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杰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要想开发学生的智力,就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一、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启动思维
1.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启动动作思维
动作和思维导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紧密相连。学生善于模仿,总爱亲手做一做,这是积极因素。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利用这一特点,使之在动中思维得以训练。如,在教学“读数和写数”时,教师用计数器表示出某数,让学生读和写这个数,他们都跃跃欲试,这时让学生亲手做一做,就恰到好处了。教师说出一个数,让学生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然后写出这个数,学生既感兴趣又学到了知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观察是学习中采用的方法,通过观察能获得解题思路,观察能训练和培养思维能力,尤其对图形的观察更加重要。教材中的图表特别要认真观察,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
3.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启动表象思维
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常常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而加强语言训练又能发展思维。特别是刚入学的儿童,语言区域狭窄,缺乏数学语言,并且语言也不规范、不准确、不完整,心里想说的也不能充分表达出来,但具有善于模仿的特点。所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对于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图画后,说出一句完整、准确的数学语言。只把图意说出来,切不可超标准、超负荷地要求学生。如有一幅图,一个盒子里装有12个乒乓球,拿出4个,让学生观察后回答:盒子里原来有几个乒乓球?拿出几个?盒子里还有几个?然后连续回答这些问题。在应用题教学中,要训练学生说一段逻辑性较强的话,说出解题的全部过程,使学生随着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启动了借助事物的表象进行思维的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这些感官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而且还能启动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
二、教学中要注重处理好直观性和抽象性的关系,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协调好小学生在掌握知识的不同心理环节中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学生要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必须由理解、巩固和运用三个主要心理环节组成。而小学生的认知方式,首先要借助于直观获得新的感知,形成一定的表象,还必须经过思维的细加工,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出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尤其是低年级阶段的抽象思维多是经验型的,依赖于直观和形象。在教中必须协调好直观与抽象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的思维得以训练和培养。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认识各种三角形,以实物为基础,在观察中了解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从而在脑子里产生出三角形的概念,即“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再通过实例、图形等容易得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概念。
2.教学中要注意认知发展的不同学龄段的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思维的形式也有所不同,形象思维的过程日渐缩短,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当然,因为各种能力的不同,在实践中就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合理调配直观与抽象的比重。如,教行程问题中的相遇、追及等问题,用演示器来表现就容易理解,如果让两名学生各扮角色来表演就更形象逼真了,学生容易接受。
三、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教给学生“综合法”,培养其推理思维能力
这种方法是解答应用题经常用到的,也就是要弄清题中条件和问题,由已知条件出发推理到所求问题。如“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114千米,5小时行了多少千米?”由已知求出一小时行了多少千米,进而求出5小时行了多少千米。
2.教给学生“分析法”,培养其逆向推理的思维能力
顺向思维训练固然重要,但逆向思维的训练与培养也不可忽视。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逐步培养与训练。也就是从问题出发,逆向推理到所给的已知条件。如“红花15朵,黄花比红花多3朵,粉花比黄花朵5朵,三种花一共是多少朵?”从问题入手,要求出三种花一共多少朵,就要先求出每一种花多少朵,黄花为(15+3)朵,粉花为(15+3+5)朵,红花为15朵(已知),这样解题为:
15+(15+3)+(15+3+5)
3.教给学生“分析综合法”,培养其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
在解应用题时,或用“综合法”,或用“分析法”,但有时两者同时兼有之,即“分析综合法”。这种方法在解答特殊问题时,显示出了它的优点,使思维得以向纵深发展。如“甲队有15人,比乙队多2人,乙队比丙队少3人,三队一共有多少人?”先从问题入手,要求三队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三队各有多少人。从已知入手,能分别求出甲、乙、丙三个队各有多少人。则甲队15人,乙队为(15-2)人,丙队为(15-2+3)人。那么,三队共有多少人便可求出了。
总之,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