麽教文化在器物传承方面,至少从调查对象中可以得出结论,是趋向消失的。

而在传说方面,对于布洛陀神故事了解情况,大部分均表示有所了解,仅有57人表示一点也不了解。对于8大景点关于布洛陀的传说,158人表示有所知道,36.3%人表示不知道。说明麽文化神话传说具有一定的传播度。

三、壮族麼教文化传承存在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文化吸引力不足导致传承者老龄化

麽教文化的主要传承载体——麼公和麽教信仰者老龄化。从麽公方面来看,麽公是通过传承上一代麼公的麽教文化(包括麽教风俗、制度)和智慧结晶,结合自身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和发展,赋予麽教文化新的内涵和形式,通过收徒弟(单传)的方式传承下去。但是,从调查情况而言,麽公传承人却越来越趋向于老龄化,这意味着,麽教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一旦找不到新的传承者,麽教文化的传承便会中断。而信仰者也存在老龄化的问题。调查发现对麽教持有支持态度的比例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到60岁(含)以上支持率为100%。可见,年龄在对于麽教文化的态度问题上为关键因素。传承者老龄化只是表面现象,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文化吸引力不足导致很少人尤其是年轻人接受并且愿意学习麽教,加入到传承麽教文化的队伍中。而吸引力不足,是由于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麽教文化中很多理念与主流意识格格不入,被较少人了解或理解等因素造成的。如崇尚自然与封建迷信并存,倡导行善与因果报应并行,与主流的崇尚科学、无神论等理念相悖。因此如何对麽教文化进行扬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应是麽教文化传承应有之义。第二、师徒传承方式的局限性。拜师学麽的具体仪式已经被简化和随意化。“学做布麽的青年在粗识文字后,就自动向老布麽求教,有空则每晚到老布麽家里学。正式学一段时间,把已学懂的东西加以熟悉和连贯起来,到出师那天举行仪式后,就算学成了。” [5]可见,在传承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科学合理严密的传承方式,多以自发的方式进行。由于缺乏严格的训练,严密的学习计划,往往会导致徒弟在学习麽教过程中由于方法、自身资质、学习时间等问题,不能够全面正确的掌握麽教文化精髓,难以担当传承大任。

(二)文化传播不力导致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不强

文化的代际传承需要通过自觉的文化传播努力。没有自觉的文化传播,文化传承就是一句空话。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麽教文化的自觉传播严重不力。以承载麽教文化的器物载体为例,在248个样本中,有85.5%(212人)表示家中没有关于麽教的书籍,另有71.8%(178人)表示家中没有悬挂麽教神像图。由于麽教文化传播度不足,宣传力度不够,文化载体老旧缺乏吸引力,文化器物缺失,文化风俗和行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渐行渐远等因素,导致人们不断轻视麽教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失去传承与保护的意识。

(三)外来文化冲击

随着当今全球化的进展不断加深,除了政治、经济方面外,文化的全球化进展也不断的加快加深。一些外来的文化也不断地流进国门,外来文化自身所具有的新颖性,时代性,娱乐性,大众性等特点,受到了许多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喜欢和追捧。对比来看,麽教文化因为其自身固有的一些时代缺陷,在形式上,无法和丰富多彩,形式多变,吸引力强的外来文化进行抗衡。

(四)缺乏资金支持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予以支持。麽教文化不能像其他信仰文化(如佛教)一样获得足够的民间和政府的资金支持。在调研中有156人认为麽教传承缺少资金的支持,占比达62%多。造成麽教文化传承资金缺乏的原因应该说是以上所有原因综合导致的结果。由于麽教文化自身的传承缺失,影响力消退,群体效应降低等原因,并没有能够引起政府和民间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政府对麽教文化发展和传承的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

四、麽教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根据以上对问题和原因的分析,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克服麽教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困境:

(一)注重麽教文化信仰的扬弃传承

人们的精神生活缺少信仰,最终将导致人类精神道德陷入低谷。“因为人必须在具有神圣性的生活中才能够安身立命,才能够过一种圣俗合一的健全的生活。”[6]而失去了信仰,生活的神圣性也将荡然无存。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而民族信仰则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对麽教文化的传承,不仅仅要传承其表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对其包含的民族信仰的扬弃传承。因此,在麽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当中,应当将信仰传承摆在首位,以弘扬民族信仰为宗旨,否则,麽教文化保护与传承也只能沦为一项没有灵魂的表面工程。但是麽教文化作为一种信仰文化既包含有崇尚自然、和谐、团结等思想精华,也包含封建迷信、因果报应等落后封建的思想糟粕。而正是那些落后的封建迷信的思想糟粕降低了文化对年青一代的吸引力。麽教文化若不能对自身这些思想糟粕进行改造扬弃,麽教文化最终难逃消亡的命运。因此,需要我们最其进行必要的扬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扬弃后的麽教文化能发挥其应有的信仰文化的作用。

(二)加大麽教文化的对外宣传交流力度

自觉的文化传播有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就是对外宣传交流。想要扩大麽教文化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麼教文化,就必须依靠宣传交流这一手段,对麽教文化进行“包装”。宣传交流的方式有许多种,如:举办麽教文化旅游节。这一方式近年来在各地都很流行。举办麽教文化旅游节,不仅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能提高民族文化的知名度。但要注意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可以开展麽教文化知识竞赛。知识竞赛不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而且能够让参与者了解到更多关于麽教文化的知识,增强其保护与传承麽教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感。

(三)激励青年人投身到麽教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事业中去

民族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人这一重要因素。然而,如今老一代的传承者逐渐老去或者已经逝世,而理应作为新一代传承者的青年们,其传承意识和责任感却在逐渐弱化,传统民族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的严峻形势。因此,激励青年们投身到麽教文化的传承事业中去,迫在眉睫。具体有两点:一是要培养青年人对麽教文化的兴趣,二是要提高麽教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待遇。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心中对麽教文化有浓厚的兴趣,才能让青年人自觉主动的投入到麽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事业中去。而兴趣则需要从小培养起来。具体来说,可以充分利用民族地区学校这一有利地点,与学校开展合作,实行麽教文化进校园,使学生们从小就对麽教文化有所了解、重视。在大学教育中,增设民族文化传承相关专业,制定类似于“研究生支教团”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指教,普及民族文化相关知识。

(四)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在麽教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工作当中,要将保护与开发相结合,过度保护或者过渡开发都不利于麽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而举行民族文化旅游节已成为当下最普遍的一种开发形式。2004年4月21日至27日,白百色市和田阳县有关部门在田阳县敢壮山举行了首届“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此后,布洛陀民俗文化确实被更多的人所了解,许多学者也开始对麽教文化产生了兴趣。这次的宣传确实产生了不错的效果。然而,据调查,在旅游节期间,传统的祭祀活动成为了配角,商品交易则成为了主角,现场一篇喧嚣、杂乱,人去场空后,留下的是满地的垃圾,对当地的环境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的过渡开发,虽然能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但其负面影响亦不容忽视。保护与开发,这两者是唇齿相依、相互依存的关系。民族文化资源具有双重价值——存在价值与经济价值。“存在价值是源,经济价值是流,存在价值越大,潜在的经济价值就越大,所转化的经济效益也就越大。”[7]开发者们应当重视存在价值与经济价值这两者的关系,在麽教文化进行开发时,必须以保护其存在价值为前提,否则将会导致破坏性的开发。

(五)加大资金投入

资金对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到民族文化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大到民族文化的对外宣传,没有资金的支持,这些工作都难以正常、有序地进行,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的少数民族地区。因此,加大资金的投入,是开展麽教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要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时国轻.《壮族麽教初探》[J],《广西民族研究》,2006,(1):83-93

[2]覃乃昌.《布洛陀文化体系述论》[J],《广西民族研究》,2003,(3):65-72

[3]黄桂秋.《麽文化与当代壮族社会》[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0(2):23-28

[4]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J].北京社会科学,1986,(2)

[5]黄桂秋.《壮族布麼的组织结构及传承方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0卷第1期,2009年1月

[6]蒋庆.《追求人类社会最高理想——中和之魅:蒋庆先生谈儒家的宗教性》,http://www.confucius2000.com/confucius/zglrshdzglxzhzmjqtzj.htm

[7]何星亮.《关于保护和开发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若干问题》[J],载《民族学通讯》第138期,2003年8月

[8]克拉克·威斯勒.《人与文化》[M],钱岗南,傅志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P166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壮族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Cat’s book》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壮族山歌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