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广元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我国义务教育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地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几个目标的统一。
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是原课程“品德”与“社会”二者的统一。强化了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社会之间的联系。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强调教育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相结合正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新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榜样的力量无穷大。学生自己也希望能够成为公众的焦点,别人学习的榜样,让榜样起带头和示范作用,去感染其他学生。品德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会潜在地与其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社会这个大的群体组织里,个人品德决定着大家对自己的认可程度,从而形成大家对自己的期待和认识,无形中就确立了你在群体中的价值和地位。良好品德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职场上,也表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譬如对于家庭、对于朋友、对于社会等,良好品德塑造形成的综合印象会让个人赢得广泛的尊重,成为事业及其他方面向上的阶梯。好的品德有着极强的公众影响力。
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然很“空”,特别是农村小学。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大多因为学校、家长以及学生本身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知识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如何才能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是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结合生活实际,让品德与社会教育有特点
品德与社会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等。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为三条轴线,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虽然,我们教学时有相应的教材,这些教材的设计也是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选择了儿童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题材,然而,课本再优秀,也不能穷尽整个生活,很难顾及儿童的个性差异、环境差异。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内容必须是开放的,向儿童自身开放,向大自然开放,向社会开放,才能真正诠释课例中所蕴含着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能局限于教材,而是要把教材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找准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切合点,有意识地选取学生的生活事例整合教材,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目标的达成。
二、从生活实际中取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互助合作能力等。充分利用现实中的资源,构建课内外的联系、校内外沟通,让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
结合课程实例,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干什么;问问他们在想什么。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在他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述的相矛盾的现象,进而产生困惑。如果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不能解决遇到的这些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会失去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感受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性,学生在活动实践中,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教师只有把握了教学目标,有创意地灵活地使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轻松、健康、愉快地学习创造条件,联系实际,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活动,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收获知识和快乐,为他们成长为具备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