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童德:艺术家笔下的天真萌娃

2016-05-14 08:55杜卡
财富堂 2016年5期
关键词:雷诺阿张大千米勒

杜卡

最近在拍场上看到一幅越南画家梅忠恕(1906—1980)的画作,一见钟情。这幅半世纪前的作品,端端正正地画了八位小孩子围坐在一起学习书法的场景。中间是正在练字的,两边有拖纸和卷纸的,后边有磨墨和拿笔的,还有两位端看的和一位走神儿的。八个孩童神态各异,但是都透着一种认真的可爱。他们正是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的阶段,对练习毛笔字自然是充满好奇与向往。这幅清朗雅致的画,如柔软的电流,直达观者明净的童心。而这明净的童心,几乎就是幸福的起点和终点了。

丰子恺 仁心爱意画童年

越南现代画家里热衷表现孩童的能手是梅忠恕,而在中国现代画坛上,对小孩子着墨颇多的大艺术家无疑是丰子恺(1898-1975)。这两年,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许多建筑工地的外围遮布上印的都是丰子恺的儿童漫画。大抵是表现 “少年强 中国强”的主题。 用丰子恺的漫画来诠释这个主题,确实十分贴切而巧妙,是个雅俗共赏的好主意。

赏丰子恺的画,总是让人童心大发,童年的记忆会一幕幕浮现出来。放风筝啦,放鞭炮啦,折纸船啦,做小木车啦,捉迷藏啦,骑竹马啦,戴荷叶帽啦……小时候哪样事情没做过、哪样乐趣没有痴迷过呢。画家笔下孜孜不倦描绘这么多生动场景的,也许只有父爱满满的丰子恺了。

这位慈爱的父亲,首先是一位楷模男人。出生于浙江嘉兴的他从小文才不凡,容貌朗朗,后来考上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十六岁时,他定了亲。毕业那年,他如约回乡与当地一督学世家的长女徐力民结了婚。婚礼之后,虽说是媒妁之言,但夫妻二人过得恩爱和美,一生相随,七个子女渐次排成行。丰子恺早期漫画里总是溢满家庭的温馨,正是他发自内心的父爱流露,是自己幸福家庭的点滴写照。

由于在浙江第一师范读书时受到恩师李叔同(后来的弘一法师)的影响,丰子恺笃信佛教,是一位虔诚的居士。佛教徒认为,孩子是上天赐给每个家庭的小菩萨,需要尊重、爱护和悉心观察与倾听。丰子恺对子女们的爱,就是这样充满尊重与温情,同时注重教育培养。

他的许多漫画直接就以他的子女作描绘对象。比如《瞻瞻的车》画的是他的长子,《阿宝赤膊》描的是他的长女,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他从孩子身上获得太多的人生乐趣,均汇聚在自己的笔尖,并以简明洗练的毛笔画一幅一幅与世人分享。

有人可能会说,他的漫画好简单,登不上大雅之堂。殊不知,这并非幼稚,而是一种深深的通透与关怀。他的画虽质朴,但浸润其中的爱意,实在让人温暖无比,不由得会真心喜欢它。

张大千 多子多孙送吉祥

与丰子恺忠诚为夫、专一过日子不同,个子不高、其貌不扬的四川男人张大千(1899-1983),当真是不折不扣的情圣。他尤爱美少女,对女人很有一套。不论娶进门的四房妻妾,还是没有名分的多位红粉佳人,都对他死心塌地,倾尽全力地爱他、支持他,无限期地等待他。张大千的一时真心,换来她们的一世痴情。仅从张的角度讲,他完美地享受了各位女子的妙龄芳华,这一点和毕加索真像。

张大千虽然一生风流,但是对十几个子女还是挺疼爱的。由于时局动荡,他的后半生旅居海外,没能与大部分孩子团聚,心里的牵挂可想而知。作为十几个孩子的父亲,张大千画起《多子图》,应是情真意切的。再加上他精湛的画功,让笔下的童子们栩栩如生,“深得其状貌而更尽神情”。

张大千画过四张构图相似的《多子图》。其中最著名的一张是1948年送给香港梅云堂的那张。当时,梅云堂的主人高岭梅已有六子二女。张大千以精心杰作《多子图》酬誉知音,十分应景而讨喜。

他以宋人笔法描绘四位小朋友玩耍的场景。一位踩着凳子踮着脚、使劲儿去够石榴,一位在下边看着照应着,前面两位娃娃则在认真分石榴果儿。那晶莹剔透的粉红果粒,想来是娃娃们爱吃爱玩的天然零食吧! 而从中国古代的寓意来讲,石榴果实多多,象征多子多孙。以童子摘石榴来描绘吉祥的多子图,也是传统的一种美好样式了。

金廷标 童子嬉戏乐开怀

比张大千和丰子恺早两百多年的清代画家金廷标,是一位善于画人物的江南才子。他有81幅作品被著录于《石渠宝笈》,是乾隆时期最著名的宫廷画家之一。他不仅画仕女画得轻盈精妙,画小孩子也一派烂漫。北京故宫珍藏的他的两幅婴戏图《冰戏图轴》和《群婴斗草图轴》,让人见之喜之,恨不得“噗嗤”一声笑出来。

先看描绘初夏时节小宝贝们怎么玩的。《群婴斗草图轴》中,画了临水坡岸上青草繁茂,绿柳垂荫,十位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在湖石花丛间斗草嬉戏。斗草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令游戏,特别是端午斗草的习俗,一直在宫廷与民间流传不息。只是现在的宝贝们,较少有这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体验了。

斗草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文斗,即以每人采得的花草作对,对答不上者负。一是武斗,即以每人采得的花草之茎相扣后拉扯,茎断者负。小男孩当然喜武斗。画面中,胖乎乎的娃娃们正在寻草、拔草及斗花、斗草。画家金廷标以工笔细描将他们幼稚的举动、认真的态度表现得恰到好处。此图受到乾隆皇帝晚年的喜爱并御题诗一首,其中第三句道出心声:“赤子之心爱生意”(“生意”在此应做“生机盎然之意”)。此句是指画面中的孩童,还是说乾隆自己呢?或许,一语双关吧。人老了,总是格外喜欢小孩子的那份天真无邪和盎然生命力。

再看隆冬时节的玩法。这次,金廷标依然画了十位童子来象征十全十美,以呼应乾隆皇帝“十全老人”的自称。画中的孩子们穿上厚厚的棉衣,戴上耳罩,怀揣新奇,逐个下来溜冰。先下来的已经滑倒,前仰后翻得站不起来;中间的相互拉扯,摇摇欲坠;后面还有小心上冰和跃跃欲试的。这般欢乐,融化了一切严寒,直教人心生暖意与喜感。

戈雅 皇室贵胄的小王子

与金廷标大约同时期的西班牙画家戈雅(西班牙文: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1746-1828)也曾被西班牙王室聘为宫廷画家,留下无数令人印象深刻的肖像画。

戈雅与委拉斯开兹、莫利罗并称为西班牙三大家。他的画作,善于将战争的血腥和野蛮表现得淋漓尽致,后人称他的作品是革命与动乱的画布,为时代留下见证。但是他受聘于西班牙宫廷期间,画了不少或伟岸或甜美或可爱的人像。尤其几张刻画小王子的肖像,令人忍不住想上前摸一摸。

这样具有极高历史重要性和艺术价值的杰作,现已基本陈列于顶级博物馆。8年前,私人珍藏中流出一幅难得的戈雅,但是主人并没将之拍出天价,而是选择捐赠给卢浮宫。这对主人就是伊夫·圣·洛朗和皮埃尔·贝杰(Yves Saint Laurent and Pierre Bergé)。前者是已故法国国宝级时装大师YSL,后者是YSL高级定制部门的总裁。

这两个男人结识于1958年。当时,21岁的圣洛朗接掌迪奥(Dior)后,认识了到巴黎学画却成为艺术品商人的贝杰。1961年两人开始同居,并携手开创YSL品牌,直到1976年他们的同性伴侣关系破裂。不过,后面的32年,贝杰仍然是圣洛朗最忠诚的商业伙伴。而且,两人共建收藏和享受艺术的纽带,从未中断。

2008年6月,圣洛朗去世。稍后,贝杰对外发布藏品即将拍卖的消息,并很快又宣布愿意把戈雅的佳作《Don Luis Maria de Cistué肖像》捐赠给卢浮宫。贝杰愿意把这张戈雅捐出,卢浮宫喜出望外。市场上,这个流派的西班牙画家的精品极少。无论卢浮宫的预算有多少,要想买到这样的杰作,并不容易。这张戈雅在卢浮宫的儿童肖像画收藏中称得上翘楚了。

画中的小孩,应是西班牙王室的一位小王子。他看上去只有两三岁,眼睛滴溜溜圆,胖嘟嘟的小脸蛋儿像红苹果一样,手里还牵着一只乖巧的小狗。圣洛朗生前将这张肖像放在自己巴比伦大街公寓客厅的显著位置,是在弥补自己没有孩子的缺憾么?抑或是圣洛朗心里永远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男孩儿?斯人已逝,唯有画作明白旧主的心事。

米勒 纯朴村娃的宁静生活

谈及18、19世纪的绘画,怎能不提到法国。这里不仅盛产美女,还辈出令人尊敬的艺术家。米勒(Francois Millet,1814-1875)就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之一。他小小的画幅中经常描绘母亲与孩子在一起的温馨场景。虽然画的是只穿粗布衣服的农妇与村娃,但是他温情的笔触让画面充溢着一种圣母与圣婴的祥和感觉。

米勒原本只是一个在法国诺曼底种田的农民。但是上天让他不只识种田,还赐予他一双慧眼与妙手。于是,米勒几乎是上午劳动、下午作画,日子过得虽清贫但精神富足。他的农民的纯朴心性,充满着对平凡生命的尊敬。这样一颗只为喜欢、不求功利的心,让他一生与艺术坚韧相依,半点不含狡诈。

生活中,米勒也是老实做人、认真做事。他一生与妻子相濡以沫,共同养育了九个孩子。劳作虽然艰辛,却并没有剥夺全家在一起的温馨快乐。与丰子恺有些相似,米勒许多生动入微的画面,再现的其实就是自己的大家庭。

即使没钱购置充足的颜料和画布,米勒也不曾停下画笔。他时常就地取材,自己烧制木炭条画素描。为了节省画布,他的画幅一般都很小,长宽不超过50厘米。但是,你能看出它的小么,你会介意它的小么。No,观众只会赞叹它的传神,来源生活又高于生活。

且看,妈妈手把手教女儿织毛衣,给儿子把尿,喂孩子们吃东西,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一边守着熟睡的宝宝一边做针线活儿……这些画面都美极了,散发着甘美醇厚的爱意。母亲与孩子们,好似落入凡间的天使,但又脚踏实地、有着真切的心跳。孩子们画得实在太可爱,可见米勒除了农民和画家的身份外,首先是一位温情脉脉的父亲。

“艺术的使命是一种爱的使命。”米勒的金句既谦卑又深刻。他的一幅幅作品都堪称美好爱意的结晶,爱得深沉,爱得柔和安宁、爱得与世无争。这正是人性的熠熠光辉。

雷诺阿 治愈系的漂亮宝贝

法国另一位妇孺皆知的画家、印象派大师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也是善画儿童的高手。阳光、空气、大自然、女人、鲜花和儿童,这就是雷诺阿一生用丰富华美的色彩所弹奏的主题。

出生于穷裁缝家的雷诺阿,大半生都很贫困,但画面却始终甜美明丽,仿佛生活中只有真善美,优渥得只剩下去赞美它。他阳光闪烁的笔调,恰恰与自己冰凉灰暗的生活相反。绘画成为他的寄托,是他向往的伊甸园。

雷诺阿笔下的孩子大都是富家子女,金发碧眼颜值高,有种十分漂亮的粉嫩格调。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这些都是治愈系的萌娃,给人带来温暖与光明。如此人见人爱的漂亮,在现代主义看来也许不免肤浅,但是,让双眸愉悦的作品,难道不是好作品吗?雷诺阿对此有充足的理由,他说:“为什么艺术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丑恶的事已经够多的了。”

如果了解雷诺阿痛入骨髓的晚年生活,将更知道他的漂亮是多么有必要。那几乎相当于他在用画笔对抗他的痛苦,在追求与他的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轻逸人生。

原来,雷诺阿的前半生没钱没名,后半生虽然已是成功的画家,但他又患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手脚都变形了。他只能是坐在轮椅上画画的。夜晚对他是那么可怕,身体痛得不能入睡,最柔软的床单摩擦到他的皮肤,都会留下一道伤口。他画画时不是用手直接拿笔,而是要先用一块棉布保护住他的手心,方可以忍住疼痛,勉强握住画笔。

很难想象这些柔润丰满的女人和天真无邪的孩子是出自如此境地的画家之手。沉默寡言的雷诺阿以这种方式在安慰自己脆弱的生命,强化他生存的信念。雷诺阿的漂亮,背后是他痛苦生命的凝结,是他在画面的新生命里陶醉神往。

猜你喜欢
雷诺阿张大千米勒
七月恒星
绘画大师雷诺阿画里的春天
张大千收藏古书画述略
张大千:“这个娃儿不赎了”
温暖的邂逅
痛苦逝去,唯美犹存
美会流传下去
我的最牛老爸
为什么接电话
为什么接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