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昱
摘 要: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佛塔也随之经历了中国本土化的过程,融合了大量中国古代建筑元素,并发展演变为中国古代建筑中重要类型之一。房山佛塔历史悠久,其数量和形制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本文通过对房山佛塔的研究、分析及整理,让读者进一步了解房山佛塔的起源及发展分布特点。
关键词: 房山佛塔 形制 分类研究
佛塔是佛教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房山地处北京西部山区,是当地佛教文化发展和传播的主要地域,拥有100多座佛塔,占北京古塔数量的一半强。房山佛塔年代久远,有完整的历史连接性和阶段性特征。梳理房山佛塔的形成与变迁,研究其形制特征,对于研究房山佛塔有重要意义。
一、房山佛塔的形成与变迁
塔是一种有着特定形式和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起源于印度,最初建塔是为埋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舍利用的建筑,原是印度梵文Stupa(窣堵波)的音译。佛塔最早是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和各种法物等高耸型的点式佛教建筑[1]。
塔于公元一世纪随佛教传入中国,由于佛教与塔的历史渊源,有见塔如见佛的传统,即佛塔为佛教徒顶礼膜拜的对象。隋唐时期,佛塔作为佛教最为形象化的实物体现,许多佛塔刻有建塔碑记﹑圣像﹑佛经等以弘扬佛法。
东汉永平年间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房山佛塔的兴建与佛教在北京地区的发展密不可分。隋唐时期,伴随着幽州地区佛教的迅速传播和佛教寺院的大量新建,佛塔也开始大量出现[2]。隋大业间,静琬在石经山刻造石经,得到隋炀帝皇后萧氏及其弟的大力赞助,因此云居寺创建。唐开元天宝年间,石经山刻造石经事业得到唐代统治者的认可和支持。唐玄宗之妹金仙长公主嘉叹静琬师徒的事迹,给予房山刻经大力资助。除皇亲贵戚外,唐代幽州地方势力及百姓也崇信佛法,并助刻佛经。房山开始出现佛塔,并留存至今,成为房山佛教发展的最好见证[3]。
在统治阶级崇佛政策的推动下,辽金时期,北京作为诸王朝的统治中心,佛教日益盛行。辽中后期,云居寺增建大量佛寺建筑,刻经事业达到新高潮。金代后,云居寺石经续刻仍缓慢持续。元代云居寺刻经得到元朝政府支持。明清时期,房山石经刻造虽基本停止,但云居寺仍得到统治高层的关注与支持。云居寺因千年刻经成为华北佛教重地和京郊著名禅林,寺内及周边兴建众多以舍利塔和出家僧尼墓塔为主的佛塔。
二、房山佛塔分类研究
在佛教传入中国的窣堵坡与中式楼阁结合后,经历了唐至明清各朝发展,并与临近区域建筑体系相互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塔系。房山佛塔从结构形式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1.密檐式塔:中国佛家思想创新之结晶
密檐式塔始于东汉或南北朝时期,盛于隋、唐,成熟于辽、金,它是一种由楼阁式塔演变而来的新式砖石结构佛塔,且全塔包括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砖造楼阁式塔是用砖依照木结构样式在塔的外表做出每层的出檐、梁、柱、墙体与门窗,塔内的砖造楼梯或木楼梯可登各层上下。但这种砖塔在外形上逐渐起了变化,塔身的最下层很高,以上各层的层高却特别小,塔檐紧密相接,因此得名。檐与檐之间不设门。而且塔身越往上收缩越急,形成了富有弹性的外轮廓线条。密檐式塔由于多为实心,因此将佛像雕塑在塔身外侧。
房山现存佛塔中,密檐式塔的数量最多,多为四角形、六角形和八角形,可见于各时期佛塔。其中唐代佛塔大多为密檐塔,如景云塔、太极塔、开元五年塔、开元十五年塔、金仙公主塔、张坊下寺塔;辽代的密檐塔数量也很多,如琬公塔、五级密檐灵塔、压经塔、南塔、玉皇塔、老虎塔、照塔、鞭塔;金代的严行大德灵塔、于庄塔为密檐塔;元代的应公长老寿塔、龄公和尚塔、白水寺和尚塔;明代佛塔中姚广孝墓塔、周吉祥塔、豆各庄塔属于密檐塔;清代有同源隐迹塔、普公如江灵塔、玉公性亮灵塔、慈光住公灵塔、慈寿塔、黑龙关和尚东塔[4]。
2.楼阁式塔:佛教思想嫁接的产物
楼阁式塔是印度窣堵波和中国传统楼观建筑融合后产生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楼阁式塔。这种塔的每层间距较大,一眼望去像一座高层楼阁,多用木、石、砖、铁、铜、琉璃等材料建造。楼阁式塔是汉民族特有的佛塔建筑样式。每层均有门、窗、立柱、额枋和斗拱,内有楼梯、楼板,外有门窗与柱子等。塔内一般供奉佛像,也设有楼梯,可攀登远眺,塔身的层数与塔内的楼层通常一致。
此类塔多见于长江以南,北方较少。房山现存楼阁式塔数量较少,仅有良乡多宝佛塔、天开塔、铃铛塔。其中,位于房山区良乡镇的良乡多宝佛塔为现存楼阁式塔中最高的一座,隋建,俗称昊天塔。但现存良乡塔建于辽咸雍四年,平面八角形,为一座五层楼阁式空心砖塔,高约36米,兼有军事瞭望作用[5]。塔身各层四面开拱券门,其他四面设假窗。塔刹为砖砌僧帽形式,由莲瓣、相轮和覆钵等构件组成。塔内设中心柱,沿中心柱有回廊,各层间有爬梯。塔身有十个瞭望孔数,须弥座上浮雕动物和人物故事等。塔底座束腰部分开壸门,门内及门之间雕刻有花卉、兽头等精美图案。
位于房山区青龙湖镇的谷积山铃铛塔是明代的楼阁式塔,通高13米,为八角形九层楼阁式汉白玉石塔。各层四面开劵门,叠涩檐。塔内各层有回廊和爬梯上下连通。因风吹塔角铜铃悦耳动听,故称“铃铛塔”。
3.覆钵式塔:佛教思想融合的体现
覆钵式塔又称喇嘛塔,元代后兴起,主要流传于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区。它由四部分组成,从下向上分别是:基座、塔身、相轮、塔刹。覆钵式塔的特征非常明显,一个高大基座上安置一个巨大的圆形塔肚,其上竖立一根长长的塔顶。塔顶上刻有许多圆轮,再安置华盖和仰月宝珠。因其形状像瓶子,俗称为“宝瓶式塔”。梁思成先生认为瓶形塔之出现,为元明清时期“佛塔建筑一新献,而在此数百年间,各时期亦各有显著之特征。元、明之塔座,用双层须弥座,塔肚肥圆,十三天硕大,而清塔则须弥座化为单层,塔肚渐趋廋直,饰以眼光门,十三天廋直如柱,其形制变化殊甚焉”[5]。
房山佛塔中覆钵式塔数量较多,大部分建于明清时期,多为僧人墓塔,分为石塔和砖塔两种,由须弥座、覆钵状塔身、十三相轮、华盖和塔刹组成,塔身常嵌有塔铭。如怡公和尚灵塔、谷积山东塔、上方山塔院的雪凭泉公和尚灵塔、恩公和尚塔、修道禅师灵塔、大和禅师灵塔、月公禅师灵塔、玉公禅师灵塔、冲宸科公禅师塔、圆通禅师塔、了尘和尚塔、十方普同塔、浩如泉公灵塔等,云居寺北塔和双泉沟和尚塔除外[6]。
4.花塔:佛教华严宗的莲花藏世界
花塔又称华塔,是造型独特的佛塔。此类塔出现在唐末,盛行于宋辽金时期,到元代基本绝迹。主流花塔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亭阁式或密檐式塔身,上部有圆锥形塔冠,塔冠表面密布各种精细的浮雕,多为莲花瓣、佛龛、佛像、菩萨和神兽等佛教题材,表现了佛教华严宗的莲花藏世界。花塔有单层和多层的。由于建筑和装饰工艺十分复杂,花塔存世量很少,国内现存花塔(包括遗址)有15座左右,均在黄河以北地区,每座的造型都独具一格。其主要特征是在塔身上半部装饰繁复的花饰,好像一个巨大的花束,其造型可能是从装饰亭阁式塔的顶部和楼阁式、密檐式塔的塔身发展而来[7]。
位于房山区河北镇的万佛堂花塔,建于辽代,砖雕精美,是中国现存准确年代最早的花塔。塔坐北朝南,平面八角形,砖砌,通高约20米。花塔下部为高大的八角形须弥座,高5米。中部塔身南面设拱券门,可入塔,其余各面交错为假券门和直棂窗,门楣门侧及窗周围均有。内有汉白玉残石佛像1尊。上部为圆锥体,下大上小,由自上而下的七层小龛围绕塔身,全塔共104个佛龛。龛内为文殊、普贤菩萨,龛下部雕刻狮、象。塔身上曾发现咸雍六年、寿昌七年题记。
中国现存塔2000多座,现北京地区保存佛塔300座。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房山区佛塔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广泛分布在韩村河镇、大石窝镇、史家营乡、青龙湖镇、周口店镇、张坊镇、燕山地区、佛子庄乡、窦店镇、河北镇、良乡镇、长沟镇12个乡镇内。其中,韩村河镇和大石窝镇佛塔分布较集中,有佛塔77座,占房山佛塔总数的68.75%。这与隋唐时上方山、云居寺是北京地区佛教圣地有直接关系[8]。
三、房山佛塔的特点
房山区佛塔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佛塔数量众多。房山区现存唐代、辽代、金代、元代、明代、清代和年代不详的佛塔共112座,是北京地区现存佛塔数量最多的区县。二是建造持续时间长,发展历史绵长。房山佛塔兴起于隋唐,发展、繁丽于辽金时期,元明清时期仍不断重建、修葺或兴建。悠久的房山佛塔史,见证了房山乃至北京地区佛教兴起、发展、繁荣及衰落的整个过程[9]。三是佛塔形制种类多样。从建筑材料上分,有木塔、砖塔、石塔等;从塔的造型看,有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等;从构造形态看,有密檐式、楼阁式、覆钵式、花塔等;从佛教教义上讲,有生身舍利塔、法身舍利塔。
四、结语
房山佛塔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形制独具特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反映了房山历史上佛教的兴盛,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既是古代房山建筑艺术的载体,又是房山佛教历史发展的最好见证,展现了房山地域文化深厚而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赵佳琛,曹蕾.房山古塔.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12.
[2]薛增起,薛楠.北京的塔.北京出版社,2003,4.
[3]汪建民,侯伟.北京的古塔.学苑出版社,2003,9.
[4]戴孝军.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山东大学,2014,5.
[5]沈雅童.佛教思想史视域下的中国佛塔类型研究.山东大学,2012,1.
[6]宋树恢.中国现存古塔的分布及鉴赏.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7]王雪芹.浅析中国古塔建筑艺术.大众文艺,2010,12(25).
[8]杨卫波.解读中国古塔建筑文化元素.湖北工业大学,2009,5.
[9]潘洌.浅探中国古塔文化及其应用.重庆建筑,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