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小镇用文化“生财”

2016-05-14 17:09张建华
时代报告 2016年5期
关键词:莎翁文化节艺术节

张建华

最近,我在伦敦联系一名专家做采访,对方因日程安排较为紧张,邀我在他的临时驻地——英格兰中部某小镇的一座茶楼会面。

小镇叫巴克斯顿,人口只有两万多,曾以生产矿泉水和拥有温泉而知名,但因为远离英国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没有成规模的工业,在各国驻英记者中的知名度并不高。

抵达巴克斯顿火车站时已是夜晚,刚出火车站,我就发现小镇的气氛似乎有所不同:大小旅店门口宾客如织,旅店墙上密密麻麻贴满了各种演出海报,沿街酒吧、咖啡馆里面人头攒动,每间酒吧几乎都有人在表演或者排练,这种场景即使在伦敦也不常见。远离城市的小镇通常是一入夜就陷入沉寂。

细问之下得知,原来小镇正在举办每年一度的巴克斯顿文化节,吸引了来自全英各地甚至国外的大批游人。当地负责文化节媒体和公关工作的莉兹女士告诉我,文化节创办于1979年,分为歌剧、音乐和文学三个板块,每年从世界各地邀请知名歌唱家、音乐家、乐团、作家和学者前来小镇,或表演,或献艺,或讲座。恰好我的采访对象就是受邀前来的嘉宾之一。

莉兹递给我一本小册子,上面写满了巴克斯顿文化节期间的活动安排:在长达16天的时间里,平均每天有10场以上的活动,早上是作家演讲和知名学者讲座,中午有演唱会,下午再来两场高质量讲座,晚上是艺术家见面会和经典歌剧表演。请来的大都是业界知名专家或英国民众所熟知的艺术家。

近几年,巴克斯顿文化节知名度越来越高,查尔斯王储夫妇曾专程前来参加。两年前,首相卡梅伦原计划参加文化节的一场活动,因为需要临时参加撒切尔夫人的葬礼而错过,他对此引以为憾。

有了上述铺垫,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一个偏远的小乡镇看上去充满了活力。那些在旅馆里排队的旅客,不是冲着巴克斯顿的矿泉水和温泉而来,而是为享受这里丰富而高端的文化活动而来,是为了看到喜欢的剧目,见到心仪的艺术家、作家和学者,是为了与伊顿公学的校长面对面互动。

这代表了英国常见的一种“小乡镇大文化”现象,即没有工业、资源和政治优势的偏远小镇通过数十年精心投入打造出富有特色的文化名片,成功地拉动了旅游业发展,提升了知名度,在万千小镇中脱颖而出,成为文化消费重镇。人口刚过两万的巴克斯顿一年下来会举办若干不同主题的文化节,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慕名前来。

巴克斯顿文化节董事会主席费利西蒂·古迪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成功的文化胜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它可以创造财富、就业机会并吸引投资,以艺术为根基的文化胜地尤其如此;文化艺术节因为不需要投入巨资开发大量实体场所,成为提升文化产品多样化体验的理想方式。”

这符合笔者对英国多地的观感。当农夫迈克尔·伊维斯1970年在英格兰西南部的家族农场创办“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时,谁也不会想到它在几十年后竟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音乐节之一,每年吸引十多万世界各地乐迷参加,创立40年来已成为英国向海外展示“软实力”的顶级文化盛事。

笔者曾去莎翁故居斯特拉特福镇走访,发现与莎翁生平和创作有关的文化艺术节每年都在举办,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剧目总不愁缺少观众,在芳草青青的埃文河畔,当地导游和志愿者热情地为来访者讲述莎翁的传奇经历;随着8月份爱丁堡艺术节的来临,苏格兰的观光客数量也达到年度顶峰,旅店和酒吧老板们借此机会赚得钵满盆满。正应了那句话: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英国小城镇显然深谙此道。

这些小城、小镇以文化立足,好处是高端大气,绿色环保,坏处是季节性“停摆”,一旦文化活动结束,客人全都撤走,马上人气骤减。因此,要保持繁荣,光靠一两个文化节是不够的,巴克斯顿也在调整其发展战略,引入更多的精品店、画廊、高档餐厅和特色酒店,希望一年四季都能把客人留下。

2015年,首相卡梅伦把创意文化产业定为招徕中国游客、增加对华出口的重点行业,近期又出台措施鼓励外国游客走出伦敦,走向英伦腹地和边陲,想来也是为了帮助英国的众多小镇搭上中国快速发展的顺风车。

猜你喜欢
莎翁文化节艺术节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见艺术节
莎翁故居梦游记
英国争论孩子要不要读莎士比亚
中国文化节
453
悦来动漫文化节震撼来袭
嗨翻天的悦来动漫文化节
加拿大担任今年北京艺术节主宾国 派百人艺术团
依旧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澳大利亚瀑布音乐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