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隐”入城市湿地公园

2016-05-14 03:37翁倩倩
艺海 2016年5期
关键词:西溪公园空间

翁倩倩

〔摘要〕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肺,是一个自然与人工结合的特殊环境空间,它蕴含着城市独有的文化精髓,调节着自然与人工环境的平衡。公共艺术作为媒介,介入这种特定的空间时需因地制宜,除了美化城市湿地环境、装饰景致,还需谨慎协调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与老庄美学的影响下,致力制造一个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环境。公共艺术介入的位置理应退而求其次,不应过分喧宾夺主,它的介入应该浅淡地“隐”入环境,道法自然,为天然而修饰,少些人为的造化。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公共艺术传统文化设计美学

湿地,地球之肾、城市绿肺,是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如今,随环境的日益恶化,污染正逐步侵蚀城市与自然。湿地于城市,若绿洲于沙漠,它的天然调节功能为人类生存环境和城市的持续发展带来改善。城市湿地这样特定的环境空间,艺术与设计的介入成为改造空间环境与维护自然平衡的途径之一。在这样一种自然与人工互融互补的空间里,公共艺术的介入方式因此也变得谨慎而有趣。

当代公共艺术介入空间有着多种形式,其意义也因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属性、不同的环境空间、不同的时代趋势而改变。在特定的环境空间里,公共艺术设计的介入方式也将随着环境、社会、人文的差异而发生变化。这种改变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催发我们对不同空间环境性质的探索与完善,对公共艺术新的介入方式的思考与扩充。

一、湿地映艺,古朴隐秀———湿地空间条件

虽无弱水三千里,不是仙人不到来。1史书云:钱塘之胜,名于“三西”(西湖、西溪、西泠)。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国内开发较为完整的优秀范例,小桥流水,芦花似雪,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多年的旅游建设与生态维护给城市湿地的旅游经济、文化宣传以及艺术与设计的运用带来一个良好的参考和范本,也为公共艺术的介入提供了一个独特天然的展示场所。在这里,水路交织、依山傍水,人们用“冷、野、淡、雅”四字提炼西溪,似乎任何外来的繁杂添加都是画蛇添足。故而杭州西溪湿地公园的建设,理应坚持不损一草一木,不填一沟一塘,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对自然的延生和再释。公共艺术的介入,同样也需遵循“七分水、二分田、一分可建设”的宗旨。

城市湿地公园似乎正是这么一种归隐之地。它与城市接轨,依山傍城带着社会文明的痕迹,又如田埂花野,大有“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充满自然的生机。城市湿地公园,既大隐于市,也小隐于野。处身其间,感受到的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隐逸的文人之气、老庄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中国园林的“境生于象外”的造林法则。城市湿地这种特殊空间的魅力,取自然山水之神韵,抒市人风发之逸致,正是社会当下所追求的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当下多元化的社会,传统文化需融入生活指导,公共艺术也需走向多元化。现代的公共艺术不仅要求装饰与环境、人文的和谐交融,还要求我们对社会大众审美的提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再阐释,体现出时代的需求。

相较于其他艺术设计学科,公共艺术在城市湿地中的表现形式则相对单一,大多沿袭着“雕塑公园”的概念去笼统规划、生搬硬套,这样反而弄巧成拙。反观传统的公共艺术,总是以“醒目”的方式“占领”着空间,在城市湿地这样一种特定空间里,雕塑不再是作为表达艺术情感的空间装饰品,在天然纯朴的自然环境面前,公共艺术能做的只是陪衬,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因此,以“隐”字概括公共艺术介入城市湿地公园的方式,正是结合庄子美学与现代公共艺术所提出的一种新的构想,目的在于更好地将公共艺术融入环境。“隐”并非是让公共艺术完全消失,而是在设计思想上、美学上、表现上处于次级地位。以自然为重,以人为主,达到“忘适之适”才是更高的合一境界。

二、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公共艺术隐入

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何为“隐”?隐,繁体字为“隱”。从阝(阜)从爪从工从又(手)从心。2追寻一个汉字的演变过程,追其根源必能发现它的含义(图1)。专心双手做工,藏匿山野之下,“隐”字本身就有一种飘逸的味道。

借用文学的指代手法,从“隐”的词性去代表公共艺术在空间中动与静的介入(图2)。当“隐”为名词与形容词之时,隐逸、隐秀可指代公共艺术在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思想上的介入;当“隐”为动词时,隐藏、隐形、隐忽则指代公共艺术在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形式上的介入。

(一)公共艺术在城市湿地设计思想上的隐入

1、隐逸———公共艺术之设计思想

隐逸,避世隐居,禅修逸意。隐逸文化,以简单朴素及内心平和为追求目标,不寻求认同为“隐”,自得其乐为“逸”。3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阴阳有序”的环境观、“大象无形”的表现观指导公共艺术的介入,可以道法自然,“立像以尽意,立意以动心”。

在城市湿地公园里,公共艺术的介入意义,更在于思想和观念的介入。以朴素、单纯的形态,启发人们去重新认识日常生活中熟视无睹的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带着东方的“隐逸”观念去创作公共艺术,与自然相谐相生,自由、豁达。

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第三期艺术集合村的建设中,已建成的建筑形态基本偏向于营造自然随性的空间,追求“和而不同”的设计纲领。以“离散式的创意会所聚落”的形式(图3),利用湿地的自然生态、地域文脉,对隐逸形态的聚落空间进行重构。将传统“和”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使之亲近自然,对自然作延伸和解释。建筑作为环境中相对大体量的艺术载体,它成了制约和影响后期公共艺术介入的一个重要参考,同时也是一种限制。此时,公共艺术与环境、人、建筑,这四者的关系将变得更加紧密。我们可以看到,在湿地中的建筑设计,不约而同向“自然”与“传统文化”靠拢。这些建筑似乎都在表达一种隐藏内聚的倾向,将建筑栖息于林间,隐没于水中(图4)。所以公共艺术的介入也应该体现自然情韵,隐于其中。

2、隐秀———公共艺术之自然审美

隐秀,优雅秀丽,含蓄借喻。在中国传统审美中,艺术常常会用到隐喻的修饰手法去表现。把艺术作为载体,用来表达艺术家和设计师某种观念的物化。而公共艺术就是这种载体,含蓄地展示和装饰城市湿地的自然空间。

公共艺术也同样可以向人传达一座城市的历史与文脉,传达对自然的认同与保护,含蓄地表达城市精神、群众心理以及情感。我们认为,当公共艺术隐入城市湿地,它将寓意与环境融为一体,不是单独孤立的物体,而成为湿地环境气质的一部分,无形中表达某种公共的情感与信息。

(二)设计形式的隐入

1、隐藏———公共艺术之空间布局

隐藏,掩饰藏匿,遮蔽埋没。环境空间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又是环境空间的审美要求的体现,所以空间的特性也影响公共艺术的设计形式。公共艺术作为硬景元素之一,应该注重与其他硬景之间的关系,比如建筑与景观软景(植物的遮蔽、水体的隐映)结合。在开放空间中的次要地位,要适当营造半开放空间的节点,与私密空间的隐藏。

公共艺术“隐”入城市湿地公园空间,基本可以概括为“合”与“破”(图5)。“合”是补充原有空间的缺口,而“破”则是营造类似随机自然的效果。两者都是将公共艺术与环境相融,边际模糊,师法自然。

2、隐形———公共艺术之表现形式

隐形,形体消失,边缘模糊。公共艺术隐入湿地环境的表现形式同样包括材料、风格、形式、造型上的“隐没”。材料应注重生态与节约,可偏向绿色材料,取之天然,无害于环境,也可运用本土原料去融合环境。公共艺术的基本风格也同样适用于城市湿地,就像城市湿地自然的环境空间一样,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既是自由的、各具特色的、多样性的,又具有统一性。公共艺术的各种形式其实对环境同样适用,雕塑、装置、地景、公共设施、壁画等等,关键在于如何与周围空间环境的融合。轻巧、轻盈的动感置于环境中,转角现惊喜,让人能不经意间发现秘密的莞尔一笑———公共艺术的介入惊奇而不过分。

公共艺术“隐”的造型要与环境相和谐,避免沉重、庞大、突兀的造型。艺术设计要体现平和、清寂、幽宁,可以借鉴仿生的形态,以自然为主,显示其“隐”的特征。西溪湿地公园中的公共艺术,回归传统,采取还原、模仿的手段,代表西溪过去、传统和记忆的一面;同时,还需要结合创新手法,谨慎、适度地选择,展示西溪的现代感,面向未来、成长和发展的一面。

2012年杭州西溪湿地公园以“水陆相望”为主题征集了第四届西湖国际雕塑展。通过公共艺术介入西溪湿地环境,去重塑文明城市的和谐生存,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关系。一曲溪流一曲烟水无疑是西溪的灵魂,所以雕塑展尽可能强调“城市因水而起、因水而兴”的发展之源,延续杭州这座城市水文化的特质。而最后征集的作品安置在水网交错的西溪湿地中,融景融境,用艺术为湿地营造了江南文化的新意象,山水理想和诗性情怀令人望境而生。从西溪湿地现有的一些公共艺术作品中可发现,对文脉的重视、地域文化的凸显、与周边自然景观及诗性空间的融合,是公共艺术介入西溪湿地共有的默契。

3、隐忽———公共艺术之时间策划

隐忽,时隐时现,忽有忽无。在一个空间环境中介入公共艺术,还需要考虑长期设计与短期策划。在这里,公共艺术可以随着时间而变化,它可以是部分与环境相融,甚至是整体的消失,它同自然生命一起成长,它可以是机理的改变,也可以是形态的变形。

处于湿地空间中的长期公共艺术,要考虑其运用的材料在时间上的耐久性,更重要的是考虑这种长时间放置的材料会不会给环境带负面影响和破坏。而短期公共艺术则可以加入更多的元素,去强调作品的介入方式,考虑时间因素带来的变化,融合周围景观植物,自然水、陆及气候带来的四季变化。公共艺术要让人无形中感受到湿地环境的生命律动,体现地域环境特征、湿地的历史人文,以及城市人的生活状态。公共艺术同样需要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共利互生。

结语

在进行公共艺术设计时,必须深入研究其在特定空间里所对应的设计思想介入与形式介入。公共艺术需要创新,不要局限于材料与工艺的改良,或是单纯的形式与质材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观念的变革,美学的提升,这样才能让公众更亲近地参与到环境中,并产生共鸣。“隐”并非是让公共艺术完全消失,而是在设计思想上、美学上、表现形式上与环境相融,把艺术退居其后。

公共艺术介入城市湿地,如同以素冷色去墨染白宣,在这样统一山水青黛的基调上,其间偶尔一两点跳跃的“朱红之色”,若隐若现,含蓄地点缀城市湿地。曲水环绕,云雾忽现,名园古刹,风扫竹柳,仙然不似人境,如此,天然纯美、隐秀含蓄。公共艺术应该师法自然,才能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责任编辑尹雨)

注释:

1吴本:秋雪八咏之一《仙岛荡》。

2韩永贤:《孔子溯源》,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版。

3常言耘:《“壶中天地”中士人伦理道德的“休闲”理念》,旅游纵览(下半月)。

参考文献:

[1](法)卡特琳·格鲁(CatherineGrout)著,姚孟吟译.艺术介入空间[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丹麦)扬·盖尔(JanGehl)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许晓华.论庄子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D].苏州大学,2007.

[4]杨奇瑞,王来阳.滨水区域的艺术介入与诗性空间营造———以中国杭州第四届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为例[J].雕塑,2013,01:8-11.[5]翁剑青.生态主义城市理想与美学实验———上海世博会后滩公园景观艺术浅议[J].公共艺术,2010,05:52-53.

[6]李砚祖.“以天合天”:庄子的设计思想评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01:15-20.

猜你喜欢
西溪公园空间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在公园里玩
杭州西溪湿地
所见·西溪度假酒店
一见如故
西溪掠影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