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骁虎
摘 要: 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新的机遇与可能性的同时,不断带来新问题与新挑战。如何在保证社会大发展的前提下保障每一个生命的权益,如何在充分尊重每一个个体生命的权益的基础上使世界更美好,是一个关乎人类及自然命运的课题。
关键词: 发展 代价 双面性
时间和空间把一切事物紧密编织成了一个普遍联系的大生命整体(即世界);通过时间的普遍联系与前后相贯,世界中包括人类在内的每一个个体都是这不可分割的大生命整体(世界)的一个“细胞”,所以,人类若想长久而幸福地存在,就必须在平等尊重其他一切个体的利益与基本权益的框架内,自觉而合理地约束自己的发展方式,自觉为人自己的一切行为圈定合理的界限,只有人与世界、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其他个体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相互扶持、共同发展;只有全体人都做到这种自觉,在合理界限内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才能够推动整个世界和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的代价
发展具有双面性。综观历史发展的进程,在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比如,人文精神丧失,自然资源不断耗尽,人异化。
在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的最初任务是:破除宗教迷信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使人认识到人的价值、人的自由和尊严。在今天资本的推动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明创新层出不穷,科学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快捷、方便。
但是,大多数人忽视了一点:科技自身已经严重异化,已经成了资本不断增值自身的最有力工具,为人类的眼前利益服务而绝非负责任地为这一星球的一切生命造福。被资本异化后的科技在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耗尽自然资源。
在自然资源、环境问题上,人把自然理解为自然物,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为人与对象的关系,认为自然存在的意义就是在于被人利用,自然的存在就是为了“我”而存在。人已经遗忘了未受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纯粹自然,才是正常的自然。在发展的同时,毁灭性地开采自然资源,生产过程特别是工业生产对自然界造成的污染,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二、发展的含义
人类要想发展,并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提升幸福指数,就要真正认知发展的含义。发展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不仅是经济的增长,而且是制度与社会伦理的发展,更是社会在多方面、多领域的改善过程;是国家自主性与安全的增强,是民族文化自主性的弘扬,是某些自发性地被认可及其与理性的融合;不仅是物和组织建制的“现代化”,而且是人本身的“现代化”。是公民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及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保证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维护良性生态环境这些做法的确立、巩固和改进;是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民主、平等、公正、宽容、自由、藐视暴力而尊重协商和正义等现代价值更多、更真实地被尊崇和获得实现的过程。
可持续发展包括“需要”和“限制”两个概念。“需要”概念包括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三个方面的基本权利;“限制”概念强调的是对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即“能够做的不一定是应当做的。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发展”是一种有自觉目的和意志的自觉活动,具有价值性。可以对发展进行价值性的评价和审视。
要真正回归自然,就必须消除人的一切痕迹,把人的痕迹在观念上终结,即人的思想上不要总是考虑如何征服自然,应该多思考如何与自然和平共处,不要把人当成自然的中心,应把人自己当成自然界中众多生命形式中的一员。
人还必须把自然中人的痕迹在实践上终结。必须努力消除人类活动对自然产生的影响,消除人类工业生产对自然界造成的污染,终结人类破坏自然生物的一切负面行为,并在实践中努力恢复自然环境,保护珍稀物种。
三、关于发展的几种观点
经济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把经济增长率看做衡量发展的尺度,把经济增长与文化价值进行割裂。
用高速度化解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以全局的失衡换取局部的发展,注重眼前利益。
社会发展观认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均衡的,发展是整体的、综合的和内生的,提出人在发展中的地位问题。
联合国的第二个十年发展计划指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所有人民能更好地生活提供日益增多的机会,其实质就是对收入和财富实行更平等的分配,提高社会公正和生产的效率。
联合国第二个发展十年战略指出:发展的最终目标必须是为了使个人的福利持续地得到改进,并使所有人都得到好处。如果不正当的特权、贫富悬殊和社会不正义继续存在下去,就基本目的来说,发展就是失败的。
但是社会发展观的弊端在于:在纯经济理论狭窄框架之中,寻找发展及其他重要的问题的恰当答案,那是没有希望的。所以,单纯的社会发展观还是无法解决社会发展中人的问题,人本发展观应运而生。
人本发展观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地位、价值、尊严和权利,以反对神权;提倡科学,崇尚理性,以反对蒙昧主义;重视现实生活,主张个性解放,以反对来世主义和禁欲主义;歌颂友爱,提倡平等,以反对等级制度。
人本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人为中心的“内源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求:就模式来说,它必须是基于人民的文化本性,从内部形成起来的;就最终结果来说,它必须以满足居民的实际需要为人民服务。社会发展最终目标是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本发展观认为发展动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发展动力是阶级斗争而非和平进步,发展差异是不同发展国家的道路不相同。
发展的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发展的目标不仅在于经济增长和消除贫困,而且应该包括社会平等、政治民主、保护环境和使每个人都得到自由发展。
人本发展观的主要弊端是:容易助长对象性思维,容易助长人类中心主义,人本发展观将自然仅仅当做对象,人类中心主义导致的对自然的肆意破坏招致了自然对于人类的报复,为解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出现了新的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一个经典的定义就是“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中心内容是寻求人类与自然怎样协调相处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方式。即人与世界是一种生存关系,人是存在的看护者,人不是存在的主宰。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可持续发展观仍然存在的问题:
一是可持续性本身具有缺陷,可持续性这一概念本身难以准确量化。
二是生产力要可持续发展必然会耗尽资源;相反,生态调节的可持续性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资源必将限制生产力的生产资料来源,进而限制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二者之间存在矛盾与博弈。
在科技、生产、经济和社会都大力发展的今天,发展和人的幸福感并不对等。解决发展问题的关键:必须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
人与自然“共在”是一种理想追求。
人与人“共处”理念意味着,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面对发展困境和危机,必须形成一种体现自由、平等、公正精神和友爱和谐的人际互动。
人和自身的全面发展体现在:人的精神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和谐共处作为正义原则有三点内容:任何行为都要保证权利和义务的分配成正比;结果要有利于社会和人的基本利益的健康发展;主要手段是通过再分配对社会不公平进行调节。
旧哲学往往把幸福看成是纯粹精神领域的获得,要么是肉体的直观感受,而都没有重视,人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创造和感受幸福。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幸福”的诉求是对历史和当今社会的一切奴役、剥削和异化的批判。他认为所谓幸福就是人们摆脱异化劳动束缚和宗教精神的枷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从而达到自身全面发展的和谐状态。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才能创造和感受幸福。只有完全冲破人类以金钱和享乐为幸福的扭曲和片面的追求,人才能真正在现实的感性活动中相对自由地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幸福需要人类的奉献和回馈。人的“社会本质”要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本质”决定了个人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幸福是人的内在尺度和外在对象相符合状态,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辩证统一。如果人类只是索取社会的幸福,而没有回馈,那么这样的社会幸福必定是有限和空洞的。
今天,当人们面对社会结构转型,市场经济发展、金融危机、恐怖主义威胁、精神家园安顿等问题时,“什么是发展、什么是幸福”这一问题凸显了出来。我们在思考发展问题时,必须辩证地认识发展本身的两面性、发展与人类幸福的辩证关系,使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行为符合道德标准与世界整体利益,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德行,实现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健康和谐发展,使人和自然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著.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3]马克思,著.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
[4]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