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娴 丁珊瑚
随着我国哲学界对主体性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而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才能取得效果。学生主体性主要体现在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方面。
小学数字化学习活动是一种在数字化环境下灵动的学习模式,可以是为解决一个问题展开的研究,可以是课前自主化的预习,课堂的自主化学习研究,也可以是课后拓展性的探究。
“三单”包括课前预学单、课中导学单、课后拓展研究单。学生以“三单”为媒介,以“预学、导学、拓展研究”为核心要素,学生在完成“三单”时主动学习、自主建构,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均衡发展的一种任务指向。
每一次教学设计、每一次上课、每一次反思,我都在叩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当学生人手一台平板时,怎么使用学生手中的平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该怎样设计?怎样才能让学生始终聚焦于学习活动上,不偏离教学目标和内容?问题总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解决。
在设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课时,我首先会思考,如果是传统的授课模式,我会怎样设计?它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学生将按照教材一步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并根据统计的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如果这样设计当然也能完成教学任务,可是,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体现在何处呢?
课前,通过课前预学单的完成,达到掌握学情、促进思考的目的。基于此,我设计了第一份课前预学单,让学生解决全班同学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这一问题。基于这样的课前预学单,学生的想法各有不同,大体分成了两派,一部分学生跟课本上的想法相同,先分小组统计,再汇总全班的数据。而另一部分学生则直接统计全班同学每个月出生的人数,有的直接询问进行统计,有的通过举手投票的方式进行统计,再通过比较数据直接得出结论。这引起了我的思考,既然一部分学生能够用更快捷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果再让他们先分小组统计,完成小组统计表,再汇总全班的数据,对于学生而言,突兀地用统计表来表示小组数据整理的结果是不是牵强了呢?那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需求,发挥学习的主体性呢?
基于此,我设计了第二份课前预学单,让学生解决全年级学生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这一问题。这样的课前预学单,学生就不太会选择全年级举手投票这种方式直接进行统计,从而解决问题,而更多地会选择先按照班级进行分班调查,收集数据,再将各班级的数据进行汇总统计。这就让学生产生了分组统计的需求和学习的需求,从而使教学任务得以完成。而对于如何统计各个班级的数据,学生完全可以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方法多样化,不再拘泥于课本上的分组统计的方法,充分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目标也得以完成。
课中,通过导学单的推进,达到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地探究学习的目的。将课前学生的学习资源,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法、收集的各种数据、各种统计表等资源整合在数字化平台的资源库里。学生可以自主地在资源库里选择资源、进行统计,从而解决问题,并在不同方法的交流过程中实现方法的多样化,完善知识,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
课后,通过课后拓展研究单或微课,达到促进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巩固以及解决后进生学习困难的目的。所以,对于课后拓展研究单的设计,更要基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设计不同层次的拓展研究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拓展研究单进行探究,并且借助数字化学习平台对学生的探究实施及时有效的评价和反馈
唐·泰普斯科特(DonTapscott)对教师在这个数字化新时代的教育提出7点建议。其中一条是:别以为在教室里用上科技就行了,关键在于改变教学方法,而不是科技。
因此,我认为,数字化教学的实质不在于学生多了一个教学工具,而在于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工具的优势,来设计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它与传统教学的辩证结合才能产生应对未来课堂的充沛智慧。课堂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身上,落实到对学生质疑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正如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张民生说的,我们对于数字化教学“要有顶层设计,更要有顶层思维”,即始终对“要解决什么问题”“给孩子什么东西”保持清醒。
行动积累经验,实践暴露需求。基于“三单”的数字化教学虽然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通过探索,我在思考:如何应用技术在有效监控和评价学习过程中,关注个别学生的个别需要?可能继续在这方面做一些探索,更能发挥数字化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优势。
只有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在行动中积累、实践中总结,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化教学的作用。
编辑 鲁翠红