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
当下,围绕普通高中特色建设的研究和实践丰富多彩,从办学体制到办学模式,从培养目标到教学方式,从课程设置到评价标准,既有草根的实践,也有借鉴和融合国外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探究。学校向历史要特色,从区域找特色,由学科挖特色,为发展谋特色;辟场馆,建基地,聘专家,求共建;大力投入,重金打造。林林总总,异彩纷呈。然而,当我们冷静审视普通高中教育的现状时不难发现,常态的教育现实与特色发展的理想仍相距遥远,众多的普通高中在课程设置和实施等关键因素上并无实质性的差异,同质化的教育教学局面并无重大改观,尤其重要的是,学生的特质培养、多元发展没有得到基于个体的个性释放和优化。
普通高中学校特色建设如何与每一个学生的特质培养、多元发展共生和融,值得每一所学校管理者进行反思,并且迈出改革的步伐。作为一所生源最普通、最一般的农村普通高中,我校“学生特质生长”和“学校特色建设”共生和融的历程,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一、量身定制,做好顶层设计
完善办学宗旨。我们认为:不敬畏所有生命,就不是真的道德。为此,学校提出“让每个学生都成才、让每粒金子都发光”的办学思想,真正实施向“全体、全面”教育质量观的转型之路。
共议学校愿景。经过师生广泛的讨论,我校确定的学校愿景是“行大美教育、育大美之子、建大美学校”。学校以“大美至善,立美立人”为行动指引,实施“以美润德,以美益智,以美陶情,以美健体”的教育理念,用“德行之美”塑造健全人格,用“文化之美”熏陶华彩气韵,用“艺术之美”彰显生命活力。学校以“美丽校园、美妙课堂、美好心灵、美味生活、美满人生”为抓手,弘和美风,养淳美气,融美于心,化美于行,修美善之品,成美慧之人,通过“美读美写,美人美己”教育,美益求美,精益求精,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至高境界,让师生“美浸生活、幸福人生”,实现“大美薛中”持续健康发展。
二、更新观念,迅速与时俱进
学校管理者要率先树立与时俱进的“育人观、成才观”。面对基层学校“特色化建设轰轰烈烈,同质化教学扎扎实实;特色化是形式,赢取高考仍然是本质”的情形,要真正遵循教育的本源,要真正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学校管理层必须率先更新观念,入骨“洗脑”。只有管理层率先改变,形成与时俱进的“育人观、成才观”,学校才会突破“围城”,学生才能真正得到个性发展,学校特色发展才会“根深叶茂”。
积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我校教师观念升级紧扣“课题研究”和“团队培训”两个抓手,加快“教育质量观”和“教育质量增长方式”两个方面的转变,深度进行学生特质开发研究。我校“十二五”省级规划课题——“普通高中学校特色建设与学生特质多元发展的互促研究”,就是希望通过课题研究,让老师们在“最普通高中”学生特质培养方面达成共识、找到对策,实现“分层要求,分类指导,多元成才”的目标。学校通过扎扎实实、形式多样的“团队培训”工程项目的实施,实现了教师由原来的“单一专业知识型”向“导师型、研发型、综合型”的转变。只有教师“一专多能”,学生才能“多元发展”。
开发人生发展规划课程,让每个学生相信并践行“天生我才必有用”。我校校长带头对三个年级的学生开设人生规划课程,指导和培训学生发现自身潜质,学会根据自己的特质“早规划、早培养、早开发”。学校将精心研发的《学生发展规划和成长档案》手册印发给每一位学生,通过每日的反思和填写,让学生每日进行自我提醒、自我对照、自我定位、自我纠正、自我完善。总体看来,效果明显。在此基础上,学校已多年进行学生特质开发实验。学校以“社团”建设为抓手,鼓励学生全面发展、自由发展、个性发展,引导学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成才路径。根据不同学生、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学校把社团分为“体质类、气质类、特质类”三大类,每类社团又在“普及型、兴趣型、专业型”三个层面进行推广,做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现智慧、成就理想、享受快乐”的平台,让学生在“玩”中培养兴趣,发现自己,发展自己;让学生在“慧玩”中“慧学”,找到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同起点上获得最大发展。
三、多元培养,每个学生都成才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和发展,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我校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确定了三条基本培养路径。学校立足生源文化基础薄弱的实际,改变千军万马挤“夏季文化高考”独木桥的模式,提出“不一样的选择,一样的精彩”的成才培养口号,全面实施“学生多元发展成才计划”。学校因生制宜,区别对待,鼓励学生综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潜力、人生规划、家庭愿景和未来社会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发展方向选择,为广大农村学子描绘美好的未来发展蓝图,努力践行“让每个学生都成才、让每颗金子都发光”的办学思想。学校确立了三条基本培养路径:
“金光大道”——通过“夏季高考”,直通本科院校。
“星光大道”——通过艺术、体育、传媒等专业辅导,参加“艺体高考”圆梦成才。
“阳光大道”——通过“春季高考”,即高职提前招生走向高职院校,成就自我价值。
三条大道只是三个方向,每一个方向中又有很多学科和门类,同一学科又会细分出更多层次的具体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虽不能做到一人一策,但起码一类一案。为保障学生多元成才计划的成功,我校采取三道保障措施:
一是实施“小班教学”。“小班教学”是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实践过程、教学策略等改革而形成的一种办学模式。小班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状态、不让一个学生落后、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进步”。
二是转型课程设置,尝试“弹性、多元”的课时改革。我校认为:自主发展、尊重差异的课堂教学是多元成才的基础。高中课程应该是“基础”+“选择”。文化课学习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同时,多元化的课程内容和多元化的教学对象,也对差异化教学提出了挑战。我校切实坚守“文化考试是衡量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以及“文化学习是重要的课程却不是唯一的课程”的观念。我校根据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和《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实施“基础”+“选择”的课程模式,就是为了关注“活生生的人”,根据自身需求,实现选学“自助餐”。为此,我校逐步建立起适合全体学生个性发展“量身定做”的课程体系,积极实施个性化学程和学分制管理,推进尊重差异的课堂教学,建立自主选择、学科细化、模糊分层的学习机制,其中,开发的“科技课程”激发学生追求科学之“真”,“道德课程”启发学生追求人格之“善”,“艺术课程”引发学生追求艺术之“美”。这些课程设置与文化课程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共生共长。
三是转型课堂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我们以课改为抓手,积极构建激情、高效、美妙、智慧的活力课堂。学校在深入开展“活动单导学模式”课改实践的同时,还根据特殊校情、学情,创新开展“问题单”辅助教学模式,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活动单+问题单”双单导学模式。“双单导学模式”唤醒了学生的自我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变“他律”为“自律”、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为“我要”。课堂上学生敢于当众剖析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困惑、敢于帮别人纠错,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尽情释放,鲜活的个性得到张扬,实现了从“高耗低效”向“轻负优质”的转型,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同起点上获得最大发展。
四、自主发展,立足校情学情
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上,努力实现由“从众”向“校本”特色转型。根据我校经上级批准可在中考招生招收“科技、体育特长生”的政策以及我校曾办学“惠如艺术学校”的历史积淀,学校由此把“科技为龙头、艺体为两翼”作为学校特色大力推进。目前,学校每年近百人在高考中被音体美本科院校录取,“艺体高考”逐年拔节发展,成为当地艺体生心中的首选学校。学校连年代表当地高中组参加省市阳光体育运动会,屡创佳绩。针对高中阶段是学生创新能力开发、科学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把“科技”作为龙头特色建设。为此学校制定了《科技教育特色发展纲要》,对学校科技发展进行了五年规划,尤其把“海洋科技”作为科技特色的中心项目打造,与十八大“海洋强国”战略不谋而合,使学校特色充满“开放性、前沿性、综合性”的氛围。实践证明,学校特色建设一旦顺应了学生的需求、一旦紧密与高中课程结合,将极大地激发潜力、迸发激情,使学生在体验成功、创造快乐中实现教育质量的增长。学校用“学校特色建设”来渗透、引领学生“多元特质发展”。学生在“机器人大赛”各类科技创新创意比赛中屡获特等奖、一等奖,获得省科技工作室两个,学校也获得省市县三级“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特色项目学校”称号。
在学生发展评价上,努力实现由“单维”向“多维”特色转型。学校评价导向事关学生向哪一个方向发展、成为什么样的人。原来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物化的分数,但是学生某个阶段的表现、素养、行为,并不能作为衡量学生未来发展的唯一准则。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必须由“单维定性”向“多维定量”转型。我校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尊重差异的原则,探索以学生本位、教师为主体,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共同参与的多维评价方式,优化文化科目的评价,完善“综合性、动态性、发展性、差异性”评价。通过“采访知名校友”“发现身边最美”“身边感动人物”“学生明星”“榜样达人”“班级素质发展月报单”等活动,立体展现学生的多姿多彩。通过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综合素质评定等不同维度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修正自我,提升自我,放大学生的闪光点,为每一个学生成人、成长、成才、成功提供精神动力。
在“三条大道”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我校进一步完善为“五大特色工程”。根据学生高中三年的个人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我们分别完善了:培优工程——文化优秀者,抓实五科的聚焦匹配,夏季高考进高校;扬长工程——特长显著者,特长谋发展,高一年级教授文化基础课程,高二年级分流拓展体艺课程并以之走进高等学府;育能工程——与高职院校进行战略对接,引入职教课程,培养“工匠精神”,高三年级上学期分流学专业,通过春季高考跨进高校或高职院校;“大学选修课(AP)工程”——在高三年级开设国外大学预备班(语言课程)课程,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国际交流跨入国外的高等学府;奠基工程——潜能未现者,进行自考辅导,对接成人高考课程,最终实现本科梦。“五大特色工程”不以文化课优劣分层次,不以分数高低定班级,学校的教育培养能力覆盖现行高考的所有类别和项目,学生人人都有高考梦,个个都能上大学。这种学校多样化以“兜底”而不是“拔高”为重心,以“一个都不能少”为己任,帮助学生突破“应试”重围,在自主选择中发现潜能,在有兴趣的学习中快乐成长,并在快乐成长中赢取高考的胜利、舒展自己的个性。
立德树人,强化“十种好习惯”学校德育特色建设。作为生源“最普通”的学校,我们“学生成才”有两个标准:一是学生找到适合自己成才的路径并实现,二是学生修补完善好自己的习惯养成。第一个标准是为了促进每一个生命有尊严有个性地发展,让每个孩子品尝成功。第二个标准是为了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精神品质,为每一个学生成人、成长、成才、成功提供精神动力。这是我们这类层次学校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和责任。为此,我们校本化地吸收了“生活德育”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八礼四仪的规范、新版《中小学生守则》的内容。我们将以上文件、精神和要求校本化地吸收、融入“十种好习惯”中,并据此制定出“十种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最终形成了“十种好习惯”的基本内容。作为农村普通高中,我校之所以把十种好习惯作为德育的抓手和着力点,主要是基于两个需要:一是农村高中学生的实际需要,二是德育育人的实效需要。我校的学校层次和生源基础决定了我们的德育起点不能追求“高富帅、白富美”,而是要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进行,为此,我们选择了“十种好习惯”养成为我校的德育追求。十种好习惯就是要养成学生好的行为习惯、好的生活习惯、好的学习习惯等,即养成“好品行”。实践证明,抓好十种好习惯的养成,就能使学生“稳固的生理和心理动力系统定型”,一旦这个系统定型、成熟,学生高中三年的每一天,一定是“健康进步的”,并为其“幸福生活一辈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特色应是学校自主发展内涵的外显,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长期积淀,仅靠外力的“捏合”绝不会形成自己的特色。为了多样化而统筹配置的“特色”,于学校,因“特色”与自己发展内涵并不一定完全吻合而极易流于形式;于行政,由于统筹乏力等诸多原因常常难以为继。其实,特色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指向的都是学生,只有学校自己才能直接面对全体学生。因而从本质上讲,特色发展只能是学校内部教育教学的多元化发展。要避开“被特色”,要把惠及每一个学生特质发展与学校特色建设共生契合起来,必须做到“分类指导,分层要求,多元培养”,多些因势利导,尽量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些支持,多搞一些“最美高中生展示、班级特色活动展示、特色暑假作业、特长寒假作业”的创新实验,更关键的是,只有把“学校特色建设”与“学生特质开发、师资观念提升、课堂课程课题研究、社团扶持”等要素有机地深度和融在一起,“一揽子”共生互促发展,问题才能一个个解决,课程才能一步步拓展,发展才能一天天多样,特色才能一天天彰显,每一个学生也才能一天天精彩绽放。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薛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