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络放血法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理论初探

2016-05-14 10:03龚树材刘明静��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6年5期
关键词:素问依赖性皮炎

龚树材 刘明静��

摘要:刺络放血疗法,俗称“刺血法”,古代称为“刺络”,是中医学古老的、独特的治疗方法。激素依赖性皮炎是长期反复外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制剂引起的一种皮炎,该病缠绵,多发生于颜面,给患者精神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本文试从刺络放血治疗机理出发,探索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新方法。

关键词:刺络放血;激素依赖性皮炎

中图分类号:R275.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5-0046-03

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依赖性皮炎是由于长期外用含糖皮质激素制剂,一旦停药导致原有皮肤病复发、加重,迫使患者继续使用糖皮质激素的一种皮肤病,以面部较为常见。西医认为激素依赖性皮炎虽然病因明确,但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了,比较统一的观点认为长期使用激素引起真皮小血管功能失调造成毛细血管扩张,抑制细胞增殖分化导致皮肤萎缩、血管内成分渗出形成局部水肿,其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降低皮肤局部免疫功能下降而易发生炎症反应或痤疮样皮损,因此,目前西医治疗本病多是对症治疗,采用糖皮质激素递减疗法(强效改为弱效,高浓度改为低浓度,减少用药频率,降低用药剂量)、糖皮质激素替代疗法(钙调神经酶抑制剂,非甾体类制剂)、抗过敏治疗、抗炎治疗等。

近年来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因其顽固难愈,成为皮肤变态反应和美容专业关注的焦点之一。目前治疗该病还缺乏有效的非激素外用制剂及其他有效治疗方法,因此,患者常常在一定的时间内仍然对激素制剂产生依赖,症状难以及时控制。刺络放血疗法,是中医学中古老的、独特的治疗方法,笔者从刺络放血法的治疗机理以及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出发,初探两者联系,希望为此病提供一有效治疗途径。

1刺络放血

1.1络病络病理论形成于先秦时代的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 云:“先客于皮肤,传之于孙脉,孙脉满则传于络脉。”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千古名言,反复强调“初为气伤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百日久恙,血络必伤”的病机观,标志着络病学说成为中医重要的病机学说。络病是以络脉损伤为基础,以气血瘀阻为特征,以脏腑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病症,其内涵包括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致病因素伤及络脉导致的络脉功能障碍及结构损伤的自身病变,外延包括络脉病变的致病因素及络脉病变引起的继发性脏腑组织病理改变。[1-2]《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脉是经络别出的分支,内至脏腑,外至四肢肌腠,犹如网络,纵横交错,无所不及,具有沟通表里内外,贯通营卫气血津液,濡灌脏腑组织等功能。营卫通过经络的“行气血、营阴阳” 的作用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正常时机体处于一种“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若邪客于络脉,则出现经络血脉不通,气血失和。正是由于经络在生理和病理传变过程中,都处于中间环节的地位,所以当病邪侵袭人体或脏腑功能失调而致气血不畅时,经络本身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络中气滞、血瘀或津阻等病变,若日久则津血互结互病,变生它病。《素问·调经论》篇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阐明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障碍,阴阳失衡,从而变生诸证。

络病病机特点为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而其病理实质则为“不通”。络脉是气血运行的通路,络病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持络脉通畅以恢复其正常功能,故“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正是针对络脉生理特点及络病病理实质而提出的。从《内经》到清代叶天士络病治疗均体现了“通”的特点,《素问·三部九候论》指出:“经病者治其经,络病者治其络血,……索其结络脉,刺其出血,以见通之”,明确提出刺络血治疗的目的在于通络脉。

1.2刺络放血法原则、治疗机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调经论》指出血实有余的病证可用刺血络法治疗。《素问·针解》进一步明确:经络瘀滞或邪入血分郁结不解者,刺络以去瘀血。《灵枢·血络论》有:“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即而泻之万全。”论述了刺血络法的施术指征:见坚硬怒张的赤色血络,无论上下、大小均可刺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素问·调经论》)。调理原则是“血实宜决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菀陈则除之者,去恶血也”(《素问·针解》)。

《内经》认为刺络疗法的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泄热解毒、调和气血、活血祛瘀、通经活络、消肿止痛、泻热定惊、清热开窍等途径,来调整人体脏腑,使脏腑和谐,经脉畅通,气血和调,阴阳平衡,治病祛疾。《灵枢·小针解》云“菀陈则除之者,去脉也。”“泻热出血”。《素问·气穴论》云“血有余则写其盛经,出其血……刺留血奈何?歧伯云: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人于经,以成其疾。”即刺络疗法主要是通过刺出恶血,泻邪通经,以改善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刺血络法旨在攻逐邪气,邪去则正安,临床多用于实证、热证,故《素问·离合真邪论》指出:“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

[JP2]有关放血疗法的机理的现代研究,目前大多医家认为放血后改善了局部病变处组织的微循环障碍,缓解了血管痉挛,促进了血液循环,血流速度加速,扫除了病损处代谢障碍,从而改善局部组织缺氧、缺血状态,局部代谢产物减少,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王芬等[3]对近40年刺络放血疗法的327篇文献进行研究后认为,刺血疗法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而实现的,治疗作用可归纳为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主要有退热、止痛、镇静、降压、降低血黏度、强心活血、消瘕、急救、消炎、止痒、抗过敏等作用。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刺破血管可以直接激发患者机体的凝血系统,同时也启动了患者的抗凝血系统,机体在经过一系列正负反馈过程和酶反应之后,重新达到一个新的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状态。由于类组织胺物质的产生刺激各器官,可增强其功能活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由于血液的排出,能改善损伤处软组织微循环障碍,缓解血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血流,清除病损处的代谢障碍,从而改善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状态。[4][JP]

2激素依赖性皮炎

激素依赖性皮炎,多由长期外用含糖皮质激素的外用制剂,如肤轻松、皮炎平、思肤康等,以致表现为面部泛发丘疹、红斑、干燥、脱屑、有紧绷感、皮肤潮红、毛细血管扩张,均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感及原发皮肤病加重等。在中医书籍中未见记载,赵氏[5]认为此病属药毒范畴,激素乃助阳生热之品,久用伤阴耗血,损伤脉络,影响经血输布运行和毒素的排泄而致依赖性皮炎。临床多数患者表现为面部灼热,痒痛明显,可辨为风热夹瘀证。马利斌[6]认为其病因病机为风、热、毒邪阻滞面部,浸淫血脉。本病为面部疾患,面部皮肤病与风邪密切相关,面部为诸阳之会,风为阳邪,易袭阳位。药毒之邪日久滞留于面部,风邪与毒邪相合为患,郁而化热,浸淫血脉,故面部出现红斑、灼热、瘙痒,日久毒热之邪阻于面部,气血凝滞,故出现色素沉着、痤疮。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滑,为风热兼湿之象。崔丁章等[7]认为本病类似中医的“面游风”,系平素血燥,过食辛辣厚味,以致阳明胃经湿热内蕴为内因;面部长期受外邪(外用激素不良刺激)侵蚀,病邪侵入毛孔,郁久化热,为外因;内外蕴热相搏,弥漫于营血之间,久之则热毒内侵血分,血络受损,热灼阴液,营血耗散,致肌肤失于濡养而发为本病。陈国勤[8]认为此病乃禀赋不足,皮毛腠理不密,湿热内蕴,复受辛热之毒,日久留而不去,内外合邪聚成湿毒,蕴于血分,外蒸肌肤而发。史萍[9]认为本病系毒热之邪蕴结面部日久,毒热邪气进入营血熏蒸面部肌肤所致。

综合分析,其病机可分为3类:①毒邪侵袭,郁久化热生风,以皮肤瘙痒、干燥、脱屑为主;②毒邪侵袭营血,化湿蕴毒,且气血受阻,以皮肤红肿,渗液、毛细血管扩张等为主;③热毒灼伤营血日久,阴血不足,血虚风燥生风,肌肤失于濡养,而以皮肤潮红、干燥、有紧绷感和灼热感为主。

关于该病的发病机制,现代医学文献尚无明确报道。根据以往文献中阐述的有关激素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可简述为以下几个方面[10]。1、血管功能改变,长期使用激素会引起真皮小血管的功能失调,造成毛细血管扩张;2、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激素可减少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降低朗格汉斯细胞的功能等,从而使皮肤局部免疫功能下降;3、抑制细胞增殖,激素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及其他皮肤细胞的增殖及分化,从而使表皮屏障功能受损;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分化,胶原合成减少,造成皮肤萎缩,由于支撑组织及胶原纤维间黏附力减弱,使血管弹性和缩舒能力下降,血管内皮细胞间隙扩大,血管内成分渗出,导致局部水肿。

3结论

中医经络学说之皮部理论认为,皮部是十二经脉在皮肤的分区,是十二经脉功能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十二经脉之气散发所在。因此当经络发生病变时可在皮肤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皮肤受邪亦可影响经络功能,甚至经孙脉-络脉-经脉而内传脏腑。正如《素问·调经论》 云:“先客于皮肤,传之于孙脉,孙脉满则传于络脉。”激素依赖性皮炎主要因为长期的外用激素,直接作用于皮肤,激素乃助阳生热之品,热毒外侵,久用入营,损伤脉络,热久灼伤津液,导致血瘀,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皮肤潮红、肿胀、疼痛、瘙痒,这些与刺络放血法的原则、治疗机理及临床多用于实证、热证不谋而合。从而可见,应用刺络放血疗法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可达到泄热解毒、调和气血、活血祛瘀、通经活络、消肿止痛,预期获得临床满意疗效。[JP]

参考文献:

[1]吴以岭.络病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112.

[2]徐光福.络病的内涵及其外延释义[J].中医药学刊,2005,23(1):97-98.

[3]王芬,罗丁.近40年刺络放血疗法的临床运用概况[C].全国首届刺络放血 研究及临床学术交流会,天津,2003.

[4]张京峰,孙国胜.孙六合教授应用刺血拔罐疗法的临证探微[J].中医药学刊,2005.23(9):1569.

[FL)][HJ1.9mm][SD1,1][FQ(10*2。175mm,X,DY-W][SQ+1mm][CD=175mm]

[5]赵莉.激素依赖性皮炎辨证治疗体会[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127.

[6]马利斌.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中医辨治体会[J].四川中医,2004,22(7):23.

[7]崔丁章.滋阴润燥凉血饮合三黄膏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136例[J].山西中医,2002,18(2):18.

[8]陈国勤.中药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109例[J].实用中医药[LL]杂志,2001,17(5):16-17.

[9]史萍.中药冷喷治疗面部皮炎11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03,12(3):251-252.

[10]陆洪光.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35(10):682-684.

猜你喜欢
素问依赖性皮炎
逃不开的痒
浅谈改善幼儿依赖性之浅见
关于N—敏感依赖性的迭代特性
谈幼儿挫折教育的几点体会
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的风险与控制
夏日需防凉席导致的皮炎
从太阳气化的角度谈咳嗽的机理
不要把神经性皮炎当牛皮癣
玲珑欢
关于《素问》“味归形形归气……”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