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忠
1
公元2015年深秋,我再次踏上遥远的草原之路。翻越海拔3400多米的高山,于我而言不存在任何问题,唯独担忧着,心灵所想的美好与所到之处会不会有着巨大的反差?因为深秋时节草原早已没有了花香鸟语,而且阴暗潮湿,空旷荒凉。
朋友一大早就在通往齐哈玛的路口等我。齐哈玛位于玛曲县东南部,距县城一百多公里。相对其他乡,齐哈玛不算远。我的另一位朋友早年在木西河乡当老师,他说一月半载才有一辆路过的车,从县城捎来亲戚朋友的书信和白菜萝卜之类的,见到那些信物他们会大哭一场。那里四野不见人影,他们几个闲暇时间就修路。偶尔有路过的车辆歇歇脚,顺便蹭顿饭,但捎带东西往往少不了运费。大家也不计较,总之,能见到有人路过,心里就已经很高兴了。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然而,他每每说起那段岁月时,总惆怅百结,无法释怀。那时候,他们把所在地戏称为木西河人民共和国……
齐哈玛地处黄河南岸,虽与木西河不在同一条线上,但都是纯牧区,大致条件相同——依然没有宽敞的柏油大路,草原深处的牧区依然没有电,有些地方电话依然不通。此时我坐在车上,望着远处花白的草地,似乎闻到了草籽成熟的精纯之气。黄河岸边的黑刺和柳树连成一片,也不失为一道绝美的风景,然而还是难掩深秋时分的荒凉。一路颠簸,下午时分总算到了。
朋友叫索南,在齐哈玛乡工作了好多年,早成齐哈玛人了。到齐哈玛后,他就忙乎着生火,收拾屋子,而我一点精神都提不起来。
他笑着说,难道高原反应了?
我在甘南居住了三十多年,自然称不上是高原反应,但不知为什么,总之是打不起精神来。
先休息一会儿吧,晚上还有“战场”!
我一听真要喝酒,便说,有点反应,恶心,头晕。
等我醒来时已经是第二天,房间里没有“战斗”过的痕迹。索南一进门就破口大骂,说我如何奸猾,不地道,还说摇都摇不醒,连饭都不肯吃。其实对昨夜所发生的事情的确没有印象。大概真有所反应,或者沿路没有看到所要看的景物而心生疑惑,开始质疑这次出行的意义,所以没有了那份热情,也没有了豪言壮语大战几百回合的信心了。
我穿好衣服来到隔壁房间,隔壁房间一片狼藉。有人还卧在床上一动不动,床单上地上满是秽物,气味令人窒息。我很高兴躲过一劫,于是便偷偷跑到外面,准备吃点东西再回去。
街道不大,人也很少,可能是天气阴沉的原因。乡政府背后的山脚下是齐哈玛扎西曲朗寺,寺院四周却有很多转经的老人。我沿寺院转了一圈,遇到了路边玩耍的孩子,也遇到了匆匆忙忙赶往经堂的僧人,他们对我的到来视而不见。那些转经的老人在一圈一圈地行走里,更是目空一切。当人类完全回归于最初的那种平静的时候,世界或许就和谐了。我不知道怎么突然这样去想,也不记得这句话源自何处,抑或是自己的杜撰?不管最初的想法里夹杂着怎样的贪念,而此时,我努力让自己骚乱的内心在齐哈玛宽广无垠的草原上能够平静下来。
太阳隐隐约约有出来的意思,不宽的街道上,摩托车也渐渐多了。一个有阳光的地方,终究让人觉得温暖。让人心怀温暖的不仅仅是阳光。齐哈玛就是一个让人内心安静的地方,你完全可以找到那种源自心灵深处的温暖,它们来自果查,来自果青,来自哇尔义,来自遥远的牧场,来自这片宽厚而温暖的土地。
吃完饭我回到了索南的房间,索南的酒已经醒了,但看上去依然是满脸疲惫。
他问我,你去扎西曲朗寺了?应该说一声,我带你去更合适点。
我说我吃饭去了。他便哦了一声没说什么。
我问他,你吃了吗?胃里空着会更难受。
索南摇了摇头说,明后天要进村,一大堆工作还等着呢!基层工作实在令人头疼。
有那么忙吗?这里天高皇帝远,差不多就行了。我笑着说。
索南的话匣子打开了,他盘膝坐在床上,慢慢悠悠说起来。
乡上就那么一条街道,日常用品倒是很齐全,就是饭馆少,谈不上好不好或香不香。以前有几家,后来陆陆续续都撤走了,四川那对青年夫妇在齐哈玛算是扎了根。男的开个摩托车修理铺,女的折腾着在修理铺隔壁开了一个很小的饭馆。一年,两年……不知不觉,她的饭馆渐渐超出了修理铺。来乡上办事的,或是工作的都盯上她一家,现在已经是乡上最大的饭馆了。
将一件事做到让大家满意是不容易的,可人家四川那个尕媳妇真还做到了。从她那儿出来的人没有一个说菜不好吃,或人不热情的。来自四面八方的牧民群众,偶尔也有忘记带钱的时候,但在她那儿吃饭是不成问题的。都不认识,可是人家就不为难你。当然了,信任和被信任是相互的。赊账的人记得清清楚楚,某年某月某日吃了多少,欠了多少,倒是那尕媳妇忘得一干二净了。齐哈玛的钱都让他们挣走了,索南无不感慨地说。我们的基层工作为什么那么难搞?政府每年都要办双语培训班,几个月下来,会说藏语的有几个?到村子或牧场与群众交流的有几个?人家四川那个尕媳妇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也没有人专门去教她,偏偏藏语说得十分流利,原因只有一个,她是把自己的职业和利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了,可我们没有。
索南在齐哈玛待了十几年,有好几次县上要求他调动,他自己不去,理由是齐哈玛的许多工作都没有做好,县上的工作会更做不好。我并不是笑话他的迂腐,也没有刻意拔高他的意思,像他这样的人真的不多了。也许大家都明白这一切,但都不愿意说,更不想去做。县城的诸多条件自然要比乡下好出许多,有调动的机会,谁都不会轻易放过,这是人性使然,除非你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或者是巨大无比的野心。然而这两样对索南来说,似乎不具备。可他为什么如此坚守?我有点迷茫。
那天下午,我跟随索南去了距离乡政府最近的吉勒合村委会,回来之后,天色已经不早了。接连下了一周阴雨,总算有了晴的迹象。西边的天空出现了片片红霞,风也变得尖利起来。街道上行人多了,摩托车来来往往,几只藏獒大摇大摆在街面上徜徉,远处山上的扎西曲朗寺在暮色下更加显得寂静而安详,但我的心却变得复杂起来。
村委会办公室是红砖砌成的三间瓦房。院子里杂草丛生,中间是旗台,五星红旗被高原的烈日灼烧得褪色不少。旗台旁边是一个水泥墩子,上面安放了雨水测量器,当然还有四个绑在一起的高音喇叭。三间房屋各有安排,左边一间似乎是厨房,因为我看见了铁锅、牛粪和柴禾。右边一间大概是值班室,因为里面有一张床和桌子。中间房屋的墙壁上挂满了各种展板和表册,且摆满了长条椅子,估计是会议室了。墙角处是一个不大的书柜,上面落满了尘土。柜子里书不多,都是国家配合农村书屋发放的致富之类的书籍。我突然理解了索南所说的基层工作的难处。千百年来,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注定了他们必须逐草而居,居无定所。召集开会,宣传政策,计划生育,扫盲普九……这些工作是久住都市的人永远无法想象的。
2
我是被外面的嘈杂声惊醒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外面好像有一群人,说着一会儿就走出了院子。没有了睡意,取出白天捡来的几个十分光滑的石头,捏在手里,想着明天该走的路,想着将要发生的故事。
半个多小时,又传来杂沓的脚步声,接着索南就推门进来了。
天晴了,明天就带你去采日玛。你起来看看,好多星星。索南一进来就滔滔不绝地说。
我披衣起床,在院子里撒了一泡尿,看了看天空。天算是彻底晴了,星星稀少,而且格外明亮。不知道采日玛那边天气怎么样?采日玛和齐哈玛虽然很近,但草原上的天气是无法说清的,一片落着雨,另一片阳光明媚,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
还未来得及上床,索南就揪住我,说刚才吵闹的事情。
原来是哇尔义村的懒汉来闹,说房子塌了一间,要求乡政府立马去处理。乡政府的每个干部都不同程度承包了来自不同村子的脱贫致富对象,听起来特像那么一回事儿,可实际情况恰好与最初的想法有所违背。帮扶政策的确是落到了实处,但观念却越来越落伍。索南说起帮扶,气就来了,平缓柔和的语气突然间变得咄咄逼人。
草场实施承包围栏到户后,牧业的确有了很大的发展,牧民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许多。然而草场划分给各牧户后,放牧的范围却受到了限制,部分牧户的草场出现缺水、无牧道现象,加之草原退化严重,牲畜承载量有限,因而生产生活就出现了问题。除牧民定居点外,草场牧户依旧用太阳能电池照明,网络信号也只能覆盖到冬春季牧场的30%以上地域,绝大多数村民小组无法通车,只能靠畜驼人背来运输生活物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这个客观的原因说实话是很难改变的。但是,这也不足以构成穷困牧民逐年增长的主要原因。
自古以来,哪个国家和地区没有贫富的差距呢?奇怪的是有人把贫穷彻底怪罪于政府,也有人彻底依靠政府,一不经营牧业,二不出门劳动,甚至把划分下来的草场都卖了,还说过几年国家会重新分配之类的话。有这种思想的人你怎么去扶贫?这不越扶越贫吗?这样说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旦有这种想法,并沿着这种想法前进,那后果实在令人担忧。更可笑的是,还有些懒汉将政府发放的面粉直接背到饭馆,换上几碗面,屁股一转就走人。说实话,扶贫政策使有些人丧失了勤奋的本能。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靠依赖怎么能走上富裕之路呢?
索南说了大半个晚上,我一直认真听着。
深入基层是没任何问题,但似乎彻底解决的问题并不多。索南说起每年3月初的蹲点工作,更是摇头不已。想象一下,3月的高原那是怎样的境况——大雪封山,寒风刺骨;飞鸟绝迹,人迹罕至。他们去各处草地高山蹲点,的确不容易。刚走出校门分配到这里的娃娃们在大山顶上冻哭的多得是,但好像为此而不干的人还未曾出现。说到底,都是为了生存。人在生存的条件下,或者说为了更好的生存,耐力和精神或许才会发挥到极致。那些在牧场常年劳作的牧民们起早贪黑,在精神的追求上更令人肃然起敬。但我不想过分强调精神的可贵和崇高,我会想到生存,只有在生存这个巨大的压力下,各种高贵和敬仰都会出现。
3
第二天我们并没有去采日玛,因为临时的工作变动,索南他们要去齐哈玛最远的村委会——果青村。当我们攀上海拔近3800米的奥道齐贡玛山梁时,距离齐哈玛果青村还有一段路。天气很凉,山顶上更是凉风习习。一条河在杂生的灌木丛与无边无际的草原上立刻缩小了身形。这条被誉为伟大的母亲河流在这里似乎不再是大动脉,而成了无处不在的毛细血管。
果青村在奥道齐贡玛山梁的东南边,几千里草原一望无垠,牛羊肥壮,可是很少见到人影。黄河曲折迂回,滔滔而去,也没有稍作休息的打算,留下的只是寂寞和空旷。被保护起来的草场里,黑颈鹤们窃窃私语,不知道它们在倾诉着怎样的柔情蜜语。
空旷是绝对的,想象和意识里,那种纯厚的原生态民歌也没有在这儿响起。金钱、荣誉、掌声都似乎和这片草原无关,如果说有关,那定然是时间了。《玛曲县志》记载了关于羌族的最早的生活生产之地“析支”就在这里。
我们可以猜想这片草原上所经历的征战,而我们难以想象的却是千百年前具体的生活状态,部落之间处理大小事务,或传达某种急要事件,也像今天这样?
到了果青村时,根本看不见有任何村落的迹象,唯一证明这里是村委会的就是山坡上修的几间房屋——那是村委会所在。
云彩一直在天边奔跑,聚合,分散,再聚合,它不会完全露出亮色,也不会完全将天空吞没。黄河像一条丝带,弯弯曲曲,一直消失在遥远的天边。一路几乎没有看见帐篷,但在村委会下面不远的一处草地上,我突然看见了一顶白色的矮小的帐篷。朋友说,那是家小卖铺,坚持了好多年,专门为路人服务。我们走了下去,帐篷前边是太阳神电池,电池旁边是一只凶猛的藏獒,还未进去,它就发出强烈地抵抗。旁边垒牛粪墙的一个女人走了过来,将沾有牛粪的双手在草地上抹了抹,然后说,“求齐告额”(藏语:要啥东西)?
整个草原上,小卖铺显得很小,也很孤独,里面摆放着十几瓶饮料,几箱方便面,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我一直猜想,静静守护小铺子的主人的牧场就在附近?这里没有所谓的路人出没,那仅仅是为路人服务?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死心塌地?生存这个令人汗颜的词语再次浮上我心头。在自然面前,谁敢大言不惭地说人的伟大?其实,当我们用另一种思维去理解这一切时,那种雷打不动的坚守难道不伟大?千百年来,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纵然有新的生存据点可选择,但也不会离开草原。他们与生俱来就属于草原,他们已将灵魂安葬在草原,从来不会因为环境或气候而放弃坚守。
回来的路上,索南问我是不是觉得这家小卖铺没有意义存在?
我说,茫茫草原上哪有路人呢?
他说,这家小卖铺曾经救过几个深入草原的背包客,他们专门到乡政府来说绝处逢生的故事。算起来已有好几年了,从此后,这家小卖铺就一直保留在草原上,无论任何原因,都没有搬迁。
我的眼前浮现出那几个饥渴难忍的背包客,他们在茫茫草原上,拖动着沉重的步子,望着高原烈日,似乎对活着失去了信心,就是这家小卖铺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并且坚定地走了出来……
这家小卖铺在草原上就这么存在着,看起来没有多大意义。然而,当身处绝境的你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时,它足以使你从悲望迈向解脱,从此对活着产生信心,并且提炼出珍贵的黄金来。
我对佛的世界知之甚少,但我能感到他存在的意义。在绿茵无边的草原上,飘动的经幡引领着人心,于是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便有了一种精神的空间。那是一种力量,一种足以使内心安稳的力量。也只有这种坚守,或许草原才有了新生的意义。
4
从齐哈玛到采日玛只有7公里,路依旧是返回玛曲县城的那条路,中途向东,穿过一座吊桥便可到达。采日玛吊桥是1986年修建的,看起来已经很陈旧了,桥面上积满了泥沙和碎石。齐哈玛和采日玛往来的唯一途径就是这座吊桥,牧民们为了使这条唯一的通道在岁月里能够保持长久而在桥的两边垒起来了两堵很高的石墙,目的只有一个,不允许大的车辆通行。
采日玛海拔依然在3400米左右,相比县城而言,这里纬度较低,因而有了“玛曲小江南”之美誉。继续沿着黄河前行,河道离公路越来越近,直到看见采日玛寺院。采日玛寺院背靠群山,向阳,温暖,静谧,安详,加之眼前是一泻千里的黄河,显得神圣而不可侵犯。
路边几个小阿克(藏语:和尚)一直看着我们。我没有拍照的意思,可当我摇下车窗,他们却不住朝我摇手。我知道,任何人都不喜欢让陌生人随意举起镜头将其装进幽深的另一个世界里。我也朝他们挥了挥手,说了声“齐乔代冒”(藏语:你们好)。
其实这里还不是采日玛乡政府所在,这里只是采日玛寺院,是一个相当安静的村落。街道不宽,占地不大,几排陈旧的房屋和四周的转经筒及牛粪房,使这里多了牧业文明的气息。几栋二层贴有瓷砖的小楼房和花花绿绿的摆在当街的集市,又使这里附着了现代文明的烙印。
齐哈玛乡的塔哇村竟然在采日玛乡所属的草原上?我问了索南他们,可他们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后来,我专门去问过我的老朋友陈拓先生,因为他主编过《玛曲县志》,对边界很熟悉。后来,他给我写信将这一情况如实相告。
1948年,齐哈玛部落与四川阿坝麦仓部落发生了重大纠纷,齐哈玛寡不敌众,被迫逃到河曲境内,原全部草场遂被四川阿坝麦仓部落占用。1953年,玛曲、阿坝开展工作,多次协商,均没有得到解决。1960年9月,根据四川成都会议协议,齐哈玛得以返回原驻牧地,但只得到三分之一草场,三分之二的草场仍然被阿坝占有。齐哈玛群众返回原驻牧地之后,认为与历史放牧习惯线差距很大,因此不断上访,双方多次发生纠纷。1983年6月,国务院出面协调,并指出1960年的“成都协议”中对齐哈玛与阿坝州草场划分界线的不合理性,但在不能否定“成都协议”的基础上加以解决,同意甘、川两省各划出25万亩草场给齐哈玛乡,并于1984年完成定点、认线、立桩工作,彻底解决了齐哈玛和四川阿坝的草场纠纷。四川从阿坝州的姜琼麦、多钦、希洛等处割出25万亩给甘肃,而甘肃解决的最后结果就是将采日玛乡所在25万亩草场划给了齐哈玛乡。
四川若尔盖县和甘肃玛曲县均在黄河第一弯温柔的臂膀里,然而看起来平静的生活却包裹着如此激烈的不和谐,我又一次想起生存。无论历史的过去,还是将来,在生存这个巨大的压力下,除了各种高贵和敬仰都会出现之外,似乎只剩战争了。
到达采日玛恰好是正午时分,我们没有在乡政府停留,直接去了塔哇村委会,因为那边的人已经等了很久。到了塔哇村之后,索南他们开始谈论着工作,谈论着草原沙化的治理情况。我看着天边不断涌起的乌云,开始发愁,因为我的下一站是采日玛对面的唐克。采日玛和唐克虽说只有10余公里远,但草原上的行程往往不随实际距离来确定。
我决定要提前离开,因为一旦下雨,要困好些日子。他们知道我迟早要去唐克,所有没有执意挽留。塔哇村委会书记给渡口处打了电话,然后让一个叫栋才的中年人用摩托车送我去黄河岸边。
从塔哇村出发,行走不到5公里就找不见路了,眼前全是一滩一滩的水草地,摩托车渐渐缓了下来。阴云越来越重,迎面扑来的风中已经有了雨星。栋才对我说,这样下去,你就到不了唐克,到时候想返回都是问题。怎么办?茫茫草原里,如果遇到大雨,那只好坐以待毙了。我在心里也不住叫苦。
栋才的技术很好,他突然调转摩托,从散开的一处铁丝围栏里飞驰过去。草地上到处都是草疤和大坑,我险些从摩托车上倒栽下来。栋才大声说,抓紧,掉下去就完蛋了。我紧紧抓住他的衣服,贴在他背上,心里一片空白。草原上的雷声似乎没有城市里那么响亮,反而很沉闷,很厚重。闪电在头顶叫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摩托车的吼叫分外刺耳。我知道栋才突然选择穿草原而过,是因为怕遇到大雨而耽误渡船。我还知道,草原承包到户以后,是不允许他人随意践踏的。栋才大概是考虑到时间的紧迫,所以才做出十分为难且不得已的下策来。
依旧没有在预定的时间内赶到渡口,大雨就泼了下来。摩托车不敢停,我们在草地上醉鬼一样东倒西歪,滑倒,再扶起来,继续踽踽前行。我紧紧贴在他背上,感觉不到冷,唯有担心。
还好,赶到渡口的时候雨小了好多。遥远的天边似有一道光亮,而这恰好让周边的草原立刻陷入无边的铅灰色里。渡口处开船的是采日玛乡的一个年轻人,我们出发之前,塔哇村委会书记已经打了电话,他和我们一样,在大雨中静静守候着。
从摩托车上下来,周身仿佛失去了知觉。刚走到岸边,只是感觉脚滑了下,半个身子已经掉到河里了。幸好栋才眼疾手快,一把将我拎了起来。原来岸边的流沙早已吸饱了水分,变得十分疏松。如果没有栋才,我大概早不在这个尘世了。没有了害怕,突然之间,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淡定。此行不死大概是因为上天的眷顾,因为我的肩上还有不曾卸掉的重担,因为我的人生还在路上,也因为我并没有完成前生与今世的约定。
柴油机的声音在刚刚涨了不少雨水的河流中间显得极为微弱。到了对面,我踏上河岸,迈开步子朝唐克的方向走去。当我回头看了下浑浊的河面和苍茫的草原时,却在无法说出的感动和莫名的怅然里泪流满面。
5
远远的我看见了唐克小镇,不大的背包,此时在肩上感觉像是一副沉重的铠甲。整整走了一个小时,快到唐克的时候才在路边遇到了一辆去小镇子的车。搭上车,穿过白河大桥天已经黑了。
快到国庆长假了,唐克小镇提前接纳了许多旅客。师傅说,他的家就在镇子上,实在找不到住的地方就住他家。他说着便给我递过一张名片来,我知道了他的名字——格登扎西。
唐克同样没有逃过刚才的大雨,街面上到处有积水。格登扎西带着我挨个打问住处,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小旅馆,他送我到房间后,就回去了。
不知是什么时辰,我睁开眼睛,看见了刺目的灯光。晾在衣架上的衣服依旧湿漉漉的,外面风声一阵比一阵紧。幸好临行前在包里装了一袋牛肉干,我撕开袋子,一边慢慢嚼着,一边回想着。人不能没有理想,有了理想,为何还会生出那么多痛苦?其实当我们静下心来,想想短暂的一生里,带给自己多少精神的愉悦,或者给予了亲人多少责任的时候,或许就不会产生那么多没必要的懊悔了。可惜我们活在红尘中,无法做到尽善尽美。
这家小旅馆恰好临街,此时风已停,外面没有一点声响。我下了床,慢慢拉开了窗户。天晴了。一弯月亮挂在高原的中天,它的四周是略带微红的流云,流云的四周是几颗明亮的星星。天空幽蓝无比,十分深邃,遥不可及。
唐克和川西的任何一个小县城一样,有着现代文明的气息和商业城市的繁华。大大小小的车辆拥挤在小镇上,花花绿绿的手工披肩挂在阳光下,各种各样的牦牛肉干替代了常见的充饥食品,红景天、贝母等满街都是,珊瑚、松石、蜜蜡也是随处可见。在这里,你已经很难看到昔日的牛羊肥壮,牧草连天的那番景象了。旅游大兴的今天,唐克毅然决然地走出了新的一步,是喜?是忧?
沿着小镇转了一圈,回到小旅馆,我给格登扎西打了电话。他说他在若尔盖,下午过来,然后带我去首曲第一弯看日落。
第一弯最好看的地方是索克藏寺后面小山的山顶上,海拔接近4000米。我和格登扎西赶到索克藏寺时,距离落日还有段时间。我去了寺院,格登扎西开车回小镇了。
索克藏寺依山而建,宏伟壮观,寺院的经堂、僧房、转经的长廊都分散在各处,使整个建筑显得错落有致,看上去更像是一个聚居的村庄。走在寺院四周,旁边的小屋里时不时会传出朗朗的诵经声,阿克们见到陌生人都会主动微笑,极为友好。
为便于游人观景,地方政府依山修建了一条实木的长梯。在山顶远眺黄河,黄河完全失去了昔日的磅礴,没有浊浪滔天的气势,也听不到惊涛拍岸的巨响,更看不到高出地表的堤岸,它始终情意绵绵弯曲迂回于草地深处,犹如一道道飘带平铺于大地之上。
夕阳一点点变红,并且朝山边落下时,整个天地被笼罩在一片金黄中。时值深秋,岸边碧草早已枯败,它和落日融为一体,顿时令人心生无限孤寂。
看日落在唐克,看日出,自然要在采日玛。采日玛和唐克隔河相望,采日玛日出当然也是黄河首曲最迷人的景观了。
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两地均在黄河的拐弯处,奇怪的是多年来,玛曲和若尔盖为打造天下黄河第一弯之景观而你争我夺。实际上,无论从那边看,看到的景观大致一样。景观非一人所有,只可惜大家都为金钱所迷惑,非要争出你我来。“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没有了古人的这般心境,一心想着将自然占为己有,这又是何等胸襟呢!
6
格登扎西给我来电话的时候天刚亮。我不好意思拒绝他的盛情,因为刚来唐克的时候已经说了我要去郎木寺的。打完电话不久,我就听到他在小旅馆下面按喇叭。收拾好东西,在小镇上吃过早点,就出发了。
没有经过若尔盖县和花湖,但沿途同样是壮美辽阔的草原。
因为黑河牧场,我选择了这条路,但走到半途却有点后悔,路难走不说,最主要的是黑河牧场和我想象的不一样。黑河牧场植被破坏非常严重,草地上全是无数隆起的土堆。牧民浑身上下裹得严严实实,看到有游客,立即策马飞奔而来,要求骑马照相。我叹息了一声,不知道说什么好。格登扎西见我不说话,便说,都这样,放牧的不好好放牧,都想着不劳动就能富裕。靠骑马能挣多少?草原都成这个样子了,迟早有一天,会失去家园的。
路越来越难走了,草地与石头中间往往隐藏着湿地和大坑。我真的有点怕,因为车子的倾斜,因为额头撞到挡风玻璃上的危险。
格登扎西说,怕没有,昨晚我点了灯,磕了头,念了经的。
我问他,每次出远门都这样吗?
他笑了笑,说,日(藏语:就是)。因为你心里有了挂念,就应该念个经,佛就会保佑。
佛在哪儿呢?如果我们内心始终持有慈悲,持有善念,那么佛就时刻在我们身边。我这么想,但没有说。因为我知道,信仰就是信任和尊敬,更是一个人内心的行为准则,它不允许你仅仅挂在口头而随意亵渎。
距离郎木寺应该不远了,我们从土路终于跑上了柏油公路。
天气的变化很突然,湛蓝如洗的天空瞬间就阴沉下来。格登扎西眼睛不眨一下,认真注视着前方。我迷迷糊糊中,听见格登扎西一直在说话,但我已经记不起他说什么了。
责任编辑 何冰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