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小莉
摘 要儿童与秘密是紧密联系的。秘密能够丰富儿童的内心体验,深化儿童道德人格的培养,促进儿童亲密人际关系的形成。发挥儿童秘密的教育价值,需要学校教育真正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秘密,在尊重和监管之间寻求“中道”,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秘密观。
关 键 词儿童秘密;儿童成长;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5-0028-04
一、儿童秘密的内涵
(一)儿童秘密的含义
秘密一词源于拉丁语secretus,意即分离、拆散、隐秘,指个体隐藏、掩饰、保护内心的意识和体验。秘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伴随儿童的成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儿童秘密的产生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二)儿童秘密的影响因素
一是成人文化。史蒂文森在《一个孩子的诗园》的结束诗篇中这样感慨道:“如果你的眼睛透过这本书的窗子朝里望——/你也能看见另一个孩子,在远方,/在另一个花园里,玩得挺欢。/但是,你别以为你只要敲一下窗子喊一声,就能让/那孩子听见你叫唤。”[1]每个儿童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于成人的生活,并在这个世界里成长和发展。然而由于成人文化的大肆入侵,儿童原本的秘密领域被侵占,过早地迈入“早熟”阶段,不利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二是秘密的时间——独自思考的闲暇时间。尽管无所事事的时间看起来没有用,但对儿童而言,缺乏这样的时间并非好事。因为在这种额外的、没有安排的、剩余的时间里,儿童会发呆、会做白日梦、会独自思考,人的灵感和创造性往往就是在这个任思绪天马行空的过程中产生的。然而,现代学校教育挤压了儿童的闲暇时间,儿童每天的时间都被课程表安排得满满当当,像流水线一样“起床——早餐——上学——午餐——放学”,按部就班地接受一项又一项的教学活动,如此,“儿童始终在‘外求,唯独没有‘内求的时间,儿童缺乏体验自己内心世界的机会,没有自我反思,缺少自主选择”[2]。
三是秘密的空间——可以独处的私人空间。秘密的空间可以为儿童提供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庇护。在这里,儿童可以避开他人的目光,做做白日梦、发发呆,漫步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拥有属于自己的宁静和遐想,这种自由的想象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帮助他们乘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而现在的儿童很少有这样的秘密空间,不留“死角”的学校建筑构造、随处可见的“摄像头”、无所不包的制度规范等,使得儿童的一切行为都暴露在成人的眼皮底下。儿童在物化的监视下变得透明,没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没有了体验秘密的机会,也就难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更难以生长出独特的创造性。
二、儿童秘密的成长价值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产生很多秘密,甚至可以说,人的成长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秘密堆积起来的,人的成长史即秘密发展史。可见,秘密对儿童成长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一)丰富儿童的内心体验
马克斯·范梅南和巴斯·莱维林对秘密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孩子们发现自己有了秘密,就意味着他们内心世界的诞生。”[3]当儿童开始发现自己不愿将一些东西告诉同伴或大人时,就会体验到秘密所带来的神奇的分隔力,觉得自己开始有了独属于自己的一个世界。随着这些不愿与同伴或大人交流、分享的东西逐渐增多,他们慢慢开始知道什么叫做秘密,并开始有了一些关于秘密的神奇体验。
家里的衣厨、窗帘后面、楼梯的转角处、门外的大树下都会成为儿童体验秘密的地点。在这些秘密空间中,儿童发现了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地方,在这里,他们觉得安全、隐蔽、放松,能够无限地接近心中最真实的自我;在这里,儿童可以远离他人,避开喧嚣,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他们开始体验幻想,体验自我的神秘感,不断了解自己,并逐渐学会与自我相处。可见,秘密为儿童提供了另外一个世界的生活体验,极大地丰富了儿童的内心体验和精神世界。
(二)深化儿童道德人格的培养
第一,秘密有助于培养儿童的道德责任意识。当我们将自己的秘密与别人分享交流时,就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向对方传递了秘密的信息,也向对方托付了一种道德责任——希望对方能保守秘密,不告诉别人;同样,当我们被选择为分享和交流秘密的对象时,也被托付了一种保守秘密的责任。儿童在体验自己的秘密、分享秘密及替别人保守秘密的过程中,深化了对道德责任的理解,并在这种秘密世界的体验中逐步成长。
第二,秘密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同情心。同情心是道德人格的基础,是对他人的不幸遭遇感同身受的情感。朋友的秘密关乎朋友的喜怒哀乐,与朋友关于正性秘密的分享以及负性秘密的分担,能让儿童感同身受地了解朋友的处境,体会朋友的快乐与痛苦,从而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同理心和同情心。
第三,秘密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羞耻心。羞耻心是儿童道德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儿童秘密与羞耻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儿童的秘密中,有一些是自己感到羞愧而不愿意别人知道的,比如,认识到自己做了错事、傻事、尴尬的事,或者怕被别人笑话的事等,儿童会对这些秘密加以隐藏。这正显示了儿童的羞耻心,体现了儿童道德人格的发展。
(三)促进儿童亲密人际关系的形成
通常人们会认为,秘密会阻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因为在对方面前保守秘密,就不能做到以诚相待;只有自我开放、愿意与他人分享和交流自己的观点,才能和周围的人维持较好的人际关系。但事实上,我们根本不可能对所有自己认识或见过的人都做到完全坦诚。
马克斯·范梅南和巴斯·莱维林指出,“我们对他人保守自己的秘密就意味着我们经常会从一种反射的角度来思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的特殊性,也会用各种办法使自己去适应他们”[4]。因此,“秘密”的存在,使得我们会与不同的人保持不同的心理距离,也使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亲密和疏离的分化,这就出现了“好朋友”“普通朋友”的不同关系。“秘密是亲密关系发展中的流通货币”[5],当我们选择与某人分享秘密时,也就意味着信任和亲密关系的建立。某种意义上,与某人分享的秘密越多,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越亲密。儿童通过与他人有选择地分享、保守秘密,构建起了亲密的人际关系。因此,秘密对于亲密人际关系的获得和保持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学校教育应如何对待儿童秘密
要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学校教育需要真正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秘密,在尊重和监管儿童秘密之间寻求“中道”,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秘密观。如此,才能帮助儿童葆有童年的美好和拥有直面不幸生活的勇气,进而促进其健康成长和道德发展。
(一)真正了解儿童,允许儿童秘密存在
一是教育者要懂得秘密是每个儿童独特性的见证。每个儿童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在每个孩子的内心,都存在一个宇宙,它以无限的广度和深度存在着”[6],即使我们曾经是儿童,也不能完全了解当前儿童的内心世界和所思所想。很多时候,教师会惊讶地发现,一个在学业上很普通、很不出众的学生,在课外却展现出特别的才能、特长或兴趣。就是在这么多的不经意间,教师会发现那些原本在学校里不怎么看好或在课堂上不怎么注意到的儿童的另外一面。每个儿童的与众不同之处都是由他的某个品质和特征构成,而儿童的这种与众不同就与其拥有的秘密有关。正如马克思·范梅南所说,“任何孩子(不管是特别有才能的还是没有才能的)的内在秘密都是对孩子自我个性和独特性的见证。”[7]教育者应该有这样的认知:不自以为是地以为很了解儿童,不轻易评价儿童,而把儿童的与众不同之处作为出发点去了解儿童。
二是教育者要与儿童秘密同呼吸,给儿童以帮助和关爱。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要指导心灵,就需要了解心灵的运作。只有那些了解心灵及其运作的人,才能运用他的知识指导心灵走向更高、更普遍的目标。”[8]要想了解儿童的心灵及其运作,教育者首先需要找到通往儿童秘密世界的“通道”,这个“通道”可能是儿童所喜欢的一本书、一个歌手或演员,有时也可能是某种动物。当教师找到这些“通道”并尊重其存在时,才可能和儿童产生灵魂的接触。当然,这些通往儿童心灵的“通道”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找到,需要教师安静、耐心的观察。在观察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儿童会做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慢慢找到通往儿童心灵的“通道”。
(二)尊重儿童的秘密,保护儿童的秘密领域
第一,要避免成人文化侵袭。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并不是一种对立的存在,作为强势文化代表的成人,应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对待儿童文化,认识到“儿童文化是其最具生机的营养源,成人应该尊重他们的秘密,尊重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所建构起来的关于秘密的种种文化模式”[9]。儿童时代并不是成年生活的预备,学校也不是儿童通往成人的一个漫长的候车室。对成人而言,保护儿童秘密领域就是保护儿童文化,保护儿童时代的存在价值。
第二,尊重儿童的秘密,为儿童提供“秘密的时间”。为儿童提供“秘密的时间,可以避免儿童在各种教学活动、任务安排里忙忙碌碌,却丢失了自己”。为此,首先,需要学校教育正确认识闲暇时间的价值。闲暇时间不仅仅是工作的附属和补充,而有着自身独立的价值。其次,在以病态竞争为主要特征、对儿童学习时间分秒必争的现代学校教育里,教育者要真正树立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更高的分数、考上重点中学,更是实现自身的成长和获得幸福。最后,需要教育者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闲暇观,闲暇不是给予儿童大把的时间,让儿童沉溺于电视、网络游戏之中,而是鼓励儿童从事能够提升生命质量的活动——可以是翻一翻旧东西,可以对着镜子中的自己发呆默想,亦可以躺在草地上什么也不想,任思绪随意畅游。这些闲暇时间能让儿童更好地体验自己、了解自己。
第三,尊重儿童的秘密,帮儿童创设“秘密的空间”。在学校教育中,帮助儿童创设“秘密的空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帮助儿童创设物理空间的区隔,可以是一个秘密区,让儿童能从群体中解脱出来,达到视觉和听觉的隔绝,获得一种安全感和自由舒畅的心理快感,从而可以无限接近真实的自我。二是与儿童共同建构秘密的心理空间,即指“通过一些策略为儿童提供可以自我把控的心理空间,使儿童在心理上感觉自己是独立的,不会被他人打扰”[10]。这需要教师和儿童相互理解、配合,比如当儿童在课堂发呆时,教师不要试图通过简单的加重说话语气或点名的方式来唤回儿童的注意力,而是暂时允许儿童思想游离在课堂之外,同时积极捕捉儿童发呆的原因,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儿童重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
(三)在尊重和监管儿童秘密之间寻求“中道”
尊重和监管,二者看似矛盾关系,但事实上,其中一个离开了另外一个就无法存在。一方面,儿童需要自由、独立,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另一方面,儿童也需要教育者的关注和适度监管,适度的监管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儿童,而不是为了控制儿童。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尊重和监管儿童之间寻求一种“中道”,清楚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
无论是尊重儿童还是监管儿童,其目的都只有一个,即为了儿童更好的发展。而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发现,对儿童的“监管”已经失去了对儿童真正的关注。表面上看,学校教育建立的各种制度,比如护导制度,是完全出于保护儿童安全的需要。可是,在解决儿童安全问题的同时,却又使儿童“越来越难得有机会体验到离开大人的视线范围、自由自在的玩耍,冒险探索外面的世界”[11]。实际上,良好的教育关系并不是只注重对儿童的外在保护而忽视儿童内心的秘密世界,也不是一味地追问、调查儿童秘密到底是什么,而是需要教育者用理解的目光去探寻秘密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的东西,思考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秘密,又为什么会在此时此地以此种方式呈现出来。
(四)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秘密观
儿童的秘密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不同的秘密,一方面,教育者要区别对待,该干预的时候干预,该任其发展的时候就任其发展。比如,对于儿童因为犯错误而不想被别人知道的秘密,就要耐心倾听儿童犯错误的原因,鼓励儿童自己解决问题,弥补错误,锻炼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儿童成长发展危机的秘密,需要帮助做好心理调适,让儿童意识到这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对于儿童因家庭变故而带来的沉重的秘密,教育者要积极关注,从侧面了解情况,鼓励、开导儿童,陪伴儿童共渡难关,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秘密观。要让儿童知道,秘密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对自己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秘密并非越多越好,因为太多的秘密积压在心头,会让自己身心疲惫。对于有些秘密,儿童可以选择自己珍藏或者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家长;但是对于那些负性的秘密,自己承受不了的时候,一定要向家人或老师寻求帮助。要让儿童明白,“向别人倾诉,寻求帮助,并不是幼稚、不成熟,而是为自己的心灵开一扇窗,这正是成熟地对待秘密的态度”[12]。
学校教育的使命从来都不应该是试图为所有儿童制定一套成功的标准、一种普遍有效的人生立场,而应是在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陪伴健康成长的同时,投一光束于儿童的内心,促使每个儿童去正确看待自己的“秘密世界”,唤醒真实的自我,获得独立探寻生活意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英]史蒂文森.一个孩子的诗园[M].屠岸,方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22.
[2]蒋开君.教育的内在时间意识——儿童秘密的教育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4):4.
[3][4][7][11][加]马克斯·范梅南,[荷]巴斯·莱维林.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M].陈慧黠,曹赛先,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42,76,198,188.
[5]孙晓云.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J].少年儿童研究,2001(22):7.
[6][日]河合隼雄.孩子的宇宙[M].王俊,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3.
[8][奥]阿德勒.阿德勒谈灵魂与情感[M].石磊,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108.
[9][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章艳,吴燕莛,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08.
[10]边亚华.解读儿童的秘密——以儿童的秘密体验为例[J].学前课程,2009(05):20.
[12]周晓静,陈秀君.没有秘密长不大[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6(01):11.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江苏南京 210097)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