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

2016-05-14 11:37杨仕立
广州文艺 2016年5期
关键词:松口梅州小孩

杨仕立

我的家乡是小乡村,在有千年古镇之称的梅州松口镇。说起松口,从老人口中所知,她建制早于梅州,是客家先民南迁的始居地之一,不仅是客家人移民海外的“第一站”,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印度洋之路第一港”,是昔日粤东商贸重镇,素来有着“自古松口不认州”的盛名。喜爱自己的家乡,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不是因为它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仅因为它是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地方。

家乡的路:村民走出乡村的通道。记忆中,还是幼儿的时候,村民出行极为不方便。一条公路,不仅很窄,路面还是泥土,路的两头连接着雁洋镇和松口镇的镇上。那时,很少有路面是铺水泥的,都是泥土,路况非常不好。一到下雨天,坑坑洼洼,称之为“排骨路”,走路要极为小心;晴天,运输车经过,是尘土飞扬。村民出行到各自然村劳作,小孩上学,主要是靠步行。外出县城,每天只有一班客车;到松口镇上赶集,或坐客车到邻镇雁洋镇转乘车,或徒步走四个多小时的山间小路,或到蓬辣码头坐船。谁家有卡式货车和摩托车,已经是“了不起”的家庭了,全年也见不了几次小汽车从家门口公路经过。直到大概1993年的时候,在相邻几个村乡贤、侨胞的捐助下,终于修成了一条水泥路通往雁洋镇,去县城也方便了很多。有了这条水泥路,加速了村民和外界的联系,乡村里的沙田柚、蜜柚、脐橙等水果也才得以源源不断运往村外销售,乡村的经济才慢慢地活跃起来。村民逐渐不用再走山路去松口镇上了,也很少再坐船了,但坐船到镇上火船码头靠岸,那里的繁华热闹情景依然清晰记得。

家乡的学校:乡村小孩寄予希望的摇篮。乡村的小学矗立在小山坡上,据说是由侨胞捐资兴建的。那时,学校教学质量蛮好的,上下邻村小孩,甚至深山里自然村的小孩慕名来到学校寄宿求学。老师教得很认真和严厉,要我们好好学习,考大学,谋出路;小孩子学得很努力和自觉,未来的方向逐渐清晰,小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足球等文体竞赛在松口镇小学中排在前列,这对于山区小学来讲实属不易。因为离家远,我和很多小孩一样,午餐在学校吃,早上上学时,把中午的饭菜带上,委托学校食堂蒸热,中午放学时就有得吃了。所以,那时学校有要求,要求小孩自己动手劳动,上山砍柴,每学期集中送一批柴物至学校供食堂灶炉用。午餐后,跟伙伴们玩下兵乓球,或玩下小游戏。娱乐片刻,便是到了午休时间,大家轮流做值日生,互相监督休息,不喧哗吵闹,保证充沛的精神下午上课。感谢在学校学习、生活的那段经历,除了老师传授知识外,我们小孩收获了弥足珍贵的友情,学会了群体生活、互相帮助,也学会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对吃苦耐劳的品质,对团结友爱的精神,对纪律制度的养成,对未来的人生理想规划,或许,就是起源于那段在小学求学的经历。

家乡的金柚树:村民改善生活的“摇钱树”。金柚,土名为沙田柚,称为梅州的特产之一。果实梨形或葫芦形,果肉脆嫩爽口,白色或虾肉色,风味浓甜,品质上等,能生津止渴降火,故深受众人喜爱。金柚在当地甚为普遍,尤其是在我的家乡,每家每户都有种沙田柚树,而且数量不少,投入不多,丰产稳产,价格稳定,是村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村民的生存法则是,多占山地,多种树,希望柚树多结果有个好收成,希望果商能出好价钱。因为当时交通还不方便,网络信息还不发达,村民的金柚往外运输销售基本上是靠果商,村民的生活命运也就掌握在果商手里了,能每斤柚多卖几毛钱都要兴奋好几天了。金柚的市场价格,如同股市,经历过高峰,也经历过很长时期的低迷,如今恢复了基本合理的价格。高峰期,村民们扩大种植规模,干劲十足;低迷期,村民们唉声叹气,放弃还是坚守,内心纠结。但留守乡村的村民,没有太多的文化知识,没有其他突出的技能,唯有“靠山吃山”。不管怎么样,村民们还是没有放弃这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现在熬过了困难时期,交通方便了,网络信息快捷了,柚价回归合理价格后,村民们要么选择果商销售,要么自己拉出去销售,甚至可以微信营销了。村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收成上,一年劳作下来,还是有不菲的收入。据调查,近两年来,每家每户若能勤奋,种植金柚的年收入平均5万元左右,多的在10万元以上。家乡的金柚树,真的是成为村民养家糊口、改善生活的“摇钱树”了。柚价,是村民生活的重要“晴雨表”,寄托了村民建房买新居、小孩教育、医疗看病、养育老人等日常生活的希望。

猜你喜欢
松口梅州小孩
梅州咸菜“腌”出大产业
梅州咸菜 “腌”出大产业
梅州明眸
云小孩(上)
2007:义务教育学杂费也免了
梅州,“美州”
美国“松口”愿与亚投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