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随君
【摘要】杜甫(712—770),唐代伟大诗人,字子美,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社会风貌,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表现了同情人民的态度和爱国主义精神,故后人称其诗为“史诗”。他被尊称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艺术风格多样化,但始终以沉郁顿挫为主。他继承和发扬了《诗经》以来的优良的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对后世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具有深广的影响。有《杜工部集》。
【关键词】杜甫;咏史怀古诗;彰情怀;抒感慨;表仰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唐朝国势因“安史之乱”的爆发由极盛转衰的过程中,唐代诗坛上又出现了一位泽被千古的大诗人,他就是与李白齐名的伟大诗人杜甫。“国家不幸诗家幸”,“安史之乱”的爆发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巨大的不幸,却也由此孕育成了一位忧国忧民的杰出诗人。杜甫身经唐朝盛极而衰的巨变,连绵的兵变战乱同前期的繁盛唐朝所形成的鲜明而强烈对照及动荡不安的生活给诗人的身心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使诗人留下了大量被称为“史诗”的不朽之作,其中也包含了不少极具特色的咏史怀古之作。杜甫的咏史怀古诗作秉其诗歌的主导特征既表现了他沉郁顿挫之特征,也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这样匡世救民的英雄的敬仰和渴望。但仔细比较起来可分以下几点:
一、借历史人物和历史古迹,彰显自己的情怀和感慨
《咏怀古迹五首》是其咏史怀古作品的代表作品。
其一为: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诗人借咏江陵古迹以怀庾信,因作者暮年境况及生活与庾信颇相似,故而感慨颇深。正如沈德潜所说“此章以庾信自况,非专咏庾信也。”
其二为: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此诗借对宋玉的悲忧穷蹙寄予深深同情,并对其文采风流备为推崇,而对其文章被人曲解颇不平,借此以表作者的怅惘之情。
二、借史议今,抒发自己对社会的关注和感慨
《蜀相》便是典型的一首。诗曰: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咏史怀古诗是杜甫因“安史之乱”而避乱成都的第二年所作。诗的前半部分写景,景中含情,为下半部分的抒情做好铺垫。前一句的“寻”字,说明诗人去武侯祠不是寻常的游览名胜古迹,而是诚心诚意前行拜谒的。次句的“柏森森”一语,从诗人眼中的景色显示出武侯祠的庄严肃穆和诗人的崇敬之情。颔联运用“自”和“空”这两个虚字,是有深意的,诗人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未能完成统一大业而深为痛惜,因而祠中草色再美,鸟声再动听,他也无心欣赏,难以改变现实的无限惆怅心情。后半部分抒情,颈联是对诸葛亮一生功绩的概括追述。追述中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尾联写诸葛亮的死和诗人的感慨。诸葛亮身死五丈原,而其辅佐蜀主一统天下之志却未能如愿,这怎么不使后世的英雄为之扼腕叹息,泪流满面呢?而在诗人杜甫心中勾起的还有更为复杂的情感,写作此诗时的中原依然战火遍地,诗人和民众一样流离失所,有家难归;重振乾坤的英雄何在?凭吊诸葛丞相,诗人自然想起的是对当世的担忧,对英雄救世的渴望。这篇吊古之作,语言含情,寄慨颇深,很好的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之风格,堪称杜诗中的精品之作。
三、饱含深情的歌咏诸葛亮的人格和才华,即抒发了诗人对其仰慕追随之情,又流露出诗人对其大业未竟的无限惋惜之心
小诗《八阵图》是杜甫咏史怀古诗中抒发此种情感的代表作品。诗曰: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诗作于代宗大历元年杜甫初到夔州时。全诗借咏八阵图遗迹,抒发对诸葛亮的追怀。前两句从政治到军事极力赞美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和军事才能,为后两句的抒情作为铺垫。“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二句,与诗题相合,写八阵图的遗迹依然存在,而与之相伴的还有诸葛亮统一大业未竟的遗恨。虽然八阵图成就了诸葛亮的一世英名,却掩盖不住他事业未竟而终的遗憾。刘备对吴作战,打破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基本策略,遂使统一大业胎死腹中,进而酿成千古遗恨。这是历史留给诸葛亮难以抹去的遗憾,也是诗人杜甫对这位英雄无限惋惜的原因所在,杜甫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咏赞了这位历史上的英雄,同时又对他的历史遗憾给予了深切同情。其实,使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赞颂之情不仅仅体现在《八阵图》一首诗中,在《武侯祠》《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蜀相》《古柏行》中都表达了这种深重而感慨的仰慕之情。
四、引古事以讽今,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之后中兴唐王朝的强烈愿望
《述古三首》这组诗是杜甫引古事以讽今的代表诗,也是诗人用诗表达希望中兴唐王朝愿望的一组专题诗。诗人借对汉代中兴诸臣的追述,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安史之乱”之后中兴唐朝的强烈愿望,突出表达了诗人对匡世救民的英雄敬仰和渴望,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高尚节操,凸显了诗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伟人抱负和政治理想。
纵观文学史上的咏史怀古诗,其共同的特点是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题材,抒写情怀,发表议论或借古喻今、借古讽今,杜甫的咏史怀古诗也不例外。但由于其创作的艺术风格和写作手法不同,因而在题材的选取和表达上也有所不同。杜甫作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题材更多地表现为关注民生疾苦,关注国家兴亡,借历史人物和事件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之情,强烈而急切地表达了自己替君王分忧,替百姓操劳的高尚情怀和伟大抱负,那种不计个人得失,愿为民族兴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精神时时闪现在其所有咏史怀古之作之中。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