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颖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引导使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中学生进行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为他们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使他们在主动探究下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明确的方向,使他们的探究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能加快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一、运用问题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导入环节,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他们在上课一开始就进入积极的思考和探究中,为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提供条件。因此,在设计环节时,教师可以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探究,使他们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探究教材中的内容有效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导入环节的问题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为他们创设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植树节是几月几日”的问题来进行导入。在学生回答出问题后,提出新的问题:大家知道植树节的由来吗?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在教师介绍了植树节的由来后,自然地引出“植树问题”,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通过问题进行引导,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
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自制能力不强,在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究时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的情况。为了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教师可以用问题让学生来进行探究。通过问题的指导,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通过认真探究教材中的内容,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了他们数学思维的有效发展。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两位数加两位数在不进位的情况下如何计算,进位的情况下如何计算?问题有效地反映了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掌握了如何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并通过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的比较,深刻地掌握了计算方法,提高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要关注学生的回答。在答案出现错误时,教师要逐步地引导,让学生自己得到正确答案,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素质。
三、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运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还要给他们创造提问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提问是经过了探究和思考后思维存在矛盾的地方,解决这些矛盾,能够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新知识,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通过引导,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在引导学生进行提问时,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他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积极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在学生阅读了教材内容之后,鼓励其提出问题。他们通过认真思考,提出以下问题:什么叫角,角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关吗?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讨论过程中,他们对这些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更深刻地理解了教材内容,实现了高效的学习。
四、指导学生提问的方法,培养他们提问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提问时,还要对他们的提问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提问方法。教师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时候应着重教授学生一些科学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地提出问题,将所学知识牢牢地掌握在脑海之中。科学的提问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抓住知识的重点,揭示问题的本质的能力,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拿出若干根粉笔,让学生自主提出一些问题来。我先给学生做了一个引导:10根粉笔怎么摆才能直观地看出这些粉笔的数量来?我从中抽去5根会剩下几根粉笔,这几根粉笔都会呈现哪些形状?学生在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我就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自主地提出问题。通过对提问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了如何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提问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更进一步的体现,他们通过对新知识的探究找到不理解的问题,反映了他们的学习情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提问进行课堂指导,使他们的思路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豁然开朗,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运用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深入分析,探究知识的本质,使他们的数学思维获得有效发展。教师除了创设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让他们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进行讨论,使他们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并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大大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