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清史档案探究洋务运动发生的外部因素

2016-05-14 14:39赵国伟
北京档案 2016年5期
关键词:赫德洋务运动清政府

赵国伟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了清朝皇帝的大量上谕,对于研究清朝历史提供了有力的第一手资料。本文中的三篇上谕都是关于洋务运动的,这三篇上谕各有特点。第一篇上谕是“军机大臣字寄”,属于“寄信谕旨”,其中一句“各省将军督抚府尹等一体查照”,说明发文对象是“各省将军督抚府尹”。这篇上谕的主要内容是咸丰皇帝命令恭亲王奕为英国人李泰国发放执照。李泰国是中国海关第一任总税务司,咸丰皇帝下令李泰国帮办税务并要求各省提供便利,可见在办理洋务上清政府对洋人的倚重。第二篇和第三篇上谕的内容都是关于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其中第二篇是“寄信谕旨”而且是“密寄”,第三篇则是“内阁奉上谕”,是广而告之的内容。这两篇上谕中都具体列出了办理洋务的内容,包括从八旗子弟中选人学习外国语言文字、收取关税等。通过这些珍贵的历史档案,可以看出洋务运动发生的内外部因素以及发展过程。

洋务运动是中华民族面对外来压迫下的改革自强运动。近年来,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越来越为史家所重视。清廷中的奕、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代表人物作为内部因素的作用,往往被研究者所关注。但是洋务运动发生的外部因素,相关研究较少,一般容易被忽视。

鸦片战争以来,古老的大清帝国已被牢牢地绑在世界历史前进的车轮上,世界上发生的重大变故无不影响着它的命运走向。在这片国土上所发生的种种事件与更为宏大的世界历史潮流,以及当时各国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利益调整有着密切关系。

洋务运动发生时的各国列强

洋务运动的兴起,主要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也就是1860年之后,当时清政府内的改革派深感于中国的落后局面,试图通过自强的方式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分析洋务运动的外部因素,首先就要看当时各国列强都在做什么、想什么。

当时在中国享有最大利益、独占中国贸易额大半的英国,希望尽可能地与中国商务往来,以获取更大的利益。此时的英国政府希望中国政府能够尽量多地开放市场,并且不被其他国家所侵占尤其是独占。这就需要加强对清政府的统治力量,一方面引导其购买大量的英国武器装备以武装清廷,自身得利;另一方面又要帮助清政府平息内乱,建设自己的军事工业。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考虑,英国政府乐见并且乐于帮助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

此时的美国刚刚经历过南北战争,国内外事业百废待兴,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正处于如火如荼的阶段。东亚作为巨大的市场,尤为引其重视,特别是在日本开放之后,美国对于中国市场的兴趣愈加浓厚。利益均沾、机会均等是历届美国政府所奉行的对华政策。作为新兴的大国,当时的美国无力独占中国,更没有力量将中国变成其独占的殖民地,在这种情况之下,确保中国不被某个或某几个国家彻底占领,确保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美国的必然需求。因此在武装清廷,帮助清廷改革的问题上,美国与英国是有共同语言的。

俄国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从中国获得领土利益最大的国家,《天津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俄国从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当时,俄国与英国正在西亚和中亚地区进行疯狂的争夺,暂时无暇顾及中国的改革。

而此时的法国政府忙于经营越南,希望乘机加强其在华的保教地位。普法战争的进行,更加让法国无暇东顾。同时新催生的普鲁士帝国得到了英国和美国的协助,因此在中国问题上,法国与英美两国持基本一致的态度。

纵观当时世界上主要列强国家,要么与英国、美国立场接近,希望中国能够改革图强,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利益;要么与俄国、法国情况相似,因为种种原因无暇顾及中国的事情。这就为洋务运动的开展营造了难得的良好氛围。

外国使臣对洋务运动的推动

鸦片战争以后,各国列强陆续向清政府派出使臣。这些人在中外关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他们既代表本国的利益,又能影响本国政府的决策,既有压迫清政府的一面,又往往能为清政府提出合理的建议。外国使臣们对于中外局势有着清晰的判断,很多人对于推动清政府改革可以说是不遗余力,这其中尤以英美人士居多。

1861年,林肯任命蒲安臣为美国第十三任驻华公使。1862年7月20日,蒲安臣到达北京,成为第一批入驻北京的外国公使之一。此时,美国国务卿西华德提出对华“合作政策”,主要内容包括:支持清政府,帮助镇压太平天国及捻军之乱;维护列强在华特权,开展“公正的”外交活动,以取代“武力外交”;保持各国对华共管的局面,“在条约口岸既不要求也不占领租界”,“永不威胁中华帝国的领土完整。”这些政策,从根本上是为了确保和扩大美国的在华利益,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清政府的统治地位和清帝国的领土主权完整,因此清政府是乐于见到这种局面的。

蒲安臣对于清政府开展近代化的改革持支持态度,他初到北京就规劝恭亲王奕编练一支有战斗力的新军。之所以这么做,表面的理由是增强清政府的军事实力,实则是在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希望通过发挥美国华尔常胜军的作用,获得美国在华事务上更多的发言权。

为进一步规劝清政府进行革新,把持清朝海关近半个世纪的总税务司赫德与英国使馆参赞威妥玛,分别于1865年11月和1866年3月,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递交了《局外旁观论》和《外国新议略论》。这两篇文章的写就,背后是英美两国的极力撮合。事前,英国驻京公使经常在蒲安臣的寓所聚会,商讨对华政策,文章内容也多有英美外交官的参与。

赫德的《局外旁观论》一文,洋洋洒洒4000余字,从中国哲学的虚实之辨之言,引入因时利变的观念。赫德分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弊端,清政府不重视通商、藐视外国人、不遵守条约等问题,强调中国面对的“外情”有三,即边界、传教、贸易。清政府只有履行条约才能赢得和平,只有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才能实现民富国强。“外国所有之方便,民均可学而得。中国原有之好处,可留而遵。外国之方便者不一而足,如水陆舟车、工织器具、寄信电机、银钱式样、军火兵法等,均极为巧妙。国民两沾其益,愿学者皆能学,故日民化。中外来往日多而敦好,外无多事之扰,内有学得之益,故日国兴。”[1]

英国使馆参赞威妥玛在英国公使阿礼国的授意下,一方面迎合清政府中改革派大臣希望改革图强的需要;另一方面尽力维护英国的在华利益,以求在清政府近代化改革过程中多分一杯羹,于是不失时机地献出了《外国新议略论》。该文敦促清政府变法,尽快落实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派遣使臣出国等事宜,说明兴办铁路、电报、采矿、练兵等各事项的好处,力劝清政府应该像海关那样“暂邀外国人相帮”,“借法兴除利弊”,并恫吓说如果不按照这些要求去做就难以避免内忧外患,到那时“中国一日不能保全,各国一日难免代为承保。而使外国代承其责,难免外国代为做主”。[2]

清政府对于《局外旁观论》和《外国新议略论》,虽不尽然赞同,但还是能够认同其中的一些观点,“如中国文治、武备、财用等事之利弊,并借用外国铸钱、造船、军火、兵法各条亦间有谈言微中之时”。因此,清政府要求沿江沿海各省总督巡抚,就如何设法自强,如何设法预防,“悉心妥议”,“务当共体时艰,勿泥成见”。[3]

列强对洋务运动的经费支持

开展洋务运动,最迫切的就是经费,而对当时已经入不敷出的清政府财政而言根本无力支付。要改革,必须有充足的经费支持,当时的清政府要获得经费大多通过征税的方式,并且主要依靠关税。

同治时期,新政的经费十之八九都出自于关税,这与赫德担任总税务司是分不开的。据史料记载,1860年对英法的赔款,除一百三十万两由户部及直隶、广东支付外,其余由各海关税项下提四成摊给。1861年至1864年上海所借的外债六十三万两,1862年及1864年福建所借的外债六十五万两,1857年及1866年广州所借的外债六十二万两,以及左宗棠西征期间的借款,或由关税归还,或由关税担保。

除了依靠关税,清政府还要依靠向外国借款来开展洋务运动。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自筹资金才十余万两,李鸿章不得不向英国怡和洋行借银63万余两,向德国华泰银行借银42万余两,“然后津沽至阎庄一百八十里,始得告成”。[4]又如,芦汉铁路刚开始迟迟不能开工,主要是受制于资金问题,后来没有办法,盛宣怀督办“借洋款二千万两”[5]才得以开工。

近代以来,中国想做什么事情,不想做什么事情,能做成什么事情,不能做成什么事情,无不与当时的国际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纵观19世纪60年代的中外形势,不难看出,列强之间的矛盾为中国的发展营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列强之间为争取对华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鼓励甚至胁迫清政府自强的措施,从客观上促进了洋务运动的产生。蒲安臣、赫德、威妥玛等人的建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清政府的决策,对于洋务运动的产生起到启发和推动的作用。洋务运动的发生既是国内因素推导的结果,也是外部因素演化的结果。

注释及参考文献:

[1][3]宝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4册卷40 [M].北京:中华书局,1979:13-28.

[2]凯瑟琳·F·布鲁纳,约翰·K·费正清,理查德·J·司马富合编.赫德日记:赫德与中国早前近代化[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5:45.

[4]李鸿章.李文忠公全书海军函稿卷3[M],江宁:金陵书局,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28.

[5]本书编委会.清实录第57册[M].北京:中华书局, 1987:156-157.

猜你喜欢
赫德洋务运动清政府
压迫与抗争: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继任者问题新探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搁浅的富国梦——甲午战后清政府主导的第二轮开矿高潮(1895—1899)
关于洋务运动中洋务企业性质的探究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赫德与中日甲午战争
科学技术视域下中国近代化建设探析——以洋务运动为例
罗伯特.赫德的尴尬
浅析晚清政府灭亡的军事经济原因
清政府在西藏用兵驻军及其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