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学生分享意识培养浅析

2016-05-14 04:32施晓芬
中小学德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移情巨人意识

施晓芬

摘 要现代家庭结构和教育方式导致现在的孩子普遍自私、任性,缺乏分享意识,这势必对他们适应未来社会造成困难。据此,学校教育必须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分享意识,让他们懂得分享的意义,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孩子们的分享行为,同时要多创造分享的机会,大力开展分享实践活动。

关 键 词低年级学生;分享意识;合作意识;交往能力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5-0062-02

当前,由于我们的家庭结构多为“非常6+1”或“421”,家里的成人都以孩子为生活重心,致使现在的孩子普遍比较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等。这势必给孩子的未来生活带来困难。因为未来社会是愈来愈需要合作的社会,只有从小学会分享、互惠,未来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和合作。可见,加强小学低年级学生分享意识的培养,已是刻不容缓。

一、激发分享意识,懂得分享意义

1.榜样的力量

为培养二年级学生的分享意识,我努力发现并积极树立孩子身边的榜样。课堂上,当有同学忘带书本文具,而同桌能主动借给或共用时,我总不忘送上赞美;大课间活动中,我经常组织踢毽子和跳绳的小朋友与同学一起玩,让他们感受到分享自己的东西既能快乐别人,也能愉悦自己;班队活动课上,有队员带来了糖果等作为奖品时,我总会夸奖他富有爱心,乐于奉献;餐桌上,当有些孩子主动把饭盒、水果等传递给坐在里面的同学时,我也会毫不吝啬地大加表扬……在学校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体验到分享的快乐,逐渐形成分享的意识。

2.故事的魅力

故事里的正面形象最有利于学生分享意识的培养。例如《巨人的花园》中的巨人因为自私而失去了朋友,失去了春、夏、秋,只有冬天永远留在他的花园里。而当巨人拆除自己所建的围墙,让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而他自己也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时,他感到了无比的幸福。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孩子们感受巨人的情绪变化,在此基础上再组织进行故事表演,孩子们就能形象地感知到:分享是快乐的,懂得与人分享的人,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二、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分享行为

1.角色体验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角色扮演和分享行为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对我们这些特殊的教育主体——小学低年级孩子来说,说些长篇大论的道理并不会有什么效果。培养他们的分享意识,最好的办法就是游戏,通过游戏让他们进入情境,在角色体验中学会分享。比如在队活动时,我们可以让队员们进行一次模拟角色的游戏。如:写作业时发现忘带橡皮了,正在不知如何是好之际,同学递过来一块崭新的橡皮;公共汽车上给爷爷奶奶让座,爷爷奶奶高兴地夸奖他是好孩子,等等,引导学生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唤起类似的情感体验,学会如何分享。

2.评价激励法

托尔斯泰说:“两个人分担一个痛苦,只有一个痛苦;两个人分享一个幸福,却能拥有两个幸福。”低年级学生向师性强,对老师的教育一般比较能接受,如有外部激励,则更能强化其分享意识的形成。据此,不管是物质上还是情感上,当孩子们出现了分享行为时,我们就采用及时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的方法,来强化他们的分享行为,让学生获得愉快、自尊、满足感,在无形中强化自己的分享意识,并进而逐步内化为自身的自主行为。

3.移情训练法

移情训练是指提高幼儿体察他人情绪,理解他人情感,从而与他人共享的训练方法。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利用移情的手段,引导孩子们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情感,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积极正确的内心体验,体会分享的快乐。比如有一次,班上一位男生带来一本印刷精美的大开本科普读物,可他只肯与好朋友一起看,不借给其他人。于是我上前拿起那本书,问他:“如果书是我的,但我不肯借给你看,你会怎么想?” 他思考了一会后终于想通了,同意让同学们排好顺序轮流看,最后大家都很开心。在这一事件中,孩子们在短短时间内就体验了羡慕时的迫不及待、被人拒绝时的失望难过、与人分享时的满足愉快等多种情感,体会到了分享的快乐,也懂得了分享是平等的,不是只有“好朋友”才能分享。

4.家校互动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品质、习惯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家长对孩子分享行为的支持、影响、强化,对萌发孩子的分享意识,形成孩子的分享品质作用很大。为此,我平时非常注重与家长的联系互动,共同督促孩子分享意识的养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一次家长学校活动上,我就对家长提出建议:(1)常给孩子们做乐于分享的表率,对其进行正面影响。(2)在日常小事中严格要求孩子,逐步改正其喜欢独占的缺点。(3)支持、鼓励孩子与伙伴分享,欢迎小朋友到家里来玩,引导孩子将自己的玩具、食品拿出来与人共享。一段时间后,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的分享意识大有提升。

三、创造分享机会,开展分享实践

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该多创造让孩子们分享的机会。例如鼓励学生把家中的书本带到班级图书角;生日时,将蛋糕带到学校,与同学一起分享美食,分享快乐;秋游或节日,把自己的零食与同学共同享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分享的范围和形式也可随之扩大和创新,不局限于物质形式,而可以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幸福与大家分享,如:将生活中有趣的事情写成文字,或将生活中满意的照片发布在班级网志上,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等等。这样更能体会到分享的乐趣,养成乐于分享的品质。

应该说,分享意识的建立是缓慢、潜移默化和循序渐进的。但只要老师、家长有意识地抓住契机,积极引导,就一定能使孩子们从每次分享行为中感受到自己带给他人的快乐,以及因他人快乐而带给自己的快乐,从而真正理解和认同分享的行为。当他们真正建立起正确的分享意识后,就能感受到给予他人的快乐和被给予的快乐,从而积极主动地与人分享,快乐自己,愉悦他人。

参考文献:

[1]曹新民,浅议如何帮助孩子寻找分享快乐[J].魅力中国,2009(31).

[2]张华, 播撒分享的阳光 收获和谐的喜悦——浅谈低年级学生分享意识缺失问题教育[J].基础教育参考,2015(19).

[3]章旭红,快乐道德作业:小学生道德体验的新载体[J].中小学德育,2009(10).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移情巨人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国内
斯洛特的移情机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直立的石巨人
消防意识
心理咨询中如何识别和应对反移情
心理·学
婴幼儿移情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