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慢岛”:珠江长洲

2016-05-14 11:37江冰
广州文艺 2016年5期
关键词:羊城长洲黄埔军校

江冰

2012年,我迁入广州居住的第十个年头,才借清明小长假,游览黄埔军校。其实我就住在与长洲岛一江之隔的琶洲,仰头看新港路上指示牌“黄埔军校”四个字也有十年,总觉远,交通不便,迟迟未去,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和广州市社科联拍的纪录片《黄埔军校》,给予我召唤。门前262路公共汽车,终点即是新洲客运码头。40分钟一班客船,直抵黄埔军校码头。船票一人一块五,好似公交车。码头简易,一个岗亭买票,上行下行,有不同航线。大树遮天,绿荫成道,迎面就是中山纪念碑,上面的铜像是日本友人捐赠的,他们总共捐赠了四尊,另外三尊在中大、中山、澳门。中山故居,一栋黄色小楼,其中孙梅友谊展览最有人情味,因为有女性和家庭的介入,因为有失败和悲伤的伴随。不少展物,不知是否复制品,珍贵异常。宋庆龄大幅照片,亲切而美丽——寄赠梅君的小照,挚友往来书信墨迹,点画真挚可见。

黄埔军校不负我望:校门朴素而庄重,安静而威武,恰如成语:不怒而威。进门开阔,建筑色彩古色古香,却又不显纤细文弱,可惜整体色彩太新太亮,虽然全是重建之物,为何不可以落一点沧桑感呢?假期游人太多太多,喧闹中无法追思久远英烈,倒是门前横碑,镌刻军校七届学员名册,煞是雄壮,可谓名将如云,功可盖天。展览熟悉,属于红色历史信息。不同处只是改了说法,尊重了历史,还原了真相:抗日正面战场,抗日敌后战场,谁从峨眉山下来摘桃子?历史真是任人打扮的小女孩?群英馆没有孙梅情分之一成,因为都是为贤人留影,所以全部的肖像油画,都看不出丝毫人物情感。一幅大画,蒋介石与周恩来错肩而立,蒋的脸部表情呆滞,油彩薄且光滑,没有一点个性的表现。何应钦是接受日军投降的中国战区将领,有一个历史画面的重现,已为难得,其他大部分名将表现都是单调枯萎,没有性格力量的爆发,没有个体生命的张扬。历史可以淹没个体生命吗?一个国家,一所军校,两个政党,亲密合作,兄弟反目,隔海相望,最终携手——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当是文学艺术大制作大作品的上佳素材。除了期望有大作品来表现这所军校的故事,还期望军校的展览内容会有变化,更多真相,更多人情,更多感染力,关于忠诚,关于生命,关于昔日同窗如何刀枪相见,关于当年的热血青年如何血染沙场抱憾而去——我对长洲岛有了为羊城增添阳刚之气的良好印象。

2013年大年初一,我又选择了长洲岛。从广州一座空城坐船去一座空岛,二十分钟水路换来好空气,大面积灰霾于午时阳光中慢慢散去。我开始看到黄埔军校之外的长洲岛。沿着军校后面的道路,向岛内进发。很快发现一个古炮台,寂寞空旷,当年镇守广州门户的清军筑建;两座古庙宇,香火繁盛。一是南海神庙的行宫,供火神祝融,居然始建于隋;一是地方神,带了民间色彩,是广州本土的送子观音金花娘娘,虽得官方认可但无法与祝融封号相比。穿过一条老巷子,看到不少老房子,地势渐高,转入山道,行走半小时,按指示牌,还有一座烈士纪念碑。除此之外,一个强烈的感受:岛上住户不多,游人稀少,是个野外步行的好去处。恰于此时,媒体开始宣传广州市黄埔区力图打造“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岛”,有一个字眼印象深刻:“慢岛”——我的印象分不断升值,坐船上岛远足的次数增加了。

不过,真正了解这座岛,还是在阅读了广州市黄埔区文联编撰的《品读长洲》(广州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之后。我开始由兴趣转为喜爱:源自这本书向我传达的丰富的历史信息,以及编撰者扑面而来的本土热爱——

先说历史信息。“一岛历史典故,满目生态风情”,书籍封面的这一句题头,可谓名副其实。从码头上岸,首当其冲的黄埔公园居然是孙中山受大元帅印仪式之地,乃中山伟人的发祥之地,与他“托根广州”,建立“护法大本营”紧密相关。长洲岛仅此一点,历史地位就有不可忽视的分量。第一次上岛奇遇的金花庙,不但保留了本乡本土的一份民间信仰“金花诞”,而且据说是整个羊城仅存的一座古庙。古庙背后山上的白鹤岗炮台旧址,也是历史风云写照。1883年,中法战争,两广总督张之洞加强海防,修建炮台,配置洋炮,封锁珠江航道,拱卫羊城广州。大炮雄壮,炮台巍峨,战壕深入。从书中得知,全盛时期,七座炮台构成阵地,常驻官兵千余人,旌旗招展,炮声震天。军事、古庙之外,还有祠堂,宋朝开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曾姓为孔子弟子之后,凌氏亦为名门。其中也多有历史名人。我惊诧的是近代女作家凌叔华就出自长洲岛凌氏。凌与丁玲、林徽因并称为20世纪20年代“文坛三才女”,作品遍及世界,影响深远。长洲岛还聚集了大量岭南民俗,是广州附近的一处本土集锦地,文化生态价值不低。

再说本土热爱。编撰者有一股精神跃然纸面,我为之感动。开篇袁建华先生的《孙中山黄埔公园受大元帅印》,对从前历史的崇敬夹带着对当下历史记忆淡漠的心痛,甚至厌恶“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诗句——因为历史分量太重,因为拳拳之心太沉!闵强的《民国闺秀凌叔华》一篇,满怀亲情回溯名作家的一生,同时惋惜之意浓郁——没能回到长洲寻根。谭畅的诗歌《金花娘娘》以金花庙生发思古幽情,却又迅速地回落到当代,将一位女性之善良品格“演绎成原谅和福佑的神话”。杨山的《慢岛芬芳》洋溢欣喜,一山一水、一花一叶都流荡着依恋,仿佛故乡。那“杨桃哥”、那“野菜婆婆”,亲切自然,与岛上风物融为一体,形象地阐释了“长洲,一座让心灵憩息的慢岛”的美好理念。全书分四章,由53篇散文、46首诗词赋、144幅图片构成。第一章“热血长洲”,第二章“开禁长洲”,第三章“悠然长洲”,第四章“诗意长洲”。由此也可见出编著者之用心和专情,做到用心不易,做到专情更难。“一岛历史典故,满目生态风情”,此书可谓完美呈现。文字精当,图片精美,书籍装帧也属上乘。无论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纵然勒口一道花纹装饰,均是用心制作,精益求精,满溢热爱之情。笔者不由叹道:此书面世,长洲的历史地位、价值底蕴、自然风采跃然提升,后来者再编,已然面对高峰,逾越不易啊!

羊城“慢岛”:珠江长洲,一个“慢”字,又拥有多少风光?

江 冰: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副会长、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年度排行榜评委。入选新世纪本领域最有影响的35篇论文、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等。

猜你喜欢
羊城长洲黄埔军校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羊城颂
羊城夜色
1926年3月24日,李济深前来黄埔军校参观
黄埔军校分校概览
风起羊城
广马——用脚丈量羊城
虎门长洲要塞佚名炮台考
长洲水利枢纽四线船闸引航道通航水流条件数值模拟
熊雄在黄埔军校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