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笛
〔摘要〕要通过学校音乐教育对乡土音乐文化进行传承,最现实的办法就是从本地入手,依靠本地文化生态环境优势,开发本地乡土音乐文化资源,借用地方学校音乐教育的平台来推进乡土音乐文化的传承,构建一个以地方各级学校为主体,以学校音乐教育为平台的可持续发展的乡土音乐文化传承系统。同时,在这个系统中,编纂乡土音乐教材和培养乡土音乐教学师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关键词〕学校教育乡土音乐传承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差异性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孕育了各地区和民族特色鲜明的乡土音乐文化。乡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维护地区音乐文化生态平衡,已经成为我国各地区和民族面临的共同任务。相比其他形式的传承途径来看,学校教育传承具有可复制和能够大面积推广的优势,更是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走向普及化、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必由之路。但是,要通过学校音乐教育对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优秀乡土音乐文化进行既全面又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从现实来讲几乎不可能。那么就要考虑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笔者认为最现实的办法就是从本地入手,依靠本地文化生态环境优势,开发本地乡土音乐文化资源,借用地方学校音乐教育的平台来推进本地乡土音乐文化的传承,构建一个以地方各级学校为主体,以学校音乐教育为平台的可持续发展的乡土音乐文化传承系统。这里,笔者以所在长沙地区为例,谈一谈地方学校乡土音乐文化传承有关工作的设想。
一、建立一个以地方各级学校为主体,以学校音乐教育为平台的可持续发展的乡土音乐文化传承系统
目前,一些研究者已经意识到地方中小学音乐教育对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意义,一些地区已经尝试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如从2011年9月起,《上海乡土音乐文化》这本乡土教材开始在上海闵行区首批31所中小学试点使用。还有一些学者在论文中建议在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中开展特色性的乡土音乐教学,并在一些地方高校的音乐系已经付诸实现。如江燕的《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开设区域民间音乐课程之我见———以苏州地区高校为例》(《中国音乐》,2009年第4期),徐欣的《以地域音乐文化为特色的高师音乐教育探索———以乌江流域的涪陵师院音乐系为例》(《中国音乐》,2006年第3期)等。这些有益的研究和实践都对我国地方乡土音乐的传承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是目前的研究比较零散,即大家都只是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开展研究和实践,乡土音乐文化传承的研究和实践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系。笔者认为,只是孤立在教育的某一阶段进行,教育缺乏连续性,对音乐文化传承产生的效果有限。笔者所提出的建立一个以地方各级学校为主体,以学校音乐教育为平台的乡土音乐文化传承系统,是由地方小学、中学、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以及地方艺术类院校和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音乐教育共同组成。其贯彻的是“一条线,两个点”的思路,即小学———中学———大学“一条线”,普通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两个点”。具体说来就是在小学、中学阶段打好乡土音乐教育基础,这个阶段的学习主要从认识和了解层面进行。小学阶段主要让学生近距离地与本民族、本地区特定音乐艺术品种和艺术表现形式亲密接触,培养他们对乡土音乐文化的兴趣。让孩子们能够接触到第一手,最为真实的乡土音乐文化资料在本阶段最为重要,让孩子们观看音像资料、带领他们走入田野乡村,或把民间音乐艺人请进课堂进行表演都是好的办法,目的是让孩子们对本土乡土音乐形式有个最基本、最直观的印象,完成一个知识量的积累过程。实践方面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音乐形式教孩子们表演,如表现一些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童谣和舞蹈、器乐等,使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更为直观的艺术感受,更深层次地“触摸”到乡土音乐的魅力。中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已经显著增强,在前面已经熟悉和了解本地乡土音乐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教师应推进学生知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主要从归纳、总结乡土音乐各种艺术形式的音乐特点上下工夫,加深学生对本土音乐形式的了解,力求保持学生浓厚的兴趣并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乡土音乐文化的欲望。在小学和中学阶段,教师应尽量选择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特点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喜闻乐听、耳熟能详的乡土音乐作品。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根据不同学段目标的要求,应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如在低年级设计以参与、体验、感受为主的活动形式,高年级则设计以参与、实践、欣赏为主的活动形式等。经过小学、中学阶段耳濡目染,学生们对家乡的乡土音乐文化的形式和特点都应该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也有了更为深厚的感情,这为他们今后成为乡土音乐文化忠实的观众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学生进入大学后生源分流,一部分学生进入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已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他们在这个阶段能够更好的从文化的视角去理解和欣赏乡土音乐,教师应引导他们学会鉴赏乡土音乐,不光流于表面,还要理解乡土音乐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从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音乐社会学等角度去审视和探索本土音乐,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树立保护和传承乡土音乐的远大理想,使这些学生将来能成长为乡土音乐文化的终身爱好者和保护者。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会进入到本地的艺术类院校或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系学习,这些学生在音乐方面较常人具有更高的造诣和理解力、表现力。在大学四年中,为地方大学音乐专业学生开设专门的乡土音乐课程,不仅要引导他们学会鉴赏乡土音乐、理解乡土音乐文化内涵,还要从表现乡土音乐艺术形式和表现乡土音乐文化内涵方面进行专业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培养他们作为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主力军的责任感,力争使他们今后能成为本地乡土音乐文化优秀的表现者、传承者和教育者。在此思路下,地方各级学校教育为乡土音乐文化的传承能够实现无缝隙、一条龙的衔接。不但为乡土音乐文化培养了了观众,营造了浓郁的乡土音乐文化氛围和生态环境,还为乡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培养了演员、传承人和教师;不但促进了本地乡土音乐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和传承,同时还实现了乡土音乐文化与地方教育资源的相互渗透和良性循环,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二、组织开发本土音乐文化资源,编撰乡土音乐教材
要使上文中所设想的这个建立在地方学校教育基础之上的庞大的乡土音乐文化传承系统运转起来,首先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乡土音乐教材的编撰工作。对本地音乐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较为容易,但是要经过选择、提炼、优化后再整理和利用,建立完整的文字、乐谱、声像资料,逐步形成系列统一规范的教材却需要下大工夫。
首先,要明确乡土音乐课程内容的课程比例。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国家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明确了地方乡土音乐教材是对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辅助和补充,指出将教材总量的15%~20%留给地方教材及学校教材。因此,在进行乡土音乐教材编撰的时候,各地区要注意一个乡土音乐教材所占的课时总量问题,不能超过这个度。以长沙地区为例,长沙地区义务教育九年中音乐课为每周一节,一年32节,那么乡土音乐教材容量应确定为小学阶段每学年占课时5~6节,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合计约45~54个课时。这些课时必须结合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教材,渗透在常规音乐教学中。因此,地方乡土音乐教材的编写,不可能按照每个学年逐年来进行编写,只能将各个学段和各个年级进行整合编写成一本教材,如《长沙乡土音乐文化》。在大学阶段,国家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比例规定,各地方高校可以组织本校教师,自主开发校本教材,归纳整理典型教案、音像教具、图片等,逐步形成地方音乐教学资源库,为学校音乐教学提供多样选择。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根据各校实际情况,采用选修或是必修课的形式,自行确定课时,开展乡土音乐文化教学。
其次,要确立内容选择标准。由于教育各阶段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理解能力都不同,因此在作品的选择上要符合各阶段学生的学段学习目标。教材的内容要符合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兴趣点,通俗易懂,还要是乡土音乐中特色鲜明、有代表性的乡土音乐作品。中小学的教材内容以欣赏和简单的表现为主。如长沙人耳熟能详长沙民间童谣《月亮粑粑》:“月亮粑粑,肚里坐个爹爹,爹爹出来买菜,肚里坐个奶奶……”充满童趣,其念白朗朗上口,非常适合于选入低年级学生入门的教材。长沙民歌《一根竹竿容易弯》:“一根(那个)竹竿容易弯(啰),三缕(哟)麻纱扯脱难,猛虎(哟)落在平阳地(啰),蛟龙(哟)无水困沙滩”,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具有深刻的寓意,适合小学高年级或中学学生欣赏和演唱。《刘海砍樵》、《长沙山歌》、《洗菜心》等民歌带有长沙传统戏曲花鼓戏的唱腔特点,演唱难度较大,内容也较为成人化,适合用于高校普通专业或音乐专业学生欣赏或演唱。另外,大学生的知识面广,知识积累也已经达到一定的量,所以高校的乡土音乐教材相比中小学的同类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更注重乡土音乐与本地域、民族的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等因素之间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乡土音乐的文化内涵。而地方高校音乐系的乡土音乐教材除了上文所述内容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列入一些较有难度、普通人难以胜任的乡土音乐艺术表演实践的教学内容,同时还应担负本土传统音乐艺术形式创新的重担,如一些地方戏曲、曲艺以及地方性器乐、舞蹈等。在长沙,湖南省艺术职业学院就一直开设有花鼓戏表演和湘剧表演专业,为地方文化建设输送了众多的演艺人才,还编排了很多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的新剧目,为花鼓戏和湘剧的传承和创新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三、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
音乐教师是乡土音乐文化教学实践的关键,因为他们是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的主力军,在学校的乡土音乐教学实践中更是起着主导作用。然而教育体系的长期西化,造成了我国音乐教育体系对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意识的淡漠,大部分教师在自己的求学之路上都没有接触过本地域乡土音乐,对本地乡土音乐也并不熟悉,甚至不喜欢。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有了很好的乡土音乐教材,缺乏教师的引导,乡土教材就发挥不了作用,乡土音乐传承的任务就落不到实处。所以,笔者认为,围绕乡土音乐文化传承,开展地区范围内的音乐教师培训是必要的。培训可以围绕以下几点内容展开:第一,激发音乐教师作为民间音乐承载者的自豪感和使命感的培训。要让音乐教师认识到乡土音乐文化是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其传承对维护区域音乐文化生态平衡,促进国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音乐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这个历史使命。第二,根据本土乡土音乐文化教材,开展本地乡土音乐文化内容培训。由于大部分教师对本地域乡土音乐文化都缺乏了解,因此组织统一培训将本土的乡土音乐文化艺术形式进行一次基本梳理是必要的。当然短期培训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还要靠教师长期地深入民间,去了解本地乡土音乐文化背景和各种乡土音乐艺术形式,掌握各种艺术形式风格特点和表现技巧,并在乡土音乐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对乡土音乐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第三,教学方法和技能培训。教师是学校教育中乡土音乐传承的具体操作者,除了了解和熟知相应乡土音乐文化有关背景、艺术特点以及表演技能等,还必须掌握乡土音乐教学的规律和手段。乡土音乐教学由于其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其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必然与传统的音乐教学有所区别。乡土音乐的主要内容是本地的民族民间音乐,其传统的传承方式就是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口传心授。虽然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已经相当丰富,但是这种“口传心授”的传统传承方式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文化。在课堂上,教师若能适当地借鉴、渗透一点民间音乐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营造和还原一种真实的民间传承场景,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不自觉地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学中采取传统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是较好的选择,即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也兼顾保存乡土音乐文化原汁原味的“土”味。在目前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关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大部分的教师都能运用的得心应手,所以对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和方法培训这个环节主要是对本地域、民族乡土音乐传统传承方式的一种学习,可以请有经验的民间艺人负责这一环节的培训。
此外,对一些难度较大的乡土音乐课程或乡土音乐课程中一些难度较大的章节,可用通过外聘、外借的办法解决或通过人才引进和选择地方音乐专才充实教师队伍。由于各地对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视、保护程度和经济状况的差异,大量的珍贵音乐文献资料以不同形态和形式遗存和散布在民间,掌握在民间音乐艺术团体、艺术传人和民间研究者的手中。因此乡土音乐教学必须采用完全不同于传统院校教学的模式,必须遵循乡土音乐“活态”传承的规律,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教学,解决教学师资的不足,使学生对乡土音乐有更全面、真实的认识。
四、校园文化中的乡土音乐文化渗透
校园文化不像课堂教育那样呈现出一种显性教育形式,其生机勃勃、轻松愉快的形式却能够隐藏着大量的隐形教育因素,相比课堂教育更加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是课堂教育的延伸、补充和提高。如果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校园乡土音乐文化的建设,对于地方学校乡土音乐的传承的课堂教学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其有利的补充。各级学校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平台,开展乡土音乐知识普及宣传和乡土音乐文艺汇演等活动,不但在校园里营造了浓郁的乡土音乐文化氛围,还为学生创造了乡土音乐艺术实践的机会,拓展了实施乡土音乐教育的时间与空间,也全方位的扩大了课堂上的乡土音乐教育教学成果。
结语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第十四届会议的标题就是“民族文化:音乐教育的动力”。民族音乐、本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问题在当今世界的音乐教育领域被提到一个从所未有的高度上来。学校是人类文化的继承和传播的重要阵地,传承民族优秀音乐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责无旁贷的使命。乡土音乐进学校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保护工程的百年大计,这对于维护我国各地区、民族的区域文化生态平衡,促进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格局的健康发展,乃至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在世界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世界民族音乐之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西方音乐文明迅速蔓延的今天,如何更好保护和传承我们自己的传统音乐文化,维护区域文化生态平衡,是我们音乐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责任编辑翁婷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