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东英
摘 要:小学科学课中,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活动,新课标要求学生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实际学习中,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还很差,存在误区。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搜集、整理信息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收集与整理信息;科学课;资料
小学科学课中,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已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活动,要求学生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形成一种终身有用的能力。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还很差,方法简单,操作有误。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研究探索,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目的不明确,盲目收集,信息价值性不高
由于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被广泛应用,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但这些信息资源并非都具有解决问题的价值。通常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的任务时,只要是与论题有一点点相关的信息学生往往都收集过来,不会甄别,对海量信息缺乏思维参与下的加工与整理,仅以当作任务完成。而且还以收集到的信息数量多作为自己信息收集情况优劣的自我评价标准。
如,我在讲冀教版三年级上册《节约用水》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现状,学生收集来的信息五花八门,有“地球上的水资源,从广义上来说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还有“科学家们把水资源分为静态水资源和动态水资源……”,“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为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为0.83万亿立方米”等。学生搜集来的信息多则几页纸,少则几百字,可是当我问道:“地球表面水多还是陆地多?”时,知道的人却寥寥无几,当我讲到“地球表面72%被水覆盖,但大部分都是海水,可供利用的淡水仅占水资源的0.75%”的时候,有很多学生大吃一惊。
学生就是这样盲目收集,甚至是把互联网上的文字直接打印出来,带到课堂上,看都未曾看过一眼,更别提思维参与下的加工和整理信息了。所以,学生在收集信息时,教师一定要给予指导,要让学生有明确目标,合理分工,收集来的信息才是高效、有价值的。
二、途径单一,淡化多种途径,强化网络收集
每当老师要求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时,学生马上想到了网络收集。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快捷模式,已让学生对获取信息的其他途径淡化了,而导致了信息分享时,出现只有“一家之言”的局面。
我在讲《植物与能量》一课时,课前要求学生查找资料,说明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生存的意义时,全班90%以上的学生都是在网上收集来的相同信息:(1)产生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气。(2)形成生物链,为动物提供食物。(3)绿色植物死亡后,埋于土壤中,肥沃了土壤,为其他植物提供养料。(4)为生物进化作贡献。
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用网络收集的方法获取信息,这固然没有错,但它大大降低了课堂思维冲突的形成。并且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分,我们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所以,在科学课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获得所需要的资料。
三、习惯欠缺,轻视平时积累,信息也疏于整理
记得去年一次科学课上,我和孩子们采集了各种各样的树叶并制成标本,孩子们如获至宝,高兴的在一起比较树叶,发现了很多很多关于树的秘密。课后我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刚才被当作宝贝的树叶标本被同学们扔在了垃圾堆。为什么会这样?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思考。想想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实验中的记录单、课前收集的资料、课后的调查记录都会随着活动的结束而置之一旁。其实学生的这些“原创”是很有意义的,收集起来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也十分重要。于是我引导学生用硬纸片,人人动手做了一个科学成长记录袋。三年级小朋友虽然年龄小,动手创作的能力却不可估量。学生制作的成长袋形状各异,有心形、方形等,有折叠式、抽拉式等。最让我出乎意料的是,很多学生的封面也设计得漂亮、新颖,并在上面歪歪斜斜地写上了“我爱科学”“勇攀科学高峰”等激励语言。如今,学生的成长袋里已装得鼓鼓的,有树叶标本、科学小论文、观察日记、实验记录表等。每个月月底时,组织学生将成长袋进行展示评比,充分肯定学生的一切成果,并给那些善于收集、能主动研究问题的学生在档案袋上贴上“小小科技星”,并大力进行表扬。“科学成长记录袋”成了学生科学学习中的一个隐形“指挥棒”。在收集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养成了良好的收集资料的习惯,而且探究的欲望和主动性也得到发展。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明确信息收集与整理存在的问题,快速、有效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对于学生现阶段学习乃至其人生发展都意义非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