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群英
【摘 要】问题是思维的向导,本文浅析在课堂阅读教学的不同阶段,通过分层次设计三种不同类型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思维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转化学生的知识技能为综合语言实践能力,实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评估型问题
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阅读策略;培养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学生阅读技能的训练,更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本文浅析教师可以通过对课堂问题的设计来提高阅读课的课堂教学效率。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启动学生的思维;问答是交流的渠道,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并调控课堂走向。所以问题设计在课堂教学中举足轻重,问题质量与教学效率息息相关。一个好的问题需要教师考虑到文本体裁、课堂结构及学生的认知水平。
布鲁姆(1956)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认为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从低到高的六个层次: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教师可以依层次来设计教学问题,每一层次的问题都能激起对应的不同水平的思维活动,都有其独有的思维发展价值。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可对应简化为三类:展示型问题(知道、领会)、参阅型问题(运用、分析)和评估型问题(综合、评价)。
展示型问题一般用在阅读的初始阶段,教师通过对文本中需要识记的细节性信息(如when/who/what)及结构性词句(如topic sentence/main idea)进行设问,来考查学生对某一特定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情况,并引导学生对文本篇章结构进行整体上的把握。这类问题一般只涉及文本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学生只需通过快速查阅文本就能得到答案,不需要对信息点进行加工,所以这类问题只能检测学生的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和短时记忆能力。它适合英语学习能力处于中下水平的学生,在提问方式上也比较适合教师点名提问,让中下水平的学生也能在回答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但是如果课堂上设计太多展示型问题会让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有“没吃饱的感觉”,虽然整个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的,教师的问题学生都会回答,好像教学效果很好的样子,但事实上学生并未进行有效的思维活动,对知识点的学习只停留在表层的识记理解上,没有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处理。所以在学生掌握了文本中基本的事实性信息点和篇章框架结构之后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围绕文本中有价值的关键点来设计一些参阅型问题。参阅型问题的答案一般在文本中无法直接找到,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回答此类问题不但需要学生不断地回到文本,反复参阅文本材料,还要结合自身已有知识对文本中的信息点进行不断地分析、比较、推理、综合才能得到答案。
文本处理中期参阅型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因为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及情感体验过程。例如在处理Book3 Unit4 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 这篇文章时,参阅型问题:“Why does life only exist on the earth?”比展示型问题:“Why was the earth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planets?”更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再如处理Book6 Unit1 A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 一文时,参阅型问题:“Why do the paintings of the Renaissance look so realistic?”比展示型问题:“What new technique did Masaccio use to paint his paintings?”能更具含金量。回答这类问题产生的已经不是单纯的课堂话语,而是比较接近社交性的对话。从某个角度来看,展示型问题算语言的输入,而参阅型问题更多的是语言的输出。
但是真正的交际性语言的产生还需要评估型问题的引导。文本处理的最后阶段教师需要采用一些评估型问题来引导学生判断归纳、内化吸收文本信息,同化或顺应已有图式。教师挑选文本中值得挖掘、拓展的信息点设计成问题,一般采用先小组讨论后个体汇报的方式进行回答。
文本处理过程中设计的这三类问题其实就是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的过程,旨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三者没有孰优孰劣的差别,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相辅相成。为了实现理想的阅读教学效果,除了要设计好这三类不同的问题,更要分配好三者间的比例。展示型问题是基础,学生只有掌握好文本的基本信息和结构,才有可能开展更高一层次的思维活动。参阅型问题起到消化、过渡的作用,评估型问题则是升华。个人认为三者应该呈类似金字塔型结构比较合适,即5:4:1。
总之,提问是教师输出信息、传递信息和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一个好的问题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及熟悉学生实际情况。问得恰当、巧妙、切中要害,才能达到启迪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布鲁姆(著).教育目标分类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