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彩英
摘 要:面对新课改的挑战,中职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真正做到把学习的自主性还给学生。但在现实的探究性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变成了由教师独自把持和严格控制的“探究活动”。本文就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习自主性丢失的原因做了剖析,并提出了纠正的措施。
关键词:中职学生 探究性学习 自主性丢失
一、在探究问题生成时,学生丢失了自主性
1.单一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丢失自主性
受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来不思考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学了之后有什么用,因为课本、考纲、教师已经为他们规定、安排好了。就连教师也视课本和考纲为“圣经”,从不敢越雷池一步,教高考要考的,放弃高考不考的。教师在备课时针对课堂教学考虑了以下问题: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巩固哪些知识等才能考出好成绩。教师按照教案的安排,希望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与预先的设计,甚至在时间安排上都完全符合,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没有机会,也不可能提出与教学有关的课外问题来,或者说教师不会也不敢针对课堂上学生“不着边际”的问题而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适当的调整。
2.师长的思维定势使学生丢失了自主性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疑惑,如果能对学生正确加以引导,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自主性。但是,师长的定势思维和传统的教学观念使学生的好奇心、探究能力逐渐丧失。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师只为传授知识而灌输知识,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没有悬念;学生只为了学习知识而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对新知识已没有了好奇心,也不知道辛苦学习得来的知识有什么用处,从而学生逐渐产生厌学情绪,更谈不上学习的自主性了。
二、在探究行为的展开中,学生丢失了自主性
长期以来,学校教学越俎代庖,多数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缺乏足够的信心,不能大胆放手,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为了抢占时间,教师用粉笔线条代替了探究实验装置,用演示活动代替了学生探究活动,用现成数据代替了探究实验的结果等,这些都是常见的教师教学越俎代庖的现象,这些教学行为会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能力日渐消退,也就使学生的自主性逐渐丢失。
另外,教师为了在一两个课时内完成教学内容,虽然表面上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但由于教师担心学生“误入歧途”,总是对学生进行一步一步实现预设的诱导,学生也就一步一步踏入教师精心预设的“圈套”中。这是代替学生思考的越俎代庖现象。
三、在探究结论的建构时,学生丢失了自主性
1.教师替学生建构,使学生丢失了自主性
教师替学生建构探究的结论,也是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对学生不信任,怕学生不知如何建构知识,或者担心学生在知识建构中出错,不能得出预定结论。
2.教师评价不当,使学生亦步亦趋
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和态度体验,教学过程就是平等的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的过程。在师生交流活动中,如果学生的思想、尊严被忽视,那么也会导致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丢失。因此,教师和学生建立双向的、健康的心理联系,在民主、平等、包容的气氛中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经常像法官一样来评判学生结论的对错,没能让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均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体验到成功。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听到这种伤人的评价“这种题目都不会做”“这个题目不应该这么想”“你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你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教师缺乏应有的包容心,没有重视学生推理过程的原创性,没有去帮助学生,没有引导学生注意他们这些想法和推理的一致性或矛盾之处,没有与学生一起探究这些个人看法在不同情境下应用的利与弊,而是“一棍子打死”,渐渐地,学生也就不敢表达他们的想法了。
综上所述,在探究性学习的提出问题、实施探究和结论建构等环节中,都可能产生一些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丢失的行为和现象,特别是灌输式教学、师长的思维定势、教师的越俎代庖以及教师的不当评价都容易导致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丢失。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充分地放手,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提升,由学生自己去摸索、探路、尝试、反思、总结,从而促使学生自主构建个人知识,依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我们坚信:只要充分理解并科学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在理解中学、在运用中学,探究性学习方式定会走向灿烂的明天。
(作者单位:浙江丽水市松阳县职业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