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莹
摘 要 网络群体事件是指能够引起网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庞大的网络群体悄然形成,一系列网络群体事件也随之产生,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章以古斯塔夫·勒庞的群体心理观点为基础,以FB表情包大战为例,探究网络群体的特点和网络群体事件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乌合之众;网络群体事件;FB表情包大战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05-0091-02
据CNNIC统计,截至2015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1]。网络生活空间造就了庞大的网络群体,每个网民皆是虚拟空间下认真的生活者。在此背景下,网络群体事件时有发生且影响巨大,线上言论的影响已延伸至个人的现实生活。网络群体事件究竟是理性舆论诉求的表现,还是群体心理作祟下的无理取闹?网络群体事件影响的利弊该如何评价?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 FB表情包大战事件回顾
FB表情包大战始于黄安的一条举报台湾艺人周子瑜台独言论的微博,随后引发一系列连锁效应:安徽卫视取消周子瑜春晚演出;周子瑜就其台独言论发表道歉;明星林更新在Facebook上嘲讽其道歉有背稿嫌疑,引发台湾网友围攻林更新Facebook,大陆网友由此发动FB表情包首次战役;随后,拥有多场“圣战”经验的“帝吧”在1月20日晚有组织地翻墙攻入部分台媒Facebook,表情包大战正式开战。因大战中网友利用表情包作战,且战场发生在Facebook,故称为“FB表情包大战”。
2 FB表情包大战下网络群体的众生相
勒庞认为,聚集成群的人,他们有意识人格会被无意识人格所取代,在传染和暗示作用下,其思想和感情会被同化,并转化为非理性行动。智慧个体最终变成无良暴民。在网络生活空间中,网络群体也具有“乌合之众”的某些特征。
2.1 冲动且易变,急躁并偏执
勒庞认为,群体行为因不受大脑控制而呈现出冲动、易变、急躁和偏执的特征。在网络生活空间中,传播者鱼龙混杂,信息混淆杂乱,网络群体易受其影响,偏执信任某一观点,常常未经大脑理性思考便盲目采取行动。
FB表情包大战中,众多网民并不知事件始末,在一腔热血的爱国情怀下便盲目跟风,冲动加入战争。在战场之上亦出现相爱相杀的有趣局面,前一秒还是分外眼红的“仇人”,后一秒画风突变,成为了交流电视剧观感的“好丽友”。由此彰显出其易变的特征。
2.2 易受暗示,轻信谣言
相对于现实群体,网络群体更易受暗示影响,轻信谣言。一方面,微博等新媒体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导致谣言大面积地快速传播;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互动性使受众对其传播的信息深信不疑,进而采取不理智行为。
在此次大战中,台媒三立新闻造谣声称挪威和瑞典支持台独。不少网民在此暗示下,轻信谣言,攻占挪威和瑞典驻华官方微博,最终致使官方正式发声,坚持一个中国立场。
2.3 极端的道德信仰
勒庞认为,群体具有道德净化作用,即在群体中个人可以抛弃一己私利,做出不计名利的行为。其中,以爱国名义发起的号召对群体的影响最大,会使其产生慷慨献身的举动。
群体的道德净化作用在此次FB表情包大战中也有所体现。本次网络群体事件因艺人的台独言论而起,艺人的台独态度引发国民不满,激起网络群体的爱国情怀,表情包大战一触即发。
2.4 意见领袖“功不可没”
勒庞认为,名望是说服群众的基本因素,享有名望的领袖会受到人们不自觉的模仿,人们欣然接受其情感或思想。在网络生活空间中,网络红人比比皆是,其举止和言论会对粉丝产生重大影响。细微事件经过网络领袖的号召和粉丝的跟风行动,往往会转变成具有轰动效应的网络群体事件。
此次FB表情包大战的起源是黄安的微博,随之林更新和罗志祥接连发声,明星效应导致粉丝纷纷响应,进而引发大战。
3 “战后”反思
尽管FB表情包大战是一场有组织的网络群体事件,在“帝吧”带领下,兵分各路带图组战,制定规则限制谩骂行为,最终取得硕果:挪威和瑞典等官方媒体纷纷发声;两岸网友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文化交流。但此次网络群体事件也免不了乌合之众之嫌。
一方面,从作战过程来看,不少网友虽未口出不逊,但却“图出不逊”,不少表情包较为恶俗,集体刷屏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从战争后续来看,网络称赞之声不绝于耳,一旦有质疑或批评便会对其进行抨击,贴上不爱国的标签;更有误导未成年人之嫌,使未成年人认为此番作为是正义的爱国行动。
大战已过,但反思尚存,是什么导致类似网络群体事件屡屡发生?笔者认为,除了“乌合之众们”的“先天基因”外,制度因素也是原因之一。
因此,为了营造良好网络舆论环境,首先,应完善网络法规,填补网络监管漏洞,通过法律引导受众理性思考和理智行动;其次,应尽快搭建顺畅的自由对话平台,使网民不再仅仅依靠官方给予的有限信息了解外面的世界,只有沟通才能消除误会,加深彼此了解,避免网络群体的盲目跟风行为。唯有如此,方可减少类似事件发生,培养理性网络
群体。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15-1-22).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601/t20160122_53283.htm.
[2]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3]刘佳磊.从《乌合之众》看网络群体和网络群体性事件[J].中外企业家,2013(17):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