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青玲
摘要 教学模式是把教学内容传递给人才的主要途径与渠道。针对当前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本文根据作者多年流体力学的教学经验,结合调查研究,以《流体力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为例,探讨了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认为从传统化、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多途径、多形式的教学模式是提高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的切实保证。
关键词 专业基础课 教学模式 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001-03
专业基础课是在学生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根据专业需要,把有关知识向深度拓展,从而为学习专业课和从事专业工作提供理论和技术准备。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的学习,影响学生的认知水平、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进一步限制了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创新的能力,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从而严重影响了毕业生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
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取决于两方面: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其中,教学模式是把教学内容传递给人才的主要途径与渠道,主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在专业基础课中涉及的学科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复杂,如何提高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
为此,本文根据多年的《流体力学》教学经验、结合调查研究,以《流体力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为例,探讨了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
一、研究方法、思路
1.研究的方法
为了弄清当前《流体力学》教学模式的弊端,首先对已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调研,了解流体力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对《流体力学》在教学方面的建议。然后,根据建议对《流体力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实施;最后,调研改革后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2.调查问卷的指标体系
调查问卷设立了四个指标:(1)教学内容;(2)教学方法;(3)教学手段;(4)考核方式。其中,教学内容的调查是从《流体力学》中一些公式的来历、运用出发,目的是弄清学生对流体力学教学内容的理解情况,教学内容是否纳入了有关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和新动态,是否与实际需要紧密结合。教学方法的调查是学生上课时的态度、课堂气氛等内容,目的是弄清当前的教学方法是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手段的调查是根据学生的试验和实践成绩及对生活中流体力学应用实例的认识进行的,目的是弄清当前的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考核方式的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卷面分数、实践与实验成绩、创新能力,目的是弄清当前的考核方式能否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1.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
从图中可看出,影响《流体力学》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与实验环节,分别为30%、22.5%、24%、20.6%,这几种因素可以分别归属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因此,《流体力学》的教学效果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的改革而提高。
2.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①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基础不扎实、内源性的学习动力不足是影响《流体力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针对学生基础不扎实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课题组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提高:首先从基础课的教学着手。教学内容上多介绍一些基础课的应用例子,要纳入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认识到基础课的重要性,狠抓学生的学习成绩,夯实基础。其次,专业基础课老师上课时用到相关的基础内容时,要求学生提前复习相关的基础课内容,并在上课时和学生一起复习巩固此部分基础知识,加深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的理解,使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密切联系在一起。
针对学生学习对待专业基础课的态度不积极、缺少内源性的学习动力的问题,专业基础课教师在教授专业基础课时,教学内容要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内容,将枯燥的专业基础知识及时与反映本学科领域有关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和新动态联系起来,始终保持与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的同步增长,避免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脱节;强调专业基础课在本专业的专业课学习、研究生招生考试等方面的重要性,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学好专业基础课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关注本专业的发展动向,发现专业基础课在生活中、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改革的具体做法是:上课前,老师给学生布置收集本节课的应用实例、复习本节课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理论,比如介绍“作用于平面的液体压力”一节的内容时,给学生布置复习“静面矩”“惯性矩”等基础知识。与此同时,教师也查阅文献收集实例,并积极开展相关实验。例如,用吸管和塑料瓶做虹吸演示,印证专业基础课理论,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内容也通过工程实例与专业的发展联系起来,拓展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课的关系,使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与作用。例如,在介绍《流体力学》中沿程阻力与局部阻力部分内容时,可以举出其在《流体输配管网》《暖通空调》等专业课程设计时的应用。
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传统“技术性”的教学方法以老师、课本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在不同程度上压抑或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学方法的改革应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参与作用,教师处于辅助地位,在教学中起指导作用。
在《流体力学》教学中,主要采用了“研讨式”和“互评式”的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方法是讲完某一知识点之后,设计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进行讨论,比如,学习了恒定总流的能量方程后,组织讨论“水从高处往低处流”的问题,由于学生群体的年龄层正是处在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十分旺盛的阶段,因此讨论比较激烈,既能够了解本节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互评式”的教学方法中,采用作业互批互评或对某个同学的作业进行分析、点评,让学生主动认识到常犯的错误,加深印象,同时在学生中形成比较、竞争的局面,共同增进知识。
③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实践
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动手能力差的原因之一是教学手段不能与时俱进。当前的学生以“90后”为主,他们生活在网络时代,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喜欢自主展示思想,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摸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不喜欢只依赖课本和板书的教学手段。为此,加强了实践教学、注重多媒体在教学手段的应用。例如,为了提高学生对“卡门涡街”的理解,带领学生科技馆参观,使学生切实认识到流体力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多媒体图片进行展示,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更易理解和吸收。在课外,通过网上答疑、作业展示等增加沟通渠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④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目前,大多采用教考合一的考试模式,内容僵化,期末卷面分数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成绩。这种方式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情况,不利于提高教风、改善学风、提高教学效果。
为此,对《流体力学》的成绩考核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改革,在试题内容上,去掉了死记硬背的内容,如名词解释等,紧贴实践,形式灵活多变;由于授课过程中采用了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讨论”“互批”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的成绩不仅仅是卷面分数,应该把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作业情况作为期末成绩的组成部分。
3.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的结果
教学模式改革前后的教学效果如表1。
从表1中看出,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提高了学生在专业基础课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2)提高了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的。学生收集与专业基础知识有关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和新动态,能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运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明白为什么学习;教师收集资料能够跟上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为授课内容注入新鲜内容。
(3)增加实验和实践的比例,加强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实践的联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实验及实践成绩的提高并不显著,主要原因是经费不足、实验设备没有改进,教学环节没有完全与新的教学模式相匹配,综合结果,影响了学生的实验和实践成绩,这也是教学模式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三、结论
教学模式是把教学内容传递给人才的主要途径与渠道,应该与时俱进,进行改革与创新,从传统化、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多途径、多形式的教学模式是提高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的切实保证。
(责任编辑 曾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