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的检查方法及与体温异常相关的疾病

2016-05-14 14:34刘凤奎宋恩来
中国社区医师 2016年5期
关键词:热型疟原虫败血症

刘凤奎 宋恩来

体温是人体生命体征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的功能状态。人体的生理活动中会产生许多热量,透过体表散发到体外。通过产热和散热平衡,人体便能保持体温于正常状态

[基础知识]

正常体温及相关影响因素

正常体温是人为划分的,口腔温度(舌下测量)136.3~37.2℃,直肠温度36.5~37.7℃,腋窝温度36.0~37.0℃。需要指出的是,有很多因素可使体温与正常体温范围有所偏离,但仍属于正常体温。

季节变化 炎夏与严冬的腋温,可分别偏高与偏低。

昼夜波动 正常人体温上午比下午低,夜间比白天低,清晨2:00-6:00时最低,午后14:00-18:00较高,在24h内呈周期性变化。

进餐前后 进餐后,一方面因热食可使口温升高,同时,食后体内代谢增高,产热增加,所以体温可暂时增高。

运动与情绪波动 剧烈的运动、情绪激动等,因体内产热剧增,体温也可暂时升高,甚至可达38℃。

年龄差异 年轻人体温一般偏高,老年人较低。这种差异可能与代谢率高低和活动多少有关。

性别 同年龄段、同体形的女性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

基础体温 各人不尽相同。尤其是基础体温偏低的人,如病前≤36.5℃,病后如达37.0~37.2℃时,也应认为是低热。

[异常体温与相关疾病]

高体温的热度、热型与相关疾病

热度与疾病 ①<38℃:低热,多见于病情较轻者,慢性病患者或功能性发热者。②38.1~39℃:中热,大部分疾病伴发热时,体温多在此范围。③39.1~40.5℃:高热,多见于急重症患者。④>40.5℃:超高热,可见于乙型脑炎、脓毒败血症、伤寒(重症)、中暑及中枢性高热等。

注意 临床上不应以热度来衡量疾病的轻重,在某种意义上热度的高低反映了机体的防御应急能力。但热度过高可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体温>40.5℃时,往往提示患者病情严重,应积极采取措施,以避免高热对组织造成的损伤。

热型与疾病 发热有明显的热型特点,但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热型特点,其本质和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人认为,各种热型的发生取决于各器官组织内感受器的特点。因为各器官组织的感受器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发热反应的骤缓、高低和持续时间均小一致。

稽留热患者体温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升高至>39℃,然后停留在高热水平数天或数周,且在高热期间一天内体温波动≤1℃(见图1):稽留热应想到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羌虫病等极期,也见于A族链球菌性咽峡炎、蜂窝织炎以及斑疹伤寒等。

弛张热

体温高低不一,昼夜之间体温波动范围较大(常>1℃),但最低体温仍在正常水平以上(见图2),他张热应想到败血症、脓毒血症、怖脓肿、严重的肺结核等。

间歇热 体温突然上升后持续几小时又突然下降至正常,以后间隔数小时或1~2d又突然升高,持续几小时后又突然下降,如此反复发作(见图3)。间歇热应想到疟疾、局灶性化脓性感染、结核以及某些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等。

双峰热 高热曲线一天内有2次波动,部分患者发热几天后体温恢复正常,但1~3d后再次升高,形成双峰,称之为双峰热(见图4)。双峰热应想到粟粒型肺结核、恶性疟疾、黑热病、大肠杆菌败血症等。

不规则热 热型不规则、时高时低(见图5),并不显示上述几种热型。不规则热应想到流行性感冒、肺结核、渗出性胸膜炎、不典型疟疾、风湿热、恶性肿瘤或用药干扰(如退热剂、激素)使热型不规则。

颠倒热 早晨或上午发热,下午或傍晚退热,这与一般的发热规律相反,称为颠倒热。临床常见于持久性败血症、绿脓杆菌性肺炎,偶可见于肺结核患者。颠倒热也有的白天不发热而夜间发热,如丝虫病。

周期热 体温在数小时内上升至高峰,然后呈稽留热型,待数日后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间歇一段时间后体温又再度上升。周期热应想到淋巴瘤、布氏杆菌病、回归热、脑膜炎等。

提示 笔者曾总结长程发热311例,从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感染性疾病依次表现为不规则热、弛张热、间歇热、稽留热。而风湿性疾病则主要表现为不规则热和间歇热;肿瘤性疾病除表现不规则热,也有周期热。同时应注意,有些情况会影响热型曲线,比如不适当的治疗,如抗生素的滥用。假如一有发热,或只有轻微咽痛、咳嗽症状就用抗生素、退热药,或用激素等,就会掩盖典型的热型曲线,从而影响对疾病诊断。又如,在疾病过程中,出现合并症、夹杂症,或二重感染的情况,也使我们看不出典型热型。

高体温相关疾病举例

疟疾 疟疾是疟原虫引起的,引起人类疟疾的原虫有4种:①间日疟原虫(引起间日疟,48h发作1次);②卵形疟原虫(引起间日疟,48h发作1次);③三日疟原虫(引起三日疟,72h发作1次);④恶性疟原虫(引起恶性疟,每48h发作1次或呈弛张热)。

当临床遇到高热者的热型图为每隔1d或2d有规律的曲线、发抖者应想到疟疾,尤其是蚊虫孳生的季节,或从热带(如非洲)来的患者更应注意是否患了疟疾,为明确诊断应化验血找疟原虫。

中暑 患者高热不退或伴有意识改变,结合病史,若患者在高温环境工作、散热不好、防暑措施不到位等,应想到中暑的发生。

淋巴瘤 发热病程长,周期性发热。这种患者由于体温有周期性升高和周期降至正常,易引起漏误诊。常常以为治疗有效,出现错误诊断。为明确诊断,应寻找肿大的淋巴结,做穿刺或切取做病理检查,并进一步对病理组织做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

链接 局部温度升高可能的疾病

如盆腔或下腹部炎症性疾患(如阑尾炎、子宫内膜炎、膀胱炎、肛周脓肿等),其肛温高于正常;腋窝或其附近有急性炎症,其患侧腋温可高于健侧;脑膜中动脉出血的患者,有时其患侧腋温也可高于健侧。体温过低与相关疾病

体温过低程度判断:①轻度:32~35℃;②中度:30~32℃;③重度:<30℃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④死亡温度:23~25℃。

死亡交错:一般发热性疾病在临终前,无论是否解热,其脉率皆出现上升,因此出现脉搏曲线与体温曲线形成交叉现象,称为“死亡交错”。

体温(口温)<36.1℃者,称为常度下体温。常出现于休克、急性大出血、慢性消耗性疾病、年老体弱、严重的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低下、心肌梗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肺部疾患合并水肿、长时间暴露于冷空气或冷水中、某些高热骤退之后以及使用强烈的退热药之后等。

专家结语

本文仅讲解了关于测体温的基础知识,并简要介绍了与异常体温相关的疾病。实际上,体温异常相关疾病的诊断是非常错综复杂的,很考验临床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经验。对于基层医生来说,接诊的异常体温患者中绝大多数是发热患者,接诊此类患者时务必要清楚以下几个问题:①患者体温是多少;②发热时间长短;③发热的规律;④有哪些伴随症状、体征;⑤做了哪些检查,其结果如何,有哪些阳性的异常检查结果;⑥用了哪些药物或进行了哪些治疗处理,其治疗效果如何等。而不是盲目见发热就退热,造成掩盖病情甚至延误病情的后果。

猜你喜欢
热型疟原虫败血症
铝制罐头自热型瓦罐汤包装设计
生物标志物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以败血症为主症禽病的鉴别诊断
研究揭示疟原虫对青蒿素的耐药性机理
疟原虫可“潜伏”血液数月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河南省首例输入性诺氏疟的诊断和分析
类人猴疟原虫:另一种可能感染人类的灵长类疟疾病原
早发型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比较
“开四关”为主针刺治疗肺经风热型寻常痤疮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